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花
- 作品数:44 被引量:191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地震前热异常机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地震的孕育和异常的产生是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应力场、渗流场和热场是其中最重要的物理场。岩石变形与热效应导致流体孔隙压力和渗透特性的改变:流一固传热和岩石变形生热引起温度变化;热应力与流体孔隙压力变化影响岩石变形。
- 邓志辉丁留伟陈梅花
- 关键词:地震前数值模拟岩石变形孔隙压力温度变化
- 10年尺度金华市主城区夏季热环境变化及地表覆盖的影响
- 2020年
- 以Landsat7/ETM+和快鸟、高分2号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研究金华市建成区夏季热环境的时空特征及土地覆盖类型的城市热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15年,研究区(金华市主城区)夏季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区域上看,研究区中心增温不明显,且其局部地区温度下降,研究区其他地方增温显著;从土地覆盖的转换看,水体、植被、裸地转化为厂房后增温20℃以上,林地耕地转化为裸地后增温10℃左右,稀疏林地转化为密林、不透水面转化为植被后降低了地表温度,其最大降幅接近10℃;从变化幅度上看,不透水面的地表温度10年增温幅度远超过植被和水体,而绿化、隔热建筑屋顶分别导致温度下降1.2℃和6℃左右.结论:土地覆盖及其转化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绿化、水体扩容、改变土地利用的类型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热环境.
- 陈梅花
- 关键词:城市热环境地表温度地表覆盖
- 卫星热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05年
-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强地震前存在热异常,异常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异常的时空分布与异常区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季节、天气等因素有关。内陆地区的地震前常产生热红外异常,而沿海地区的地震前则更容易出现潜热通量异常。红外辐射可以通过卫星红外通道的传感器观测到,而潜热通量可以使用微波遥感观测资料计算或红外遥感与地面观测资料联合反演。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地震前的热异常虽然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应该能在地震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邓志辉陈梅花王煜
-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质构造地理环境
-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 <正>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年以上,上升...
- 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严兴邓远立
- 关键词:汶川地震
- 文献传递
- 卫星热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研究
-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强地震前存在热异常,异常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异常的时空分布与异常区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季节、天气等因素有关。沿海平原区多表现为大范围的面状分布,而山区则以带状延伸为主;干旱地区的地震前常产生...
- 邓志辉王煜陈梅花严研马晓静陶京玲
- 关键词:地震预测
- 地震前热异常机理三场耦合数值模拟初步研究
- 地震的孕育和异常的产生是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应力场、渗流场和热场是其中最重要的物理场.岩石变形与热效应导致流体孔隙压力和渗透特性的改变;流-固传热和岩石变形生热引起温度变化;热应力与流体孔隙压力变化影响岩...
- 邓志辉丁留伟陈梅花番博李红
- 文献传递
- 地震前热异常机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初步研究
- <正>地震的孕育和异常的产生是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应力场、渗流场和热场是其中最重要的物理场。岩石变形与热效应导致流体孔隙压力和渗透特性的改变;流-固传热和岩石变形生热引起温度变化;热应力与流体孔隙压力变化...
- 邓志辉丁留伟陈梅花
- 文献传递
- 于田7.3级地震前MODIS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收集了2014年1—2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于田地震发生前1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在临震前5-6d,增温异常达到峰值,震后温度迅速下降;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震前反映出反季节变化的构造"增温"信息,雨雪天气对震区异常升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震中附近西南部的谷地、盆地断裂构造复杂,热红外异常增温起始于此,并沿断层逐步向震中迁移;4)异常升温区域呈条带状,与宏观考察的NE向主破裂带一致;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认为此次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 文翔陈梅花阎春恒周斌
- 关键词:地表温度地形地貌雨雪天气前兆异常
- 地震前卫星红外异常与发震断裂的关系研究——以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为例被引量:28
- 2003年
- 以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 1级地震为例 ,运用月均亮温点对点差值分析法和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 ,研究了活动断裂与震前红外异常的空间关系及发震断裂上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的时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 :震前月平均亮温相对于 2 0 0 0年同期平均亮温的增温区沿发震断裂呈条带状分布 ;从震前 1个半月的 2 0 0 1年 10月开始 ,断裂带内外的相对温差发生明显变化 ,断裂带内的平均亮温与其外围的平均亮温差从 - 2℃增加到 1℃ ,相对增温幅度达 2~ 3℃左右 ,地震之后相对温差又回到正常状态。由此可见 ,震前卫星红外增温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震前沿断裂带的红外增温大于其它地区。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是定量研究红外增温与活动断裂的时空关系、挖掘震前增温异常的有效方法。
- 陈梅花邓志辉贾庆华
- 关键词:发震断裂
- 华南沿海地震海啸风险分析
- 2023年
- 1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海啸灾害频发,引起世界各国对海啸成因机制及预警研究的重视(安超,2021)。南海北部,特别是滨海断裂带具有发生7级甚至8级地震的危险性,但是否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地震海啸却存在争议。人类对自然灾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还远远不足,迫切需要开展海啸灾害的相关研究工作(温瑞智等,2022)。
- 邓志辉邓志辉陈梅花严兴
- 关键词:海啸地震风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