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晓勇

作品数:20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唐诗
  • 5篇民国
  • 4篇通济渠
  • 4篇民国时期
  • 3篇唐朝
  • 3篇唐诗研究
  • 2篇诗学
  • 2篇桥墩
  • 2篇拱桥
  • 2篇高适
  • 1篇地方史
  • 1篇地理
  • 1篇订补
  • 1篇杜审言
  • 1篇学者
  • 1篇演进
  • 1篇隐逸
  • 1篇虞姬
  • 1篇张元济
  • 1篇人类命运

机构

  • 18篇合肥学院
  • 6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任晓勇
  • 1篇王仕伦
  • 1篇王飞
  • 1篇汤尧
  • 1篇章衡

传媒

  • 3篇合肥学院学报...
  • 2篇淮北煤炭师范...
  • 2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东南文化
  • 1篇北方论丛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古籍研究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唐朝寿王李瑁与皖西关系考索——兼论唐朝“封建”制度的象征性质
2007年
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是贵妃杨玉环的前夫,依据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原则与规律考证,李瑁爵号中的“寿”字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唐朝的淮南道寿州,大约相当今天的皖西地区;并进一步考论,与周朝和汉朝时期不同,唐朝的“封建”制度只具有象征性质;且认为,作为寿王妃,杨玉环与皖西存在过一种独特的关系。
任晓勇
胡适的李杜诗学
引言胡适对唐诗的研究和论述,主要见于1928年修订出版的《白话文学史(上卷)》以及它的前身即1922年初版的《国语文学史》[1]。他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就包含在这两部著作中。黎锦熙先生说,《国语文学史》,'这是’文学革命’...
任晓勇
汴河故道上的虹桥遗踪——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石构建筑”新探被引量:1
2007年
安徽淮北市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有一个较大的"石砌建筑"遗物。有关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宋代的码头。但是根据相关中外文献考证,它是北宋时期所建造的"无柱飞桥"(俗称虹桥)的桥墩遗迹。
任晓勇
关键词:桥墩
唐朝高适《东征赋》地理注订补——兼论隋凿通济渠所经路线问题
2008年
唐朝高适的《东征赋》是一篇与皖北历史地理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作品,也是判定隋炀帝时期开凿的通济渠流经皖北的一条重要证据。目前学术界对该赋中几个地理问题的注释有瑕疵或遗漏,本文对它们作订正和补充:1."浊河"即指通济渠(汴河段)。2."洛城"应该是涣城(临涣城);唐高祖李渊曾在此任谯州刺史。3."彭城"非指彭城县,而是指彭城郡。4."灵璧""灵壁"原作零壁。5."阴陵"不在今灵璧县,而在定远县境内。
任晓勇
关键词:高适
张元济对唐诗文献辑印与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9年
张元济是20世纪著名的出版家和文献学家,在唐诗文献的辑印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和三编共收唐诗文献80多种,选择了以"宋刊本"为代表的历代珍本做"景印"底本,而且校雠精审。《涵芬楼烬余书录》著录唐诗文献50余种,也极具目录学价值。此外,孙毓修《〈四部丛刊〉书录》之例言与正文,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其基本的版本学理念是:宋元旧刻,固善美可贵;然而元明翻本,亦多珍善。
任晓勇
关键词:张元济唐诗文献学
悠远的虹桥——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石构建筑”之谜新探被引量:1
2007年
安徽淮北市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有一个较大的"石砌建筑"遗物。有关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宋代的码头。但据本文考证,它是北宋时期所建造的"无柱飞桥"(俗称虹桥)的桥墩遗迹。
任晓勇
关键词:桥墩
试论胡适的“白话唐诗”观
2012年
胡适认为,白话是"活"的语言,言文一致,优美而适用。他从白话化和历史进化的双维同构视角,发掘、建构了一部中国白话文学谱系,并且指出它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他认为大多数唐诗都是白话文学、或近于白话的作品,代表着文学演进的正确方向。这种新的阐释不仅是对唐诗遗产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东方文化中具有普世意义成分价值的维护。胡适的"白话文学(唐诗)"观与他对祖国本土文学资源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相关,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世界文化史、科学史和学术史的启迪。
任晓勇
关键词:白话唐诗
创设“中外交流文学“新课程刍议
2016年
所谓"中外交流文学"主要是指近、现代(19、20世纪)具有跨国、跨文化生活阅历的中外文人所创作的跨国、跨文化题材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与一般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相比,这类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是中国人看世界、外国人看中国的产物,表现了近代以来中外文人对"他者"的互相认知与想象,反映了不同文明圈之间的接触、摩擦、冲突、沟通与融合等复杂状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文学路径探寻近代以来中外交流的经验与规律,为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交流活动提供历史借镜。本课程预设为中文系、外语系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以作为其它文理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本课程的创设可以弥补中文系和外语系相关课程的内容缺项,突出适应时代发展大趋势的知识模块,补充文理各专业学生的知识短板。
任晓勇汤尧章衡
关键词:近现代
一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史文献——唐代陈鸿《庐州同食馆记》笺说被引量:1
2006年
陈鸿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士大夫和作家。其《庐州同食馆记》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史文献。首先,它提供了一组合肥的地方史知识,如唐朝时合肥的城池、庐州的“郡道”以及“郡米”的漕运情况,尤其是关于“同食馆”的记载非常珍贵;其次,它反映了中唐社会藩镇跋扈、作乱及其对合肥的重大影响。
任晓勇
关键词:唐朝史料价值
论民国时期皖籍学者唐诗研究
2016年
民国皖籍学者在唐诗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已知发表、出版唐诗研究论文或著作的学者有十九位。胡适的唐诗学体现了进化观念、平民意识和自由精神,影响既深且巨;苏雪林继承"四唐说",又汲取"文学主潮论",建构了新型的唐代诗歌史;汪静之博采古代诗话和新学,全面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同异;朱光潜融合本土"情景论"与西欧的"直觉论",发展了王国维的"境界"学说;宗白华通过发掘边塞诗的民族精神寄托了抗日爱国的思想;胡怀琛是最早提出李白出生于西域的学者之一,其对李白生地、种族和文化的考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张振珮是民国中期少数以"唯物史观"指导唐诗研究的学人,在唐诗学史上有特殊地位。此外其他十数位学者的成果也颇多创获。此期皖籍学人唐诗学论著体例也发生了明显的演进。胡适、苏雪林、汪静之、章衣萍、张振珮与刘麟生等人运用现代"文学史"的模式来建构自己的专著;朱光潜则不取历时性叙述,自觉使用原理阐释的范式;畲贤勋、周荫棠等人的长篇文章受西方学位论文的影响,讲究系统、层次和逻辑关系。总之,民国皖籍学者植根于传统诗学,广泛撷取新知,并做了多向度的探索和创造,从而推动了唐诗学由古典向现代型态的迈进。
任晓勇王仕伦王飞
关键词:民国时期唐诗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