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松林
- 作品数:30 被引量:52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闽江口外通海航道及其外拦门沙形成机制探讨被引量:11
- 1992年
- 本文通过边界条件和水动力环境的分析,认为闽江口外通海航道是在川石、梅花等水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该航道是一条由径流塑造潮流维持和改造的水道,河槽形态与梅花水道的变化密切相关.闽江口外拦门沙的形成洪水是主要动力,水流扩散是发育的主要动力机制,波浪起修饰作用.梅花水道输出水量的多寡以及动力轴线的摆荡是促使外拦门沙演变的主要原因.梅花水道在闽江口外航道及外拦门沙的形成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潘定安贺松林沈焕庭
- 关键词:航道拦门沙
- 上海南汇芦潮港岸段水下滩坡变化剖析被引量:8
- 1992年
- 由远及近简述历史时期和本世纪上半叶南汇岸滩的时空变化规律,着重分析了近30年芦潮港所在的南汇南滩水下滩坡的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长江口河势和南槽分流分沙情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目前长江口河势的发展情况,芦潮港岸段水下滩坡的淤积趋势仍将持续,但其强度不会达到五十年代的鼎盛状态。
- 劳治声贺松林陈全金庆祥
-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
- 沈焕庭潘定安贺松林李九发茅志昌肖成猷徐兆礼顾新根陈邦林夏福兴张志忠阮文杰徐海涛徐海根陈敏
- 主要研究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来源、泥沙积聚机制、时空变化规律、形成机制和发育规律、悬沙--浮泥--底质体系中细颗粒物质的再悬浮与沉降机理、悬沙浓度、粒度和化学元素的变化规律、浑浊带对浮泥、拦门沙、河口浅滩发育的影响、...
- 关键词:
- 关键词:浑浊带
- 洋山港堵汊工程对邻近海底冲淤影响分析被引量:8
- 2008年
- 根据大比例尺地形测量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洋山港堵汊工程前后周边海底冲淤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前(1998~2004年),洋山港域的冲蚀速率大于外围海域。工程建设后的2004和2005年,洋山港域的平均刷深幅度明显小于外围海域;2005和2006年,洋山港域出现显著淤积(平均淤厚度0.29 m),而外围海域仍维持冲蚀状态。主要原因为建港期间的系列堵汊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港域内的动力条件,导致冲蚀减弱并出现一定的淤积。
- 杜景龙杨世伦贺松林郜昂徐晓君张军宏
- 关键词:洋山港冲淤GIS
- 上海高桥石化公司拟建码头岸段水深条件分析
- 1992年
- 上海高桥石化公司拟建码头位于吴淞口至高桥嘴岸段,自西向东有三个码头,00~#和0~#码头分别在现上海炼油厂码头之西约660米和400米,分别靠泊5千吨和3万吨级船舶;2~#码头在现627码头之东约500米(图1)。为论证码头的可行性,有必要分析拟建码头岸段的近期水深变化。由于该段水域是长江南港主槽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也就有必要分析南港主槽的近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今后外高桥的开发利用不无裨益。
- 贺松林劳治声
- 关键词:水下岸坡河势特大洪水位置图
- 长江口邻近海域余流的基本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根据2005年7月、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大范围水文调查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平面分布,垂直变化,大、小潮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所测区域影响余流的因素很多,有底形、斜压、径流量、风应力、底摩擦、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江苏沿岸流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 孔亚珍丁平兴贺松林
- 长江口九段沙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南北槽发育的关系被引量:37
- 1998年
- 根据1842~1995年的地形图和1996、1997年的野外观测,探讨了九段沙和南北槽的形成历史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是原铜沙浅滩南沿经涨、落潮槽对切贯通后形成的,北槽和北港一样最初原形是涨潮槽;南槽的前身是南港下段。九段沙形成以来具有趋势性和非趋势性两种冲淤变化。前者表现为扩大、淤高和位置向下游移动,后者反映在南北两侧的频繁冲淤。九段沙和南北槽在冲淤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目前,南北槽河势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 杨世伦贺松林谢文辉
- 关键词:九段沙北槽冲淤演变长江口
- 上海芦潮港岸滩冲淤动态及原因探究被引量:6
- 1996年
- 本文从杭州湾北岸历史变迁和上海南汇新老海塘建塘史叙述了南汇嘴发育过程的间歇性特点。位于南汇嘴嘴尖的芦潮港岸滩近50年也呈现冲淤交替的特征,且冲淤过程由东向西传递。诱发这种冲淤波动的直接原因是摇头沙的偏转,而其根源应追溯到长江口河势的变化。本文以近50年来长江口的两个事件──北槽和江亚南泓的形成──阐述了它们对芦潮港岸滩动态的影响。
- 贺松林劳治声陈全
- 关键词:芦潮港岸滩
- 长江河口北槽浮泥消长过程的现场观测被引量:7
- 2001年
- 2 0 0 0年 8月 2 1~ 2 4日 (小潮汛 )和 9月 3~ 6日 (派比安台风过后 ,寻常潮 )在长江河口北槽下段通海航槽中进行定点观测浮泥潮周期变化过程及影响要素 ,本文对这些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描述和综合分析。长江河口北槽浮泥由细颗粒粘粒泥沙组成 ,中值粒径为 7.2 3μm ,小于 4 μm极细颗粒泥沙占 32 .7% ;浮泥的发育和运动存在明显的大小潮和涨落潮周期和风暴潮变化规律 ,实测小潮落憩浮泥厚为 0 .96m ,涨憩为 0 .78m ,涨急为 0 .2 0m左右 ,寻常潮落憩浮泥厚为 0 .73m ,涨憩为0 .5 3m ,涨急为 0 .17m左右。若遇小潮汛大风 ,因水位低 ,流速小 ,风浪对潮滩冲刷强 ,带入河槽泥沙多 ,河槽浮泥发育良好 ,反之 (大潮 )浮泥发育差。可见 ,北槽浮泥形成、发育和消失与泥沙来源、水流速等因素有关 ,若遇盐水楔入侵 ,更有利于浮泥充分发育 ;北槽浮泥容重均较小 (γs <1.2 5t/m3) ,而且活动性较大 。
- 李九发何青向卫华贺松林车越
- 关键词:浮泥航道治理适航水深疏浚
-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特征被引量:44
- 1996年
-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度的平面环向是沙输移,同时南、北槽自身还有次一级尺度的槽内平面环向悬沙输移。本文还探讨了最大浑浊带与拦门浅滩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
- 贺松林孙介民
- 关键词:浑浊带悬沙输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