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小武

作品数:38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14篇蛋白
  • 13篇多巴
  • 13篇PC12细胞
  • 10篇多巴胺
  • 9篇多巴胺能
  • 9篇缺血
  • 9篇胺能
  • 8篇脑缺血
  • 7篇帕金森
  • 7篇帕金森病
  • 6篇基因
  • 5篇过表达
  • 5篇MPP^+
  • 4篇毒性
  • 4篇短暂性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异动症
  • 4篇预处理

机构

  • 2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3篇海南医学院附...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郧阳医学院附...
  • 2篇江苏省宝应县...
  • 2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太和医院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海南老年病医...

作者

  • 38篇陈小武
  • 20篇孙圣刚
  • 20篇陈志斌
  • 10篇田有勇
  • 10篇王埮
  • 7篇蔡美华
  • 7篇程道宾
  • 7篇王淑荣
  • 7篇王岚
  • 4篇汤翠菊
  • 4篇何静
  • 4篇苏庆杰
  • 3篇冯媛
  • 3篇乔娴
  • 3篇赵振强
  • 3篇何晓阔
  • 3篇胡兰
  • 3篇赵建华
  • 2篇张振涛
  • 2篇黎罗明

传媒

  • 6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Neuros...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康复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10篇2006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4-3-3γ过表达通过抑制LRRK2的去磷酸化防护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
目的:探讨14-3-3 γ蛋白对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腺病毒载体携带人14-3-3 γ基因(Ad/14-3-3 γ)感染PC12细胞,基因转移成功后,用鱼藤酮处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
陈小武陈志斌王淑荣王埮蔡美华
14-3-3γ过表达通过抑制LRRK2的去磷酸化防护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14-3-3γ蛋白对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腺病毒载体携带人14-3-3γ基因(Ad/14-3-3γ)感染PC12细胞,基因转移成功后,用鱼藤酮处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14-3-3γ蛋白与LRRK2(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kinase 2)的相互作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14-3-3γ蛋白及LRRK2的Ser910及Ser935磷酸化水平。结果 Ad/14-3-3γ基因转入PC12细胞后14-3-3γmRNA及蛋白均能过表达。14-3-3γ过表达能增加LRRK2的Ser910及Ser935磷酸化水平及与LRRK2的相互作用,降低PC12细胞的凋亡率(正常对照组4.26%±1.39%,鱼藤酮组36.20%±2.18%,Ad/14-3-3γ组12.78%±2.96%)。结论 14-3-3γ蛋白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LRRK2的去磷酸化,保护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
程道宾陈小武
关键词:PC12细胞去磷酸化
人14—3—3γ基因转移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14-3—3γ转基因疗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携带人14—3—3γ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感染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纹状体与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3及14—3—3γ蛋白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含量变化,并对PD大鼠的旋转行为进行评分。结果Ad/14—3—3γ注射PD大鼠纹状体后14—3—3γmRNA及蛋白均能过表达。Ad/14—3—3γ组黑质TH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数和纹状体TH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纤维光密度值与正常对照侧的比值(0.47±0.12和0.61±0.14)显著高于PBS组(0.16±0.13和0.25±0.12)和LacZ组(0.15±0.09和0.27±0.11)(均P〈0.01)。Ad/1433γ组注射侧大鼠纹状体区DA含量与对侧比值为0.37±0.14,显著高于PBS组(0.15±0.08,P=0.006)和LacZ组(0.19±0.11,P=0.007);其代谢产物DOPAC含量与对侧比值Ad/14—3—37组(0.34±0.12)也高于对照组(PBS组为0.13±0.10,LacZ组为0.16±0.09,均P=0.00)。Ad/14-3-3γ组注射侧纹状体中Caspase=3的表达与对侧相比显著降低。行为学评估结果显示Ad/14—3—3γ组大鼠平均旋转次数在第2次注射后的第1周、第2周和第6周均低于PBS组和LacZ组(均P〈0.01);而PBS组和LacZ组相比,两组的旋转次数在上述三个时间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4,0.779和0.742)。结论14-3—3γ对PD模型大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是PD基因治疗中非常有前景的候选基因。
陈小武陈志斌王琰王淑荣蔡美华孙圣刚
关键词:基因疗法基因转移技术帕金森病
H_2O_2预处理抑制α-Synuclein的聚集并减轻Rotenone对PC12细胞的损伤
2009年
目的探讨H2O2预处理(HPP)对Rotenone诱导PC12细胞损伤及α-Synuclein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及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α-Synuclein的表达及聚集。结果H2O2预处理能够减少α-Synuclein寡聚体的表达及聚集体的形成,增加PC12细胞活力(Rot组47%±3.67%,HPP+Rot组82%±6.69%),抑制细胞凋亡(Rot组49.68%±4.55%,HPP+Rot组18.73%±5.64%)。结论H2O2预处理能减轻Rotenone对PC12细胞的毒性损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α-Synuclein寡聚体表达实现的。
龙登毅苏庆杰金水晶陈志斌陈小武蔡美华
关键词:ROTENONEPC12细胞
辛伐他汀对LPS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王琰陈小武陈志斌
14-3-3γ和ζ蛋白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14-3-3γ和ζ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脂多糖(LPS)刺激后其表达变化情况.探讨1403-3蛋白与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应用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的模型,以LPS刺激其活化,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14-3-3γ和ζ蛋白在刺激前后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在未刺激状态下表达14-3-3γ和ζ蛋白;LPS刺激细胞活化后释放TNF-α,同时14-3-3-γ和ζ蛋白表达下降。结论正常小鼠小胶质细胞高表达14-3-3γ和ζ蛋白,LPS刺激后表达下降,提示其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的调节。
何静孙圣刚陈小武
关键词:小神经胶质细胞
14-3-3蛋白过表达减轻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对PC12细胞的毒性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14-3-3蛋白过表达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PC12细胞死亡的影响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pcDNA3.1(+)-14-3-3 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2000转染PC12细胞;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C12细胞中14-3-3蛋白、Bcl-2 蛋白, 和BAD蛋白的表达;然后分别用MTT法、酶标仪及流式细胞仪检测PC12细胞的活力、caspase的活性及PC12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将pcDNA3.1(+)-14-3-3质粒转染PC12细胞3周后,14-3-3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2)MPP+诱导PC12细胞存活率的下降是剂量依赖性的,当MPP+的浓度达100 μmol/L时,PC12细胞的存活率丧失约50%;(3)caspase 的活性随着MPP+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当MPP+浓度到达100 μmol/L时caspase的活性也到达最大值,而当MPP+浓度超过100 μmol/L时,caspase的活性急剧下降;(4)用100 μmol/L 的MPP+处理PC12细胞24 h后,PC12细胞的凋亡率为26.5%,14-3-3蛋白的过表达使PC12细胞的凋亡率下降到8.6%;(5)用100 μmol/L MPP+处理PC12细胞后,Bcl-2蛋白的表达趋于下调而BAD蛋白的表达上调,14-3-3蛋白的过表达能显著的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而使BAD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14-3-3蛋白过表达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并下调BAD蛋白的表达,减少了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这些结果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陈小武孙圣刚称道宾田有勇
关键词:MPP^+PC12细胞
14-3-3γ过表达通过抑制促凋亡分子Bax转位保护多巴胺能细胞对抗MPP^+的毒性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14-3-3γ蛋白过表达能否抑制促凋亡分子Bax对抗MPP+对多巴胺能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用腺病毒载体携带人14-3-3γ基因感染PC12细胞,使14-3-3蛋白在细胞中过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14-3-3γ、Bax、细胞色素c、caspase 3蛋白质的表达、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MTT法和自动生化检测法测定细胞活力及LDH酶的活性。结果:14-3-3γ蛋白的过表达能抑制Bax转位到线粒体,抑制LDH的活性(MPP+组41.18±2.71,m14-3-3γ组39.45±3.16,14-3-3γ组13.54±1.82),提高细胞活力(MPP+组49.86±6.27%,m14-3-3γ组52.35±5.59%,14-3-3γ组81.02±5.83%),从而抑制了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MPP+组49.38±7.31%,m14-3-3γ组46.54±5.49%,14-3-3γ组8.76±3.59%)。结论:14-3-3γ蛋白可以通过对促凋亡分子Bax转位的抑制对抗MPP+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最终达到细胞保护作用。
程道宾张皆德陈小武韦维
关键词:BAXMPP+PC12细胞
脑缺血预处理及HSP70表达对大鼠脑梗死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建立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探讨蛋白合成在脑缺血预处理(PC)诱导脑缺血耐受(IT)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改进的Longa’s法建立局灶脑缺血(MCAO)模型,短暂性脑缺血20min作为PC,PC 后24h给予永久性MCAO(PMCAO),并与未进行PC者比较。免疫印记法测量PC后24h及给予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后HSP70的变化,PMCAO24h后观察脑梗死的大小,神经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在PC前或PC后PMCAO 前给予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PC后24h行PMCAO,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 神经功能评分减低(P<0.05);PC前给予放线菌酮消除了以上影响,但在PC后较长时间而在PMCAO之前给予则没有以上影响;HSP70在PC后24h明显表达,而在PC前30min给予防线菌酮抑制了HSP70的表达。结论 PC能够通过减少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对之后发生的脑缺血产生脑保护作用。PC诱导脑缺血耐受有赖于新蛋白的合成。
赵建华王岚陈小武孙圣刚
关键词:脑缺血预处理脑缺血耐受HSP70脑梗死放线菌酮
mTOR信号通路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Dopa Induced Dyskinesia,LID)大鼠纹状体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普通级SD雄性大鼠共54只,随机分为5组,8只正常组(N组),剩下8只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模型;异动症组10只、余均分为雷帕霉素(Rapamycin)作为药物治疗组即干预组和Rapamycin溶剂的对照组(C组)各14只;记录下对照组与干预组的行为学并进行异动症AIM评分,每周至少两次;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N组、PD组、LID、C组以及R组纹状体组织的免疫印迹,验证所用NMDA受体亚基NR1(Ser896)、NR2A(Y1325)、NR2B(Y1472)位点磷酸化及PSD-95、p-PSD95(S295)磷酸化位点的抗体特异性的变化。结果 (1)对照组第1,3,5天时间点行为学AIM评分与干预组无差异(P>0.05),第8天时间点行为学AI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AIM评分有下降(P<0.01),之后第9、10、13、16、18、21天2组仍然有明显差异,干预组AIM评分无反弹上升现象。(2)LID组大鼠纹状体PSD-95及p-PSD95(s295)表达水平较其他组高;干预后两者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SD-95及p-PSD95(S295)在正常组表达水平最低,在异动症组和对照组最高,无差异(P>0.05);与正常组外其他组对比,干预组两者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LID组、对照组NMDA受体亚基NR1(Ser896)、NR2A(Y1325)、NR2B(Y1472)位点磷酸化的表达水平较干预组有所增高(P均<0.05)。结论 (1)mTOR参与了LID的发病,应用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对LID的治疗有效。(2)大鼠纹状体区的mTOR信号调理与LID的发生密切相关,mTOR激活对纹状体突触水平具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依赖突触分子PSD-95以及NMDAR各亚型的磷酸化水平导致突触可塑性发生适应改变,最终产生和维持皮质纹状体突触"病理性LTP",从而介导了LID发生。
缪茂军陈小武曹学兵陈志斌
关键词:异动症MTOR纹状体突触可塑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