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正堂

作品数:187 被引量:2,677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0篇期刊文章
  • 51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154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4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37篇黄土
  • 35篇气候
  • 30篇古气候
  • 29篇季风
  • 29篇古土壤
  • 23篇土壤
  • 23篇古环境
  • 17篇风尘堆积
  • 16篇中新世
  • 16篇环境意义
  • 15篇青藏高原
  • 13篇同位素
  • 13篇全新世
  • 11篇第四纪
  • 11篇冰期
  • 10篇地层学
  • 10篇新生代
  • 10篇青藏
  • 10篇微形态
  • 9篇磁性地层

机构

  • 160篇中国科学院
  • 3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6篇中国科学院地...
  • 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山东科技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南京大学
  • 5篇泰山学院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兰州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天津市地震局
  • 3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国家自然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187篇郭正堂
  • 40篇吴海斌
  • 31篇郝青振
  • 28篇刘东生
  • 18篇彭淑贞
  • 16篇葛俊逸
  • 14篇乔彦松
  • 14篇吕厚远
  • 14篇袁宝印
  • 13篇张春霞
  • 13篇吴乃琴
  • 12篇于严严
  • 11篇朱日祥
  • 11篇肖国桥
  • 11篇尹秋珍
  • 9篇姜文英
  • 9篇丁仲礼
  • 7篇周鑫
  • 7篇张仲石
  • 7篇邓成龙

传媒

  • 53篇第四纪研究
  • 24篇科学通报
  • 15篇中国科学:地...
  • 8篇第十一届全国...
  • 6篇第十届全国第...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中国科学(D...
  • 5篇第二届深海研...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地学前缘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中国科学(B...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文物春秋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13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16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7篇2007
  • 10篇2006
  • 12篇2005
1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硅酸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及其在渭南晚冰期以来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0
1994年
利用全国162块表层土壤样品的植物硅酸体组合及气候资料,建立植物硅酸体-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转换函数,通过转换函数估算了渭南黄土剖面71块样品(约3万年来)的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在全新统部分样品中发现了少量的竹亚科植物硅酸体。古气候从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气候波动,分别与波令间冰阶、中仙女木冰阶、阿勒罗德间冰阶和新仙女木冰阶相对应。本文首次发现黄土高原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起始于14000aB.P.。
吴乃琴吕厚远孙湘君郭正堂刘嘉麒韩家
关键词:植物硅酸体气候因子古环境
浅谈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学科交叉被引量:2
2022年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大气科学学科正步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学科交叉必然产生新的增长点.大气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测-理论-模型的三个阶段,很好地践行了“数据-模式驱使科学”的研究范式.然而,地质学具有更深远的时空复杂性,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质学正面临着研究范式由观测向理论和模型的转变.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将为这一转变提供经验和启示.同时,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需要研究气候系统上边界(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和下边界(固体地球形态)变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响应.研究这些问题,将成为发展同时统辖“分钟、小时”直至“地史”的时间尺度的大气科学理论的关键,也是未来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气科学专业,作为推动大气科学与地质学交叉的排头兵,任重而道远.
张仲石李双林李双林王会军
关键词:大气科学地质学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被引量:24
2007年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使本区在原有基岩准平原地形的基础上,形成以冲洪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构造活动使冲洪积平原解体,在秦安地区形成基岩台地与沉陷盆地相间、天水-西和地区形成拉分盆地与隆起山地交错的地貌景观,这些高地为中新世黄土堆积提供了地形基础。2)中新世从22Ma到11Ma,基岩台地和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堆积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盆地内则主要发育次生黄土等洼地沉积,表明研究区类似于今天的黄土高原。3)中新世晚期约11Ma起发生的一次侵蚀事件,使研究区的一些小盆地内发育河流相和间歇性浅湖相沉积,秦安一带的黄土堆积也遭到侵蚀,形成的洼地内发育黄土状土或洼地静水沉积,其中包含较多哺乳动物化石,而大范围的相对平坦高地上一直继续发育黄土-古土壤序列。这次侵蚀对本区内甘肃群的沉积多样性有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深水湖泊发育的条件。4)发生于3.5Ma以后的另一次重大侵蚀,奠定了该区今天狭窄长墚地形的基础,是第四纪黄土堆积在本区保存较差的主要原因。
袁宝印郭正堂郝青振彭淑贞乔彦松吴海斌肖国桥葛俊逸孙斌周鑫尹秋珍梁美艳秦利刘恋姚政权刘东生
关键词:地貌演化黄土堆积中新世
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气候差异的古土壤记录被引量:25
1993年
目前国际上对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的气候差异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西欧阿晴里姆黄土中全新世和上次间冰期古土壤(埃姆古土壤),中国黄土中S_0及S_1的对比研究表明,埃姆古土壤和S_1是典型的复合土壤,记载了相同的沉积-成壤事件序列,并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第一成壤期与氧同位素阶段5e相对应,代表了典型的间冰期气候。西欧在该时期形成的土壤与全新世土壤的成壤过程基本相同,二者反映了类似的气候条件;而中国黄土中S_0和S_1则具很大差异,这表明我国北方最后两次间冰期的气候条件显著不同。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末期以来的隆升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原因之一。
郭正堂N.Fedoroff刘东生
关键词:全新世古土壤微形态更新世
古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与展望
1999年
刘东生郭正堂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古环境记录气候系统环境变化古气候
过去2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人类适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主要以全新世大暖期为"相似型",研究全球平均增温约1°C—2°C情形下的我国环境格局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为人类适应提供自然背景及参照;探讨过去不同气候环境背景下人类的适应方式,揭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模式,为未来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启示。通过近5年的工作,在自然背景研究方面,揭示出目前的全球增温有自然变暖的周期背景,且不同尺度的增温总体有利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增加,导致森林面积扩大,我国北方沙漠区收缩,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在人类起源与适应研究方面,获得了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迁徙的新证据,揭示出过去的气候变暖促进了农作物的栽培与驯化。8 ka BP—6 ka BP,稻作和旱作农业在空间上显著扩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大规模定居。一般情况下,过去寒冷的气候条件限制了人口发展,而相对暖湿的气候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同时显示,近70年来我国海岸带陆地面积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而增加近14 200 km^2。未来工作应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历史的定量重建,加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等研究。
郭正堂任小波吕厚远高星刘武吴海斌张春霞张健平
关键词:全新世大暖期环境格局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被引量:31
2011年
根据黄土高原现代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_(SOM))数据,结合前人关于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分析结果,研究这3个特征时期C_4相对生物量(C_4%)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期黄土高原C_4%均由东南(33%,25%和12%)向西北(0%)递减。10%等值线在末次间冰期大致位于交道-泾川西北、西峰东南一带;到全新世西部向南推进,大致位于交道-洛川-旬邑以西北、西峰-灵台以东南一带;而现今比全新世时期向东南推移约60km,退至黄陵以西北、彬县-延安以东南一带。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可能是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现代C_4%较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有较明显的降低,可能与较高的大气CO_2浓度、较低的温度和干旱化有关。由于上述3个特征时期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均以C_4草本植物为主,西北地区C_3植物比例的增加亦为C_3草本植物比例的增加。
刘恋周鑫于严严郭正堂
关键词:黄土高原年均温
《地球系统与演变》:未来地球科学的脉络被引量:8
2019年
可能源于科学自身的规律,地球科学的主旋律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地球固体圈层运动规律为主攻对象的板块构造研究,导致板块理论的诞生,被认为是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产生相提并论的自然科学重大突破.也极大地推动了矿产资源和灾害等问题的解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变化研究,是地球科学的另一主旋律.它主要以地表流体圈层的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但至今尚未出现可与板块构造理论相媲美的科学飞跃.
郭正堂
关键词:地球科学地球系统板块构造理论脉络分子生物学
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
学术界对全新世CO浓度在8kaB.P.后逐步回升的原因有诸多看法。合理估算全新世人类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是理解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史前土地利用面积的估算和空间分布常因数据缺乏而成为研究的难点。本...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碳储量仰韶文化全新世中期
文献传递
器测和树轮资料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的响应特征被引量:13
2017年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影响全球年际(1~10年)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海气因子,是现代气候和古气候的热点研究对象。目前有多个指数能够刻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特征与演化,树轮资料是重建其过去千年以来演化历史所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代用资料,然而系统对这些指数与器测温度、降水和树轮资料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关联的研究尚未开展。本文研究了东亚和北美的器测与树轮资料对6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的响应差异,发现器测和树轮资料对描述多气候变量耦合变化的多变量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MEI)的响应均最高。厄尔尼诺-南方涛动Modoki指数(EMI)与器测资料的相关偏低,但是该指数与树轮资料的相关偏高,这可能是由于该指数和树轮所关联的多个气候因子的协同变化相似。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与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以及加拿大中西部的温度相关显著,在年际尺度上更明显;这些指数与中亚和美国西北部的降水的相关最显著,但在年际尺度上的相关提升不明显。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除了与上述区域的树轮资料显著相关以外,该指数还与部分湿润地区(如喜马拉雅南麓)的树轮资料显著相关,这可能是这些湿热地区的树轮往往受到多个气候因子共同影响,而这些气候因子的协同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的关联显著。研究指出,进行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指数重建时,不仅要考虑指数与树轮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详细建立树轮、区域气候因子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这三者之间的关联。
方克艳周非飞董志鹏刘秀铭吴海斌李颖俊曹新光郭正堂
关键词:树轮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气候重建年际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