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薄剑

作品数:121 被引量:33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4篇细胞
  • 49篇干细胞
  • 47篇干细胞移植
  • 44篇造血
  • 44篇造血干
  • 43篇造血干细胞
  • 41篇造血干细胞移...
  • 38篇淋巴
  • 36篇基因
  • 28篇淋巴瘤
  • 23篇异基因
  • 23篇细胞移植治疗
  • 23篇干细胞移植治...
  • 23篇白血
  • 23篇白血病
  • 22篇外周
  • 19篇疗效
  • 19篇骨髓
  • 17篇血液
  • 16篇异基因造血干...

机构

  • 119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北京军区北戴...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吉林省长春市...
  • 1篇保定恒兴中西...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0篇薄剑
  • 82篇李红华
  • 81篇赵瑜
  • 79篇于力
  • 68篇王全顺
  • 61篇高春记
  • 54篇靖彧
  • 53篇黄文荣
  • 50篇王书红
  • 39篇朱海燕
  • 33篇达万明
  • 19篇吴晓雄
  • 18篇韩晓萍
  • 18篇张伯龙
  • 17篇靖域
  • 16篇靳海杰
  • 14篇窦立萍
  • 9篇韩晓蘋
  • 9篇楼方定
  • 8篇马超

传媒

  • 36篇中国实验血液...
  • 11篇军医进修学院...
  • 6篇临床血液学杂...
  • 6篇中国实用内科...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天津医药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解放军药学学...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中华医学会北...
  • 2篇第四届中国医...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10篇2010
  • 13篇2009
  • 13篇2008
  • 18篇2007
  • 7篇2006
  • 12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头孢吡肟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疗效被引量:1
2005年
贾国强薄剑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热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探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i-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对15例高危患者进行体外不去除T细胞的hi-PBSCT。预处理采用改良的Bu/Cy或TBI/Cy方案,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和短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4例加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回输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输注MNC中位数为8.16(3.92-10.86)×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4.51(1.27-5.95)×106/kg。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9)天,Plt≥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2(11-52)天。Ⅰ-Ⅱ度急性GVHD6例,慢性GVHD2例。移植后100天内均出现感染,病原学确诊为细菌感染8例,CMV感染6例。5例患者出现复发。中位随访213(42-589)天,死亡8例,存活7例。结论:hi-PBSCT治疗无HLA相合供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可行而且有效的,进一步降低移植相关并发症是主要问题。
肖娟高春记李红华赵瑜薄剑靖彧王书红朱海燕金香淑于力
关键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恶性血液病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被引量:10
2008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最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5μg/(kg·d)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50μg/(kg·d)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位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朱海燕达万明高春记汪菲菲韩晓蘋李红华黄文荣张翼鷟王书红薄剑靖彧靳海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造血干细胞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六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0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6例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MCD)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方法 6例初次诊断的MCD患者,采用干扰素和(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详细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反应.结果 6例患者均为HIV阴性,其中4例病理学分型为浆细胞型,2例为混合型;6例均表现为多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低白蛋白血症.干扰素治疗2例,其中1例完全缓解,另1例激素及联合化疗效果均不满意,采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达到持续的部分缓解;其他4例采用联合化疗,其中1例死于疾病进展,3例部分缓解.结论 干扰素及联合化疗是最方便有效的治疗MCD的方法;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是MCD的诊断和监测指标.
王全顺李红华王书红赵瑜薄剑靖彧黄文荣于力
关键词:化疗干扰素
移植前肺部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移植前肺部感染对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12年3月我院21例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1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肺部感染均为深部真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抗真菌治疗后病灶消失或缩小至稳定时进行移植,肺部还有残存病症移植期间持续抗真菌治疗,病灶消失的预处理后给予抗真菌次级预防。结果 21例移植后28 d骨髓均增生活跃,骨髓像完全缓解,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体均为100%供者型。移植后14例未出现新的肺部感染,其中1例因白血病复发死亡;7例肺部感染加重,考虑为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1~2个月后痊愈2例,显效3例;肺部感染恶化死亡2例,其中1例白血病复发。结论肺部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经有效抗感染治疗,依然可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肺部真菌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刘婷李红华王书红黄文荣赵瑜薄剑王全顺高春记于力
关键词:血液病肺部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霍奇金淋巴瘤10例远期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初治晚期具有明显不良预后因素患者和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HL)的远期疗效。 方法:自1988年~2001年,以AHSCT治疗初治晚期具有明显不良预...
靖彧薄剑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于力高春记李红华王全顺赵瑜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移植远期疗效
文献传递
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5)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和CD8^+T细胞及CD3^-/CD56^+NK细胞等细胞亚群的S1P5表达率变化。结果: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均无S1P5表达。采用破膜剂对淋巴细胞进行破膜处理后,可检测到rh G^-CSF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内S1P5表达较动员前明显上调,其中CD3^+T细胞(57.92±2.32)%vs(7.94±1.47)%(P<0.05),CD4^+T细胞(72.58±1.73)%vs(5.48±0.82)%(P<0.05),CD8^+T细胞(51.79±3.57)%vs(6.46±1.01)%(P<0.05),CD3^-/CD56^+NK细胞(40.00±1.47)%vs(4.97±0.74)%(P<0.05),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与其他淋巴细胞亚群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 G^-CSF动员可使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上调,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
李猛管立勋谷振阳赵莎莎王飞雁魏华萍王利李红华薄剑高春记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分析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2例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进行非体外去T淋巴细胞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刘英唐锁勤黄文荣李红华赵瑜薄剑张宁王芳于力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患者临床疗效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3年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CI,1.456-16.511;P=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周颖赵瑜薄剑李艳芬马超石亚男
关键词:KI-6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
急性白血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本研究探讨正常人和不同疾病状态急性白血病(AL)患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A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初治AML和ALL患者中Id4基因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4%和86%。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中Id4基因全部甲基化,14例Id4基因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有8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9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12月内复发仅1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的完全缓解的AML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为62.5%,而在非甲基化的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完全缓解的AL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64.3%,而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28.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9例初治AL中,有33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的Id4基因均呈甲基化状态,58例完全缓解的AL中,有24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结论:与正常人不同,AL患者中Id4基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改变,缓解状态患者的甲基化比例低于非缓解状态患者,Id4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AL的发生密切相关。
赵瑜王全顺窦丽萍薄剑李红华靖?于力
关键词:ID4基因急性白血病基因甲基化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