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钢
- 作品数:37 被引量:34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多涡特征被引量:17
- 2001年
- 利用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 IOP1、IOP2 )期间 ( 1 998年 4月底~ 7月初 )所获得的温盐深 (CT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资料及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表层、1 .0MPa层和 3.0MPa层重力势异常场的分布格局 ,探讨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在夏季季风爆发前 (IOP1期间 )南海北部以气旋式流动为主 ,并在此气旋式环流的东部镶嵌着一个较小的气旋型涡 ;南海中部和南部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 ,其中越南以东海域存在着两个南北对峙分布的反气旋型涡 ,在它们的东侧伴随一气旋型涡。季风爆发后 (IOP2期间 ) ,南海北部仍然以气旋式流动为主 ,黑潮水越过巴士海峡南北中线 ,一部分可能入侵南海北部 ,另一部分向东北折回黑潮主干 ;南海中部和南部仍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 ,越南以东海域北部的反气旋型涡消失 ,但南面的反气旋型涡加强 ,与IOP1类似 ,仍伴随有一个气旋型涡。总体而言 ,强流区出现在巴士海峡西北侧和南海西部 (尤其是越南东南沿岸 ) 。
- 许金电李立郭小钢吴日升
- 关键词:季风环流夏季
- 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本文通过分析SeaWiFS海洋水色卫星提供的叶绿素资料,给出了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完整图像.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海峡北部呈显著的春、秋“双峰”分布,而海峡南部则以夏、秋“双峰”结构为主.叶绿素含量高值主要位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海峡西侧高于海峡东侧.此外,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存在两个局地高值区,一个位于台湾浅滩附近,另一个位于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以外海域.福建省近岸海域及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区与地表径流携带较多的营养物质入海密切相关;而台湾浅滩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受季节变异的海洋锋调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不仅具有周期约81 d和101 d的季节内振荡信号,还具有与ENSO指数呈显著负相关(-0.28)的周期约3 a的年际振荡信号.此外,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具有逐年递增的长期演化趋势,速率达0.036 mg/(m3.a).
- 万小芳潘爱军郭小钢
- 关键词:海洋生物叶绿素年际台湾海峡
- 台湾海峡水文特征研究概述被引量:54
- 2002年
- 本文对近 50a来台湾海峡海洋水文特征研究进行了概述 ,重点介绍了近 2 0a台湾海峡水温、盐度、海流、水团、跃层、海洋锋等调查研究成果 .
- 肖晖郭小钢吴日升
- 关键词:台湾海峡水文特征盐度海流跃层水团
- 高频地波雷达海流验证研究述评被引量:15
- 2013年
- 本文对高频地波雷达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海流的对比验证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不同的验证研究采用的对比设备与验证方法有所不同,但都通过海上同步观测对雷达反演的海流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评估二者之间海流观测的差异。这些研究表明,地波雷达反演的海流流速和对比观测的均方差水平在10—20cm·s-1之间,主要来源是对比所用仪器与雷达观测目标之间的差异,仪器和雷达海流的测量误差。
- 朱大勇李炎郭小钢张友权
- 关键词:地波雷达
- 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跃层判定探讨被引量:7
- 2006年
- 以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为例,探讨了浅海(水深<200m)和开阔海区(水深>200m)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多组实测CTD断面水温、盐度和声速跃层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基本可不考虑陆架坡折海域跃层的水平衔接问题;夏季和秋季陆架坡折海域温、盐、声速跃层判据可分别取0.1℃.m-1、0.02m-1和0.30s-1,来保证跃层的水平连续分布。此外,在可能的内潮存在情况下,为保证跃层水平分布的连续性,可统一取开阔海区的跃层判据。
- 潘爱军郭小钢许金电万小芳吴日升
-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温跃层
- 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被引量:6
- 2012年
- 利用2006-2008年3个航次水文资料,结合日本海洋数据中心(JODC)的历史温度数据分析了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结果显示,除台湾浅滩及海峡西岸浅水区外,几乎整个台湾海峡皆有逆温现象。逆温幅度和发生频率在海峡西部较高,海峡东部及粤东近海较低。逆温层上界深度春季较秋、冬季深,逆温频发区(发生频率大于60%)随着季节南北向移动,秋季频发区的最南端位于厦门近海,冬季扩展至台湾浅滩北部,春季回退至平潭近海。分析表明,浙闽沿岸水随季节南北向伸缩导致了逆温频发区的同步移动。除了季节变化外,逆温现象在2006年和2007年冬季有显著差异,2006年逆温仅出现在海峡西部近岸海域,2007年扩展至海峡东部且向南伸至粤东近岸,浙闽沿岸水的横向伸缩是造成此差异的主因。
- 邱云许金电郭小钢林娜周喜武
- 关键词:台湾海峡逆温
- 台湾海峡中部障碍层日变化及其局地反馈被引量:2
- 2009年
- 利用"延平2号"科学调查船于2005年6月下旬在台湾海峡中部(119.2°E,24.3°N)实施的定点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夏季风期间障碍层的日变化过程及其局地反馈特征.障碍层开始形成时,由于非太阳辐射局限于上混合层,而太阳辐射可以穿透混合层底直至温跃层,导致障碍层内累积了最多热能,形成逆温层.随着障碍层内部热量的不断累积,障碍层与上混合层之间的热交换过程逐渐增强,上混合层显著增暖.此外,障碍层对应浮力频率极小值区,具有较弱的层结稳定性;针对海气通量的分析表明障碍层造成了显著的局地感热、潜热通量异常.进一步分析表明,海表风搅拌产生的湍动能在向下传输过程中,次盐跃层和温跃层构成了两个界面,大部分湍动能被较浅的盐度层结阻挡,限制在混合层以上,部分穿透混合层底的湍动能再次被温跃层阻挡,障碍层对应湍动能的薄弱区.
- 潘爱军万小芳陈航宇郭小钢
- 关键词:台湾海峡障碍层日变化混合层
- 2002年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的低盐透镜现象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低盐透镜现象是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一种常见的中尺度现象.低盐透镜水体往往是由陆地径流入海后与河口冲淡水母体分离而形成的.它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对2002年7~8月南海东北部海域的现场CTD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区近岸一侧上升流现象非常明显,呈低温高盐水的特征,而在离岸约100 km处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低盐透镜水体.此类水体的盐度在32.5以下,水平宽度约为80 km,仅存在于20 m以浅的海洋上层.结合同期的现场走航ADCP测流资料、珠江径流量和海面风场资料分析后认为该水体源自珠江冲淡水;海面风场、上层海流及潮汐潮流等的共同作用可能是脉冲的珠江洪峰与珠江河口冲淡水母体分离而形成低盐透镜现象的动力学原因.沿岸的上升流系统与低盐透镜水体之间形成温度和盐度锋面.
- 靖春生黄奖郭小钢
-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水温盐度
- 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7
- 2012年
- 采用波浪模拟的方法,较准确计算得出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分布状况,并给出相应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平均密度为2.6~7.3 kW/m,波浪能资源储量为2 210.45 MW,在我国沿海海域仅次于台湾和广东,是波浪能开发利用可以优先考虑的海区之一.(2)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储量的70%分布于平潭岛以北海域,其值达1 512.49 MW.其中,尤以北礵地区值最大,为378.80 MW.(3)以年平均波高为指标,福建沿海海域中东山区段为三类区,其他区段均为一类区和二类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4)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具有波功率密度低、资源分布广泛且不均匀、波功率密度随季节变化、能量具有多向性等分布特点.(5)基于福建波浪能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建议应优先着眼于解决边远海岛等特殊场所的用电问题.
- 张军许金电郭小钢
-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波浪能
- 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3年
- 本文利用2006~2007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台湾海峡西侧获取的大面水温、盐度走航资料,结合座底式海床基系统获取的海流剖面以及近海底水温观测结果,系统地阐述了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在春、夏和晚秋初冬3个季节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台湾海峡西侧海水垂向混合比较均一,等温线和等盐线分布大致与岸线平行,盐度和水温呈现从北往南逐渐升高、自近岸向远岸递增的特点.福建沿岸海流具有明显的正压海流特征,且为逆风的东北向海流,其最大流速(约0.25 m/s)出现在泉州外海;与此相对应,浙闽沿岸水仅局限于泉州以北近岸海域的中上水层,其盐度小于32.4.夏季台湾海峡西侧局部海域呈现典型的上升流特征,汕头、东山和南日岛外海近海底存在着明显的低温(<25℃)高盐水(>33.8)涌升中心.福建沿岸海流流向与盛行的西南季风一致,除汕头外海10 m层流速(0.19 m/s)比25 m层流速(约0.15 m/s)略大,其他海域仍具有正压流特点,最大流速(约0.40 m/s)出现在平潭外海附近.晚秋初冬台湾海峡西侧海域盐度和水温的空间分布比较接近,整体呈近岸低外海高,并随纬度降低而增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水在2007年12月26日左右开始出现在平潭岛外海附近,随后从2008年1月15日左右整个台湾海峡西侧被南下的浙闽沿岸冷水(<17℃)控制;厦门以南近海余流流速明显小于厦门以北海域,并存在着显著的垂向流剪切.
- 万小芳潘爱军郭小钢靖春生黄奖
-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水动力环境上升流台湾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