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
- 作品数:6 被引量:1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40
- 2011年
- 为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对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小流域常规耕作方式(顺坡耕作)以及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免耕+横坡垄作、常规横坡耕作)下土壤氮素和磷素的流失量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旱坡地土壤氮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径流中氮素的流失量相对较小,最大值仅为53.63mg/m2;而泥沙中所携带的氮素流失量相对较大,其最大值达131.25mg/m2;整个观测期内,氮素的流失主要以颗粒态为主,颗粒态氮的流失量占总氮流失量的53.0%~62.0%。(2)就旱坡地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各处理径流中磷素的总体规律基本表现为:常规顺坡耕作>常规横坡耕作>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横坡垄作>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泥沙中所携带的磷素流失量相对于径流中的磷素流失量而言较大,最大值为58.14mg/m2;整个观测期内,颗粒态总磷流失量为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1.75~2.15倍,流失方式同样以颗粒态为主。总体而言,水土保持耕作方式下的氮磷流失量均小于常规耕作处理,能有效减少径流及泥沙中各形态氮磷的流失。
- 徐畅谢德体高明陶春余泺
- 关键词:三峡库区旱坡地耕作措施磷养分流失
- 多功能排灌系统
- 一种多功能排灌系统,由排灌沟1、切换闸2和切换闸3组成,水流通过田块时,通过开、关排灌系统内设置的切换闸2、3来控制田间排灌需求。本系统可以方便丘陵、平坝地区田块灌溉和排水。同时,用该系统进行田间排灌水,不仅将排水沟和灌...
- 陶春高明魏朝富王子芳韩文友
- 文献传递
- 耕作措施对三峡库区旱坡地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
- 在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后,面源污染成为了损害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面源污染具有形成机理复杂、范围分布广、影响因子多、周期长、危害大灯特点,面源污染为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源头,占整个库区污染负荷的77.85%,其中农业...
- 陶春
- 关键词:耕作措施紫色土养分流失面源污染
- 文献传递
-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粒的分形特征被引量:12
- 2009年
-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粒的影响,探索土壤质量、结构的定量化描述,采用湿筛法对重庆市荣昌县吴家镇的旱地(玉米地),水田(望天田),撂荒地(旱地撂荒8年以上,常年为白茅草覆盖)和人工林(柏树,种植年限12年)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团聚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为人工林地>水田>旱地>撂荒地。且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在2.057~2.833之间,表现为团聚体总量越高,其结构的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越高。不同剖面深度表现为:0~5cm团聚体分形维数最高;5~10cm团聚体分形维数最小。分形维数具体表现为林地>水田>旱地>撂荒地,其中分形维数平均为2.832,水田为2.819,旱地为2.658,撂荒地为2.239。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有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全钾、碱解氮关系不密切。因此,土壤分形维数能客观反映土壤结构性状,是表征土壤结构好坏的一个综合性定量指标。
- 季轶群王子芳高明魏朝富李东陈晨陶春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团粒结构
- 供镁水平对烤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9年
-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供镁水平对烤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MgSO_4量为0.06~1.08 g/kg时,各处理烤烟的生长状况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优于对照和施MgSO_4 1.88 g/kg的处理。烤烟各器官对钾的吸收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各处理表现一致。施MgSO_4量为0.18~0.72 g/kg的3个处理烤烟各器官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在施MgSO_4量为0.36g/kg时达到峰值。当施MgSO_4量较低(≤0.06 g/kg)或较高(MgSO_4≥1.08 g/kg)时都会抑制烤烟的生长发育、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而烤烟各器官对镁的吸收量则均表现出随施镁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且各器官镁吸收量表现为叶>茎>根;镁肥的施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烤烟对镁素的吸收。
- 徐畅陈祖富高明郑杰炳陶春
- 关键词:镁烤烟养分吸收
-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及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58
- 2010年
- 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并已成为国际水环境问题研究的活跃领域。本文在简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和特征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耕作、田间水肥管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的研究现状,然后从人工湿地技术、前置库技术、缓冲带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农田养分管理技术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今后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重点。
- 陶春高明徐畅慈恩
-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