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使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156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持续泵入至术后12~48h,观察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安全性及预后: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死亡0例,再梗死1例(0.625%),LVEF(%):(59±8)%,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轻度出血6.3%,主要是术后伤口渗血、穿刺处血肿,均经对症处理好转。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使术后30dMACE发生率降低,同时并不显著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 代万林刘艳霞赖斌黄笑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替罗非班
- 静脉注射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高血压急症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尼卡地平2mg,10分钟静脉推注(200μg/min),续以0.5~2.5μg/(kg.min)静脉滴注,记录给药前及静脉推注后即刻、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尼卡地平起效较快,在静脉推注结束后5分钟SBP、MAP明显下降,DBP在静推结束后10分钟血压开始下降(均P<0.05)。静推结束后继续予以尼卡地平静脉滴注,血压继续下降,在60分钟时SBP、DBP、MAP下降幅度分别达到治疗前的(24.90±12.32)%、(21.54±10.17)%、(23.20±11.19)%。心率在静推后即刻、5分钟、10分钟有所上升,但在30分钟时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有效、安全。
- 刘艳霞刘艳芹徐春秀
- 关键词:尼卡地平高血压急症
-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探讨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6例女性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10例男性AMI患者作对比研究。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冠脉病变重,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结论由于女性AMI发病的复杂和特殊性,临床工作中要加以警惕和重视。
- 刘艳霞
- 关键词:女性心肌梗死病例对照研究
- 64排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68例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68例应用64排螺旋CT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评价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对冠脉狭窄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灵敏度92.3%,特异性95.2%,阳性预测值93.8%,阴性预测值95.6%。结论:64排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冠心病筛查,以及冠心病支架术后复查都是安全简便而有效的。
- 刘艳霞刘艳芹朱殿春王学英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 1999年
-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简称ABP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血压诊断新技术,既往的偶测血压值因其变异性大、重复性差,不一定能真正反映病人正常的血压波动情况。动态血压不仅可以提供全天的血压变化,而且避免了“白大衣现象”。
- 刘艳霞
- 关键词:动态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
- 女性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女性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特点。方法对2877例医院工作人员健康查体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女性医务人员中,41.0%的人员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略高于男性患病率(3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②女性医务人员高脂血症为31.9%(212/665),低于男性(65.9%,274/416);③脂肪肝患病率女性(32.6%,181/556),亦低于男性(45.9%,151/329);④女性相关疾病中,乳腺疾病和子宫肌瘤的患病率分别为4.8%和3.4%;而宫颈糜烂为20.2%;⑤女性医务人员高血糖为11.0%(77/702),高血压为4.6%(56/1229)。结论女性医务人员中妇科与乳腺疾病是健康体检的重点,代谢性疾病也应加以关注。
- 刘艳霞朱殿春代万林杨义
- 关键词:女性健康查体疾病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刘艳霞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64排容积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评价
- 2008年
-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VCT)冠脉造影扫描及其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血管显示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VCT检查;40例搭桥血管共106支,其中乳内动脉桥(IMA)37支,桡动脉桥(RAG)20支,大隐静脉桥(SVG)49支。三维图像均与手术结果做了对照,其中5例术后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0例V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获得成功;根据搭桥血管三维图像及冠脉血管分析,106支搭桥血管中有93支显示通畅,通畅率为87.7%;其中,37支乳内动脉桥中35支通畅(94.6%),20支桡动脉桥中17支通畅(85.0%),49支大隐静脉桥中41支通畅(83.7%)。5例有术后冠脉造影,显示11支搭桥血管有4支发生了阻塞,与其VCT结果一致。结论64排V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做为评价冠脉搭桥术后效果及长期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 杨义刘艳霞代万林
- 关键词:64排容积CT冠状动脉搭桥术
-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9月~2009年6月所有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选取3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2例,其中对照组做常规治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1年后对两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在加用阿司匹林后,因冠心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对照组分别减少13.9%和14.3%。结论: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良好的效果,临床上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时,可服用阿司匹林,效果显著。
- 蔡然刘艳霞
-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1997年
- 溶栓治疗作为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进展之一,已被临床所证实,80年代初开展了AMI的冠脉溶栓治疗,随后开展了静脉溶栓治疗,目前已有很多前瞻性大系列临床研究资料证明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左心室功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死亡率,但对于溶栓治疗中的某些问题目前仍存有争议。
- 李新华刘艳霞
-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溶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