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俊生

作品数:6 被引量:100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教育
  • 3篇教育技术
  • 2篇一对一
  • 2篇一对一数字化...
  • 2篇现代教育
  • 2篇现代教育技术
  • 2篇教学
  • 2篇教学设计
  • 1篇电脑
  • 1篇信息技术
  • 1篇信息技术与课...
  • 1篇信息技术与课...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数学
  • 1篇统计图
  • 1篇图形计算器
  • 1篇中学数学
  • 1篇教育技术能力
  • 1篇课程
  • 1篇课程整合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刘俊生
  • 4篇余胜泉
  • 1篇陈庚
  • 1篇马宁
  • 1篇尉小荣
  • 1篇韩秋枫
  • 1篇丁杰

传媒

  • 2篇远程教育杂志
  • 2篇中国信息技术...
  • 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素质教育大参...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项目综述
2012年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形态,是指每个学习者都拥有一台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机、图形计算器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点领域,代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新趋势。
刘俊生余胜泉
关键词:一对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本电脑图形计算器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被引量:17
2012年
在对MLTI项目、HSLI项目、FSD1:1项目、OLPC项目、CFF项目、TIP项目、"跨越式"项目、"手持式"项目、电子书包项目、TOTL项目、FTL项目等典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介绍与梳理的基础上,文章归纳了当前八个主要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领域,包括: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部署、整合技术的创新教学模式、基于生态视角的学校变革、面向过程的教师专业发展、一对一项目效益评估、学生21世纪技能提升、一对一网络班级文化管理、跨区域教育公平。整合技术的创新教学与效果评估将依然是未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重点,研究将呈现个案化、微观化和过程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教学创新问题、班级管理问题、学校变革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效果评估问题等将全面纳入研究的视域当中。
刘俊生余胜泉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被引量:41
2011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进行了长期、细致的研究,并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但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规范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对多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工作的不断思索,对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经过多次修订、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该指南从高校教师的特点入手,从5个维度、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绩效指标的角度,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描述,构建了相关能力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基于该模型的教师发展模型、培训课程结构、培训组织形式等进行了建构,这对促进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让中学英语复习课“活”起来——兼评Make our life happy教学设计
2010年
传统中学英语复习课“活力不足” 复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如何上好复习课,却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对于英语复习课而言,复习要点体现为“两基一综”,即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和综合运用。
刘俊生尉小荣高彦
关键词:复习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OUR复习要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兼评《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设计
2010年
中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明确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俊生韩秋枫梁焕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统计图
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被引量:42
2012年
从个体认知到分布式认知的转变,是人类适应信息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思维特征。分布式认知是一个看待认知现象的系统化视角,"分布"不是认知结构的增强,而是认知功能的中介。分布式认知可以作为学习领域、人机交互设计、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人机协同工作设计的理论基础。认知分布现象是客观的,对分布式认知的背景、分布内涵、个体与人工制品的地位、交互等内容的系统化梳理,有助于把握分布式认知的研究脉络与趋向。目前,对分布式认知在时间、空间、群体、人工制品中的分布形态研究较多,已有成熟的研究案例出现。但是,对于分布式认知的心理结构模型、认知分布的过程性特征、认知任务的分布式表征方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刘俊生余胜泉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研究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