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冬英

作品数:91 被引量:71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2篇肝炎
  • 36篇乙型
  • 31篇病毒
  • 29篇乙型肝炎
  • 26篇慢性
  • 19篇慢性乙型
  • 17篇慢性乙型肝炎
  • 13篇肝炎病毒
  • 12篇衰竭
  • 12篇细胞
  • 11篇血清
  • 11篇肝炎患者
  • 10篇毒性肝炎
  • 10篇肝衰
  • 10篇肝衰竭
  • 9篇纤维化
  • 8篇急性肝
  • 7篇乙型肝炎病毒
  • 7篇乙型肝炎患者
  • 7篇慢加急性肝衰...

机构

  • 67篇中山大学附属...
  • 19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佛山市第一人...
  • 4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湖南省怀化市...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市第九医...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89篇谢冬英
  • 37篇高志良
  • 20篇林炳亮
  • 18篇崇雨田
  • 16篇姚集鲁
  • 13篇张晓红
  • 10篇徐启桓
  • 10篇李新华
  • 9篇谢仕斌
  • 9篇陈幼明
  • 8篇朱建芸
  • 8篇陆玮伦
  • 8篇谢俊强
  • 8篇邓洪
  • 6篇张宇锋
  • 6篇彭晓谋
  • 6篇莫志硕
  • 6篇赵志新
  • 6篇李建国
  • 6篇雷姿颖

传媒

  • 12篇中华传染病杂...
  • 8篇中华肝脏病杂...
  • 7篇中华实验和临...
  • 5篇中华临床医师...
  • 4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中华临床感染...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0篇2012
  • 11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I〉L1)表达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及抗病毒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检测137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D-1和PI-L1,并检测其中64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者HBV特异性CTL数量。ELISA法检测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FN-τ浓度。比较1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HBVDNA〈3lg、3~6lg和〉6lg拷贝/mL。组间PBMC表面P12-1和PD-L1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分别为(69.3±11.2)%、(76.5土9.1)%和(78.0±11.7)%,HBVDNA〉6lg拷贝/mL。组PD-1表达明显高于〈3lg拷贝/mL。组,而HBV特异性CTL数量明显低于〈3lg拷贝/mL组;3组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12周和24周时,PD-1、PD-L1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伴有HBV特异性CTL数量逐渐增加和IFN-γ水平升高。结论慢性HBV感染者PBMC表面PD-1的表达较健康者明显上调,且HBV特异性CTL表面表达PD-1水平与血清HBVDNA水平相关,但与HBeAg状态无关。抑制HBV复制能降低PD-1、PD-L1表达,并增加HBV特异性CTL的数量和功能。
谢冬英陈凤娟邓洪林炳亮崇雨田张晓红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配体病毒
肝组织病变程度不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及HBVDNA水平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不同肝脏病变程度与HBsAg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16例慢性HBV感染者进入研究,含慢性乙型肝炎(CHB)119例,肝硬化(LC)9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98例。HBsAg定量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HBV 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病理炎症(G)分为1~4级,纤维化程度(S)分为0~4期。比较CHB、LC和ACLF患者间以及肝组织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不同的CHB患者间HBsAg和HBV DNA水平的差异。结果 CHB、LC和ACLF组患者组间HBsAg和HBV DNA的总体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G1、G2、G3和G4患者的HBsAg水平分别为(288.8±182.1)IU/ml、(264.8±175.6)IU/ml、(279.8±163.6)IU/ml和(317.8±150.0)IU/ml,HBV DNA水平分别为(5.0±2.1)log10IU/ml、(6.1±1.7)log10IU/ml、(5.6±1.8)log10IU/ml和(5.8±1.7)log10IU/ml;S0~1、S2、S3、S4患者HBsAg水平分别为(234.7±182.5)IU/ml、(261.2±175.6)IU/ml、(305.8±149.2)IU/ml和(320.8±157.4)IU/ml,HBV DNA水平分别为(5.5±2.1)log10IU/ml、(6.2±1.9)log10IU/ml、(6.0±1.5)log10IU/ml和(5.3±1.8)log10IU/ml,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较明显的G3、G4以及S3、S4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变程度与HBsAg和HBV DNA水平无明显平行关系。
刘琼谢冬英邓洪高志良
关键词: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研究不同病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 36例重度肝炎和 40例中度肝炎 )和 40例健康对照者 ,测定血清总T3(TT3)、总T4(T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反T3(rT3)和促甲状腺素 (TSH)。【结果】与对照组和中度肝炎组比较 ,重度肝炎患者TT3、TT4、FT3 和FT4水平显著下降 ,TSH水平轻度下降 ,rT3 水平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中度肝炎患者TT4水平轻度下降。【结论】甲状腺功能的变化随肝炎病人临床病情的变化而改变 ,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对评估病情具有较高的价值。
张国超曾龙驿谢冬英江柏泉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
一种新的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克隆技术的建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建立一种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组扩增及克隆的新方法。方法设计含SalⅠ、NotⅠ酶切位点的引物,用一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经双酶切后将PCR产物克隆入pBlueScript-(SK-)载体,进行HB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用此方法成功获得35例HBV全基因组DNA序列。同时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敏感性和保真性测定,其敏感性为102个初始模板,核苷酸的人为突变率为1.6bp/kb。结论此方法可用于大规模HBV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为HB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李莉卢建溪谢冬英徐启桓朱明芬陈伟李刚
关键词:基因组聚合酶链反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表达的变化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与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 对1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 周,分别于治疗的0、12周和24周随访,检测HBV DNA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与其表达PD 1水平,及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γ水平.其中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自新鲜血分离,部分PBMC加入重组HBcAg体外培养7d,加入HBV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PD-1和PD-L1阳性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CD8和PD-1双阳性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FN γ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比较不同时间点PBMC表面PD-1和PD 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PD-1表达水平、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水平.对抗病毒治疗前后对应指标数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5.16~8.77 log10拷贝/ml,治疗24周时,7例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例仍可检测到,但明显低于基线水平.2例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2例HBeAg阴转,6例仍维持HBeAg阳性.0、12周和24周PBMC表面PD 1表达水平分别为52.1%±17.0%、39.1%±18.2%和23.4%±16.3%(24周和0周比较,P<0.01);PD-L1分别为45.6%±15.4%、34.6%±16.2%和20.9%±9.5%(24周和0周,P<0.01;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上PD-1表达水平分别为76.2%±10.4%、66.5%±15.4%和49.5%±25.3%(24周和0周比较,P<0.01;12周和0周比较,P<0.05;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别为1.3%±0.5%、1.5%±1.0%和2.2%±1.5%; IFN γ水平(pg/ml)分别为91.7±82.1、99.4+93.5和109.0+86.6.24周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上述指标变化明显大于无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结论 直接抑制HBV复制能降低PD-1、PD
谢冬英林炳亮陈凤娟邓洪崇雨田张晓红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肝炎病毒乙型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经治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NAs经治1年及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1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100 IU/mL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干扰素单用治疗48周组(A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12周后停用干扰素,继续NAs治疗至48周组(B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48周组(C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分析48周临床治愈率,监测治疗4、8、12、24、36、48周时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变化及HBsAg较基线的下降幅度。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规律随访至少5次的CHB患者共1020例,A、B、C组48周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4.6%(157/454)、32.7%(69/211)和33.5%(119/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883)。根据48周临床治愈情况将患者分为治愈组345例和未治愈组675例,治愈组患者的年龄[(38±13)岁比(43±12)岁]、基线HBsAg[131.00(359.80)IU/mL比437.60(531.50)IU/mL]、男性患者比例[81.7%(282/345)比89.5%(604/675)]均低于未治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Z=12.67,χ^(2)=11.99;均P<0.050)。212例(61.45%)治愈组患者在治疗24周内达临床治愈。治疗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高于较基线上升组[41.6%(149/358)比28.2%(10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P<0.001)。治疗12周时HBsAg下降幅度≤基线的34.03%的患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仅为6.9%(13/1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0.9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36~0.989,P=0.006]�
段彩霞徐启桓谢冬英林炳亮高志良
关键词:临床治愈
43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血清学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与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43 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肝 )的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引起重肝的肝炎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 95 8% (4 14 / 43 2 ) ,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引起者。 10例 (2 3 % )未能确定病原。乙型慢性重肝的HBV前C区变异率为5 9 8% (5 5 / 92 ) ,显著高于乙型急性或亚急性重肝 0 % (P <0 0 5和P <0 0 1)。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 73 4%(69/ 94) ,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 68 6% (72 / 10 5 ) ,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 (P <0 0 1和P <0 0 5 )。结论 HBV感染仍是广东地区重肝的主要病因。乙型慢性重肝与HBV前C区变异相关。HBV与HEV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 ,病死率高。
龙辉何有成谢冬英朱建芸姚集鲁
关键词: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病原学
DNA识别受体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乙型肝炎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至今仍危害着人类健康,但是HBV导致的肝炎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肝脏中的固有免疫系统能监测HBV感染,并且运用各种策略清除病毒,其中DNA识别受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DNA识别受体在胞质或者胞核中识别HBV DNA或pgRNA,通过各种信号通路激活固有免疫从而产生炎性因子及IFN,最终发挥抗病毒作用。总结了各种参与HBV致炎及HBV清除的DNA识别受体,阐述了它们的具体作用途径,并对DNA识别受体在HBV诱导的肝脏固有免疫作用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讨论及展望。
黄劲庞秀青谢冬英
25例裂头蚴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分析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2年8月-2011年5月确诊的25例裂头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治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其中22例为食源性感染,1例为接触性感染;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型14例、皮肤型7例、内脏型3例、眼裂头蚴病1例。25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例内脏型患者的嗜酸粒细胞均升高,其他22例患者中仅1例嗜酸粒细胞升高;23例行寄生虫抗体全套检查,其中22例患者裂头蚴抗体阳性;14例中枢型患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可见病灶;11例患者行病灶手术切除或活检术,其中8例可见虫体。该病首诊误诊率80%。经治疗后18例治愈,7例症状缓解。结论食源性感染成为裂头蚴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中枢型为主;嗜酸粒细胞检测正常不能排除该病,血清学检查有重要诊断意义。
莫志硕李新华雷姿颖谢冬英
关键词:裂头蚴病流行病学
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观察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病率与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将PHG的发病率与肝功能分级及EV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200例肝硬化患者中,PHG97例(48.5%),EV154例(77%)。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PHG发病率呈明显正相关(P<0.01),EV程度与PHG发病率亦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HG的发病率与肝功能分级及EV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
甄沛林张英张宇峰谢冬英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