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炳亮

作品数:133 被引量:52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120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1篇肝炎
  • 42篇乙型
  • 39篇乙型肝炎
  • 39篇慢性
  • 34篇病毒
  • 25篇慢性乙型
  • 22篇细胞
  • 22篇慢性乙型肝炎
  • 18篇肝病
  • 17篇衰竭
  • 17篇干细胞
  • 17篇肝衰
  • 17篇肝衰竭
  • 14篇间充质干细胞
  • 14篇肝炎病毒
  • 13篇毒性肝炎
  • 13篇病毒性
  • 13篇病毒性肝炎
  • 11篇预后
  • 10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107篇中山大学附属...
  • 1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1篇中山大学
  • 4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东莞市人民医...
  • 3篇广东省医学科...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八人...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市北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26篇林炳亮
  • 50篇高志良
  • 26篇张晓红
  • 20篇谢冬英
  • 19篇崇雨田
  • 14篇谢奇峰
  • 14篇曹会娟
  • 13篇赵志新
  • 12篇彭亮
  • 11篇杨绍基
  • 11篇李建国
  • 10篇林潮双
  • 10篇陈俊峰
  • 10篇张绍全
  • 9篇谢俊强
  • 9篇谢仕斌
  • 8篇邓洪
  • 8篇陈幼明
  • 7篇彭晓谋
  • 7篇顾琳

传媒

  • 1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1篇中华肝脏病杂...
  • 8篇中山大学学报...
  • 5篇新医学
  • 4篇临床肝胆病杂...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中华实验和临...
  • 4篇中华临床感染...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国际内科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国外医学(内...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医学教育探索
  • 2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2007年全...
  • 2篇广东省肝脏病...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3篇2011
  • 14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12篇2007
  • 12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VID-19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2023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持续大流行,导致大量的感染病例、重症及死亡。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突破,特别是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成功获批,成为治疗的关键手段。本文根据新冠病毒主要治疗靶点分类,包括以S蛋白为靶点、以RdRp为靶点、以M蛋白酶为靶点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和以宿主为靶向的间接抗病毒药物,阐述当前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为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时红张静林炳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抗病毒药物药物靶点新药研发
肝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的血脂及载脂蛋白变化
2004年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之间的血脂、载脂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1例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RIG)、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 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CHOL、TRIG和APOB100明显升高,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却反有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的HDL、APOA1都有轻度下降,两者的下降幅度相差不明显;所有病人TBIL均明显升高,以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尤为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两肝硬化组病人的PTA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以肝炎后肝硬化组尤甚,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血脂、载脂蛋白的变化有一定差异,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黎芳黎志良林炳亮谢奇峰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血脂载脂蛋白传染病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I〉L1)表达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及抗病毒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检测137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D-1和PI-L1,并检测其中64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者HBV特异性CTL数量。ELISA法检测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FN-τ浓度。比较1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HBVDNA〈3lg、3~6lg和〉6lg拷贝/mL。组间PBMC表面P12-1和PD-L1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分别为(69.3±11.2)%、(76.5土9.1)%和(78.0±11.7)%,HBVDNA〉6lg拷贝/mL。组PD-1表达明显高于〈3lg拷贝/mL。组,而HBV特异性CTL数量明显低于〈3lg拷贝/mL组;3组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12周和24周时,PD-1、PD-L1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伴有HBV特异性CTL数量逐渐增加和IFN-γ水平升高。结论慢性HBV感染者PBMC表面PD-1的表达较健康者明显上调,且HBV特异性CTL表面表达PD-1水平与血清HBVDNA水平相关,但与HBeAg状态无关。抑制HBV复制能降低PD-1、PD-L1表达,并增加HBV特异性CTL的数量和功能。
谢冬英陈凤娟邓洪林炳亮崇雨田张晓红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配体病毒
短程地塞米松不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率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评估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38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科标准治疗(SMT),其中35例患者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每天推注10 mg地塞米松,共3 d(DMT组),按照基线匹配原则选取35例为对照组(SMT组),随访12周。观察患者生存情况以及治疗不同时间点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SMT组及DMT组12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45.7%(16/35)、54.3%(19/35),P=0.654。2组患者入组后1、2、4、8、12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电解质紊乱以及腹水6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0岁以上,MELD积分28以上以及肝性脑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不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年龄、MELD评分、肝性脑病是评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张绍全雷姿颖陈俊峰曹会娟梅咏予林炳亮
关键词:地塞米松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疗效
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种调查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为加强医务人员的防预意识提供科学的对策。方法对广州一高等医学院校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年度体检时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情况的调查,空腹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统一检测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SAS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分析。结果共调查了1554名医务人员,HBsAg阳性率6.13%;不同部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不同(2χ=20.65981,P=0.008),内科接种率(39.5%)最低,外科、妇产科接种率>60.0%,传染科接种率57.8%;不同部门、不同职业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与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情况不同,传染科自然感染产生抗体率最高,为88.2%,妇科(P=0.003)、儿科(P=0.0339)以疫苗接种产生抗体率较高,分别为63.6%、58.1%;技师以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较多,为70.6%(P=0.0181),医师则以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率较高,为77.8%(P=0.000002)。结论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应及早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等积极的保护措施,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弱阳性者,应加强免疫接种。
林潮双刘静曹红王向阳林炳亮高志良
关键词:流行病学医务人员酶联免疫吸附法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及与无涎糖蛋白受体的关系
2010年
目的 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肝细胞诱导过程中对HBV的易感性及无涎糖蛋白受体(ASGPR)对BMSC感染HBV的作用.方法 体外使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表皮生长因子,将BMSC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检测乙型肝炎患者BMSC的HBV感染情况,并对原代及诱导培养后的BMSC进行体外HBV感染实验,检测BMSC感染后的HBsAg、HBcAg表达情况,并检测BMSC诱导前后ASGPR的表达.每个实验采用来自不同的5个标本,分别重复3次,数据统计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诱导培养第6天开始,BMSC开始表达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8(CK18)和Alb,并随着诱导时间延长,CK18及Alb表达逐渐增多,而AFP则逐渐减少,并具有糖原合成、尿素分泌及Alb合成的肝细胞功能.BMSC在体内及体外都不能被HBV感染,经过向肝细胞诱导之后,仍然不能被感染,ASGPR在BMSC向肝细胞诱导后表达增多,但是与对照组HepG2细胞相比,仍然呈低水平表达.结论 BMSC在体内外能抵抗HBV感染.ASGPR可能是导致HBV不能感染BMSC的重要原因之一.
谢婵谢仕斌张绍全谢俊强林炳亮高志良
关键词:骨髓细胞间质干细胞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表达的变化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与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 对1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 周,分别于治疗的0、12周和24周随访,检测HBV DNA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与其表达PD 1水平,及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γ水平.其中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自新鲜血分离,部分PBMC加入重组HBcAg体外培养7d,加入HBV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PD-1和PD-L1阳性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CD8和PD-1双阳性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FN γ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比较不同时间点PBMC表面PD-1和PD 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PD-1表达水平、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水平.对抗病毒治疗前后对应指标数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5.16~8.77 log10拷贝/ml,治疗24周时,7例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例仍可检测到,但明显低于基线水平.2例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2例HBeAg阴转,6例仍维持HBeAg阳性.0、12周和24周PBMC表面PD 1表达水平分别为52.1%±17.0%、39.1%±18.2%和23.4%±16.3%(24周和0周比较,P<0.01);PD-L1分别为45.6%±15.4%、34.6%±16.2%和20.9%±9.5%(24周和0周,P<0.01;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上PD-1表达水平分别为76.2%±10.4%、66.5%±15.4%和49.5%±25.3%(24周和0周比较,P<0.01;12周和0周比较,P<0.05;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别为1.3%±0.5%、1.5%±1.0%和2.2%±1.5%; IFN γ水平(pg/ml)分别为91.7±82.1、99.4+93.5和109.0+86.6.24周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上述指标变化明显大于无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结论 直接抑制HBV复制能降低PD-1、PD
谢冬英林炳亮陈凤娟邓洪崇雨田张晓红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肝炎病毒乙型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经治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NAs经治1年及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1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100 IU/mL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干扰素单用治疗48周组(A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12周后停用干扰素,继续NAs治疗至48周组(B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48周组(C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分析48周临床治愈率,监测治疗4、8、12、24、36、48周时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变化及HBsAg较基线的下降幅度。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规律随访至少5次的CHB患者共1020例,A、B、C组48周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4.6%(157/454)、32.7%(69/211)和33.5%(119/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883)。根据48周临床治愈情况将患者分为治愈组345例和未治愈组675例,治愈组患者的年龄[(38±13)岁比(43±12)岁]、基线HBsAg[131.00(359.80)IU/mL比437.60(531.50)IU/mL]、男性患者比例[81.7%(282/345)比89.5%(604/675)]均低于未治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Z=12.67,χ^(2)=11.99;均P<0.050)。212例(61.45%)治愈组患者在治疗24周内达临床治愈。治疗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高于较基线上升组[41.6%(149/358)比28.2%(10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P<0.001)。治疗12周时HBsAg下降幅度≤基线的34.03%的患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仅为6.9%(13/1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0.9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36~0.989,P=0.006]�
段彩霞徐启桓谢冬英林炳亮高志良
关键词:临床治愈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现状
骨髓干细胞可用于衍生各种人体细胞甚至整个器官,在修补细胞及器官移植方面,有极为可观的发展前景。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论述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方面的美好前景。
林炳亮高志良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基因治疗
文献传递
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目的研究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单独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半年。观察治疗前、治疗6个月的血...
吴启文谭行华林炳亮吴振新
关键词:安络化纤丸阿德福韦酯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文献传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