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国桥

作品数:34 被引量:30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磁性地层
  • 6篇青藏高原
  • 6篇黄土
  • 5篇地层学
  • 5篇第四纪
  • 5篇青藏
  • 4篇隆升
  • 4篇古环境
  • 3篇地层
  • 3篇地貌
  • 3篇上新世
  • 3篇盆地
  • 3篇气候
  • 3篇中新世
  • 3篇钻孔
  • 3篇华北平原
  • 3篇季风
  • 3篇海湾
  • 3篇风尘堆积
  • 3篇渤海湾西岸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天津市地震局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汕头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泰山学院
  • 1篇西安地质矿产...

作者

  • 34篇肖国桥
  • 10篇郭正堂
  • 8篇郝青振
  • 7篇姚政权
  • 7篇葛俊逸
  • 5篇杨吉龙
  • 4篇彭淑贞
  • 4篇胥勤勉
  • 3篇乔彦松
  • 3篇周鑫
  • 3篇曹凯
  • 3篇邵永新
  • 3篇徐亚东
  • 3篇季军良
  • 3篇尹秋珍
  • 3篇卢演俦
  • 3篇胡云壮
  • 3篇王旭龙
  • 3篇袁宝印
  • 3篇陈宇坤

传媒

  • 9篇第四纪研究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地质通报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4年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个作为主要定年依据的极性倒转界限的研究结果,并将黄土记录的这些界限位置与深海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不同黄土剖面所记录的各地磁极性倒转界限的位置并不一致,其差异可超过一个黄土-古土壤旋回,且不能用lock-in效应、气候和沉积速率差异、黄土地层划分差异来解释。这些地磁极性界限位置的差异指示极性界限附近的黄土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同时,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基于磁极性地层所建立的轨道尺度的黄土年代标尺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存在较大分歧。未来对黄土所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的研究可望为识别极性倒转界限的真实位置提供依据,并最终解决中国黄土与深海记录轨道尺度对比方案的分歧。
陈天然肖国桥林欣如潘卿
关键词:黄土第四纪磁性地层重磁化
15世纪中叶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和北极水热组合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与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网络(Past Global Changes 2k Network,简称PAGES2k)代用记录重建的15世纪中叶全球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一致,规避了模式和气候代用记录由于各自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两者的不匹配现象,为揭示自然因素主导气候变化的机理提供了完美时间窗口。而火山喷发作为15世纪中叶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外强迫,其对区域气候变化在年代际尺度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过去千年集合模拟(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Last Millennium Ensemble,简称CESM-LME),分析了15世纪中叶连续火山喷发对北半球"两极"(青藏高原和北极)温度、降水和水热组合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5世纪中叶连续的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和北极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强迫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发生年代际尺度的下降和减少、水热组合趋于同向变化,而火山活动的间接作用可能通过影响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AMOC)来调控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变化。
刘威史锋史锋薛惠鸿肖国桥效存德段安民
关键词:火山活动青藏高原年代际变化
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2024年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领域有较广泛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却鲜有证据明确证实或证伪这一猜想。本文综合新近发表的华北平原钻孔物源证据、汾渭盆地沉积和三门峡地区的地貌证据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探讨。这些证据表明,在约1.6 MaBP之前,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及渤海湾沿岸的所有钻孔均未接收到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表明此阶段三门峡和北黄河都未开通;而在约1.6 MaBP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开始进入渤海湾,但永定河冲积扇仍缺乏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结合汾渭盆地三门组在约1.6 Ma快速结束并转变为黄土沉积的证据判断:黄河在约1.6 Ma以前尚未贯通,在约1.6 Ma以后经由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东流入海,即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林欣如肖国桥杨吉龙杨吉龙赵卿宇梁美艳
关键词:物源示踪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变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方式、重大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演替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质记录和气候模拟在E—O转变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不同纬度区的地质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伴随着全球性的显著降温,指示其触发因素是全球性的;②气候模拟研究揭示出大气CO2浓度降低及与之联系的全球碳循环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因,否定了传统认为的环南极流形成导致E—O气候变冷的假说;③深海沉积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持续400~500ka,表现为全球降温和南极冰盖形成先后两阶段变化;④海—陆气候记录的对比初步揭示出陆地区域的干旱化可能主要与全球降温(对应于E—O转变的第一阶段)相关。当前对E—O气候转变的研究还存在地质记录分辨率不够高、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不完全吻合、陆地记录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更精确的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重建、更多高分辨率海—陆气候记录的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出E—O转变过程中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为更深入认识这一转变的驱动机制提供依据。
肖国桥张仲石姚政权
关键词:全球变冷大气CO2
地磁极性年表的发展回顾被引量:2
2010年
磁性地层研究是对新生代乃至中生代沉积序列定年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磁极性年表作为磁性地层定年的标准,其精度对地层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影响。回顾了地磁极性年表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当前天文极性年表的发展现状。按照地磁极性年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其发展大致归纳为3个阶段:①早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基于火山岩剩磁测量和K/Ar测年建立了最近约5Ma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②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基于大量海底磁异常条带相对宽度建立了中中生代以来完整的地磁极性年表;③现今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天文学和古气候学研究对极性界限的轨道调谐,正在构建高精度的天文极性年表。在天文学和古气候学发展的推动下,高精度的天文极性年表有望取代传统的CK95年表而被广泛应用并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肖国桥詹涛葛俊逸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地磁极性年表
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演化被引量:8
2014年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是东亚环境格局从行星风系气候格局向类似于现今的季风气候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最新的地质证据表明,高原东北部在25~22 Ma发生了显著的构造抬升,与亚洲内陆荒漠和东亚季风系统起源的时间基本一致,支持气候模拟所揭示的东亚季风起源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密切关系。
肖国桥张春霞郭正堂
关键词: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晚渐新世东亚季风
渤海湾西岸钻孔记录的沉积演化过程和沉积物风化强度、物源重建被引量:8
2018年
渤海湾沉积记录研究对于认识华北平原形成过程及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渤海湾G4孔~5.2 Ma以来的沉积物开展了粒度、色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CIA、Al/Si、Al/Na、Al/K、Ba/Sr及(La/Sm)N、(La/Yb)N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揭示钻孔底部5.2 Ma至1.6 Ma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由中等风化向弱风化转变,反映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和东亚冬季风对华北平原产生同步影响. 1.60 Ma以来G4孔沉积物出现(La/Sm)N、(La/Yb)N明显增大, CIA、Al/Si、Al/Na、Al/K、Ba/Sr变化趋势与同期深海氧同位素、黄土CIA及87Sr/86Sr缓慢降低特征不相符的情况,指示发生了一次物源变化,可能与黄河进入华北平原有关.渤海湾钻孔剖面显示自1.60 Ma开始至0.78 Ma,黄骅坳陷被快速填平补齐,可能揭示黄河带来的大量物质对华北平原形成贡献巨大.
杨吉龙胥勤勉胡云壮袁海帆王福田立柱肖国桥
关键词:上新世风化过程地球化学
华北平原BZ_2钻孔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与化学风化被引量:8
2009年
对华北平原BZ2钻孔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物来源广泛且处于脱Ca和Na的化学风化初级阶段;不同化学风化指标均显示晚上新世以来化学风化强度呈波动性减弱,与内陆黄土高原地区化学风化变化趋势一致,与冰盖扩张吻合,显示全球气候变冷对大陆化学风化强度的控制.
姚政权肖国桥梁美艳
关键词:华北平原晚上新世化学风化全球变冷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姚政权刘健刘健刘焱光万世明刘建兴单新易亮赵德博肖国桥王昆山窦衍光赵德博肖国桥石学法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
山东青州黄土的地层年代及其物质来源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为探讨山东青州黄土的地层年代,对傅家庄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对剖面上部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青州黄土发育的年代未达到布容/松山界限,结合光释光测年推断,其底界年龄大致在500 ka前后,与长江下游地区的下蜀黄土起源时代接近,均对应于中更新世全球急剧变冷的时期;粘土矿物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青州黄土主要来源于冰期裸露的渤海湾陆架和黄泛平原的松散堆积物。上述结果表明,青州黄土的起源时代不仅与区域性环境条件有关,而且与中更新世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具有密切联系。
彭淑贞朱丽君肖国桥乔彦松高志东陈栋栋
关键词:黄土磁性地层学沉积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