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爱军
- 作品数:27 被引量:131H指数:8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台湾西南部海域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分析
- 2017年
- 利用1995~2013年间NCEP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台湾西南部海域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受ENSO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西南部海域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其分布期主要集中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夏季台湾海峡不存在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强度异常要滞后ENSO 1个月,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强度较正常年份要弱,而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强度较正常年份要强;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还存在准16.0个月和准45.3个月的显著年际变化周期,其变化同ENSO循环密切相关.
- 孙豪为潘爱军
-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ENSO台湾海峡
- 台湾海峡中部障碍层日变化及其局地反馈被引量:2
- 2009年
- 利用"延平2号"科学调查船于2005年6月下旬在台湾海峡中部(119.2°E,24.3°N)实施的定点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夏季风期间障碍层的日变化过程及其局地反馈特征.障碍层开始形成时,由于非太阳辐射局限于上混合层,而太阳辐射可以穿透混合层底直至温跃层,导致障碍层内累积了最多热能,形成逆温层.随着障碍层内部热量的不断累积,障碍层与上混合层之间的热交换过程逐渐增强,上混合层显著增暖.此外,障碍层对应浮力频率极小值区,具有较弱的层结稳定性;针对海气通量的分析表明障碍层造成了显著的局地感热、潜热通量异常.进一步分析表明,海表风搅拌产生的湍动能在向下传输过程中,次盐跃层和温跃层构成了两个界面,大部分湍动能被较浅的盐度层结阻挡,限制在混合层以上,部分穿透混合层底的湍动能再次被温跃层阻挡,障碍层对应湍动能的薄弱区.
- 潘爱军万小芳陈航宇郭小钢
- 关键词:台湾海峡障碍层日变化混合层
- 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1
- 2013年
- 本文利用2006~2007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台湾海峡西侧获取的大面水温、盐度走航资料,结合座底式海床基系统获取的海流剖面以及近海底水温观测结果,系统地阐述了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在春、夏和晚秋初冬3个季节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台湾海峡西侧海水垂向混合比较均一,等温线和等盐线分布大致与岸线平行,盐度和水温呈现从北往南逐渐升高、自近岸向远岸递增的特点.福建沿岸海流具有明显的正压海流特征,且为逆风的东北向海流,其最大流速(约0.25 m/s)出现在泉州外海;与此相对应,浙闽沿岸水仅局限于泉州以北近岸海域的中上水层,其盐度小于32.4.夏季台湾海峡西侧局部海域呈现典型的上升流特征,汕头、东山和南日岛外海近海底存在着明显的低温(<25℃)高盐水(>33.8)涌升中心.福建沿岸海流流向与盛行的西南季风一致,除汕头外海10 m层流速(0.19 m/s)比25 m层流速(约0.15 m/s)略大,其他海域仍具有正压流特点,最大流速(约0.40 m/s)出现在平潭外海附近.晚秋初冬台湾海峡西侧海域盐度和水温的空间分布比较接近,整体呈近岸低外海高,并随纬度降低而增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水在2007年12月26日左右开始出现在平潭岛外海附近,随后从2008年1月15日左右整个台湾海峡西侧被南下的浙闽沿岸冷水(<17℃)控制;厦门以南近海余流流速明显小于厦门以北海域,并存在着显著的垂向流剪切.
- 万小芳潘爱军郭小钢靖春生黄奖
-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水动力环境上升流台湾海峡
-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海区初步分析
- 本文利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提供的2002~2005年的Argo浮标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三类模态水(西部模态水、中部模态水和东部模态水)的形成海区,重点探讨了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区的局地特征及其机制,研究结...
- 潘爱军郭小钢
- 关键词:ARGO资料北太平洋黑潮
- 文献传递
- 南海东北部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8
- 2006年
- 南海东北部(16°~25°N,112°~124°E)存在显著的障碍层分布.障碍层发生概率秋季最大(45.7%),夏季次之(31.1%),春季最小(23.3%).吕宋海峡及其以西的南海东北部中心海域(18°~22°N,112°~120°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约为40.0%,中国台湾海峡南端、台湾岛南端东西两侧、台湾岛以东(22°~24°N,122°~124°E)和吕宋岛东北海域(18°~20°N,122°~124°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分别为19.0%,61.1%,33.3%和80.0%: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层结机制和降水机制分别是南海东北部春季(特别是冬末春初)和夏、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TRMM卫星观测为后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潘爱军万小芳许金电郭小钢v李立
- 关键词:障碍层降水吕宋海峡
-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该文提出了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对Levitus(1994)、XBT、COADS、NCEP等资料的分析,给出了北太平洋副热带三个模态水(西部副热带模态水、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和东部副热带模...
- 潘爱军
- 关键词:混合层位势涡度
- 文献传递
- 粤东沿岸上升流对2006年夏季台风响应被引量:6
- 2011年
- 通过在粤东沿岸进行的大面走航CTD观测,特别是座底式的海床基测流资料,比较详细的探讨了台风过境对粤东沿岸上升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驱动的东北向地转流在汕头附近存在显著的近海底向岸分量,与上层的离岸埃克曼平流共同构成了粤东近岸的典型上升流系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粤东沿岸上升流系统对台风强度及其入侵路径比较敏感.当台风入侵路径位于上升流系统以北时(如0604号台风碧利斯和0605号台风凯米),在台风过境初期,局地西南风的异常增大使得向岸流显著增强,即上升流增强;在台风过境期及后期,无论是由于局地风场过强导致的海洋受迫响应(0604号台风碧利斯),还是中度台风诱发的惯性振荡(0605号台风凯米),都不利于维持一个稳定的、持续的上升流系统.当台风从上升流系统以南入侵时(如0606号台风派比安),有利于上升流产生的西南风被东北风取代,风驱向岸的埃克曼平流效应以及质量守恒使得海洋中、下层为离岸流,上层为向岸流,粤东沿岸传统的上升流结构遭到彻底颠覆;当台风过境后,典型的上升流结构会在1~2d内回复.
- 潘爱军郭小钢许金电黄奖万小芳
- 关键词:台风地转流
-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形成区海洋涡旋对冬季垂直混合过程的影响被引量:8
- 2005年
- 利用国际ARGO观测中心2001年2~3月在黑潮再循环环流圈投放的浮标资料, 结合TRMM观测的海表温度资料和T/P-ERS卫星高度计资料, 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形成区海洋涡旋对冬季上混合层的影响. 反气旋式暖涡增强了冬季局地的垂向混合过程, 形成较深的混合层及温度跃层, 有助于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的形成. 发现上世纪90年代, 96~98年对应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形成区的黑潮及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涡旋活动以气旋式冷涡为主, 较多的气旋式冷涡有效抑制了冬季上层海洋的垂向混合过程; 而93~95年则相反, 较多的反气旋式暖涡加强了冬季上层海洋的垂向混合过程.
- 潘爱军刘秦玉
- 关键词:混合层
- 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本文通过分析SeaWiFS海洋水色卫星提供的叶绿素资料,给出了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完整图像.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海峡北部呈显著的春、秋“双峰”分布,而海峡南部则以夏、秋“双峰”结构为主.叶绿素含量高值主要位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海峡西侧高于海峡东侧.此外,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存在两个局地高值区,一个位于台湾浅滩附近,另一个位于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以外海域.福建省近岸海域及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区与地表径流携带较多的营养物质入海密切相关;而台湾浅滩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受季节变异的海洋锋调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不仅具有周期约81 d和101 d的季节内振荡信号,还具有与ENSO指数呈显著负相关(-0.28)的周期约3 a的年际振荡信号.此外,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具有逐年递增的长期演化趋势,速率达0.036 mg/(m3.a).
- 万小芳潘爱军郭小钢
- 关键词:海洋生物叶绿素年际台湾海峡
- 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跃层判定探讨被引量:7
- 2006年
- 以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为例,探讨了浅海(水深<200m)和开阔海区(水深>200m)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多组实测CTD断面水温、盐度和声速跃层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基本可不考虑陆架坡折海域跃层的水平衔接问题;夏季和秋季陆架坡折海域温、盐、声速跃层判据可分别取0.1℃.m-1、0.02m-1和0.30s-1,来保证跃层的水平连续分布。此外,在可能的内潮存在情况下,为保证跃层水平分布的连续性,可统一取开阔海区的跃层判据。
- 潘爱军郭小钢许金电万小芳吴日升
-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温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