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 作品数:13 被引量:96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5F-Hunterhead导管在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 2014年 目的探讨5F-Hunterhead导管在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45例经头颈部CTA证实为Ⅲ型主动脉弓且右锁骨下动脉从头臂干后下发出患者,对4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致脑栓塞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手术成功率(85.39%)明显高于B组(44.71%)、C组(36.14%)及D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致脑栓塞发生率(1.12%)明显低于B组(14.12%),C组(12.05%)及D组(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成功患者,A组手术操作时间(10.20±1.64)min明显低于B组(16.97±1.52)min,C组(16.35±1.84)min及D组(17.32±1.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X线透视时间(5.50±1.40)min明显低于B(12.79±1.64)min,C组(12.58±1.92)min及D组(12.67±1.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型主动脉弓且右锁骨下动脉从头臂干后下发出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途径超选择性右椎动脉造影时,使用5F-Hunterhead导管安全、有效。 叶子明 秦超 刘莹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王天保 胡新星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检查,评估脑血流动力学;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血管狭窄程度采用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诊断标准计算。所有病例随访1个月。结果37例患者共放置34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1.89%。其中2例由于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未能到达狭窄处,改行单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其中2例合并部分性癫痫发作,经处理后手术顺利进行,1例因血管痉挛严重终止手术。术后1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变化。手术成功患者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术后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有统计学差异(1.05±0.11,1.01±0.08,t=-3.95,P=0.000);手术前后NIHSS评分(6.74±2.39,2.32±1.17,P<0.05)、狭窄率(85.40%±8.26%,7.60%±1.8%,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疗效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叶子明 秦超 石胜良 程道宾 梁志坚 邓晓 梁明辉 陈相仁 胡瑞婷 方烂基关键词:颈内动脉 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或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2型糖尿病(病程≤5年)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特点,为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邓晓 秦超文献传递 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或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2型糖尿病(病程≤5年)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特点,为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58例缺血性... 邓晓关键词:2型糖尿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术 脑动脉狭窄 文献传递 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3-12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7例,其中接受小剂量rt-PA静滴溶栓治疗24例为溶栓组,接受常规二级预防23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及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2组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mRS上升,2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出现无症状性脑出血。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 刘莹 秦超 叶子明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苏迎 唐艳艳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 溶栓 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一例报告 2010年 典型的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二者合并出现则更加少见。现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临床诊断为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邓晓 赵伟佳 刘竞丽 韦云飞 周宏 秦超关键词:WEBER综合征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中动脉,其次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同归系数、OR值、P值分别为1.659、5.256、0.002,1.657、5.241、0.046.(3)颅内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5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A1、ApoB、Lp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DL-C. 邓晓 石胜良 程道宾 叶子明 秦超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较。结果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亚组32例,中危亚组72例,高危亚组29例。TIA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危及高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低危亚组;高危亚组显著高于中危亚组(均P<0.05)。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en秩相关系数检验,血浆Fg平均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血浆Fg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 叶子明 刘莹 秦超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关键词:前循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ABCD2评分 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DSA)结果,分为对照组(狭窄<5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5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年龄、性别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浆HDL-C、血清脂蛋白L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CHO、TG、LDL-C、ApoA、Apo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脂蛋白Lpa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C为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邓晓 秦超关键词:脑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狭窄 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致脑栓塞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327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全脑DSA,手术前后24h内行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收集其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头颅MRI+DWI结果分为栓塞组65例和非栓塞组262例。比较2组差异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致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头颅MRI+DWI提示脑栓塞65例,其中有症状19例,无症状46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空腹血糖≥11.1mmol/L、纤维蛋白原≥5.0g/L、颈动脉斑块、Ⅲ型主动脉弓、手术操作时间≥30min是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颈动脉斑块和Ⅲ型主动脉弓、血糖控制不佳及手术时间操作过长的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DSA易发生脑栓塞,临床上对该类高危患者必须加以重视,慎重筛选造影患者。 叶子明 秦超 刘莹 吴原 程道宾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王天保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