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雷

作品数:14 被引量:16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植被
  • 7篇土壤
  • 7篇团聚体
  • 6篇土壤团聚体
  • 4篇团聚体稳定性
  • 4篇丘陵区
  • 4篇黄土丘陵
  • 4篇黄土丘陵区
  • 3篇土壤团聚体稳...
  • 3篇可蚀性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被类型
  • 2篇土壤可蚀性
  • 2篇黄土高原
  • 2篇不同植被
  • 2篇LE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策略
  • 1篇低碳发展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3篇刘雷
  • 6篇安韶山
  • 2篇李鑫
  • 1篇黄华伟
  • 1篇朱秋莲
  • 1篇程曼
  • 1篇马瑞萍
  • 1篇党廷辉
  • 1篇刘雷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真空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第十二期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4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石墨烯层间空隙调节其电子能带结构
詹达倪振华刘雷刘向阳申泽骧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从低碳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立足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并以城市建筑为例简要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建设的低碳发展路径和行动策略。
刘雷
关键词:城市管理低碳策略可持续发展
世界现代化的100个指标
<正>*SMN-Working Papers-2020-04-02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受课题组委托由我来汇报"世界现代化的100个指标"。汇报分为三部分: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实证分析及前景分析。首先,我们来看...
刘雷
文献传递
应用Le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Yoder法测定了森林、森林草原两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结果,并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预湿后扰动处理(wet stirring,WS)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 mm为主;快速湿润处理(fast wetting,F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次之;慢速湿润处理(slow wetting,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 mm团聚体为主;说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气爆作用(消散作用)和机械扰动。LB法的3种处理结果中预湿后扰动的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湿筛法(Yoder法)更接近。LB法包含Yoder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准确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结构,适宜作为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大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且SW>FW>WS,但可蚀性因子K值却是森林植被类型小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颗粒向大颗粒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及土壤团聚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土壤可蚀性和土壤抗蚀性能不同。
刘雷安韶山黄华伟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
基于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带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结构和质量的主要指标,本研究应用Le Bissonnais (LB)法的3种筛分方法[快速湿润筛分法(FW)、慢速湿润筛分法(SW)、湿润振荡筛分法(WS)]模拟不同条件(暴雨、小雨、扰动)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通过测定预处理后的团聚体特征来表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 LB 法的3种处理方法下, FW 处理(暴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团聚体主要以〈0.2 mm 为主; SW 处理(小雨)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最小, WS 处理(扰动)居中。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DMW),在0~10 cm 和10~20 cm 土层均表现为SW〉WS〉FW。土壤团聚体平均几何直径(DGM)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SW〉FW〉WS,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WS〉FW〉SW。在SW处理下,不同植被类型中铁杆蒿群落、黄刺玫群落(样点6、9)土壤团聚体 DMW、DGM值较大,可蚀性(K)较小,表明这两个群落的土壤团聚体更为稳定,在小雨环境下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对 WS 处理,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样点1、2、3)的土壤团聚体更为稳定,可蚀性(K)值较小,因此在外界扰动环境下,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的土壤抗侵蚀能力更强。在FW处理下,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样点2、3)土壤团聚体 DMW、DGM值较大,可蚀性(K)值较小,表明在外界大雨环境下,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更强。总体来说,对于不同环境,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应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曾全超董扬红李鑫李娅芸刘雷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土壤可蚀性LE
增材制造:印刷电子和3D打印技术被引量:6
2017年
增材制造作为智能制造的一部分已经被科研及工业界广泛关注。印刷电子和3D打印是两个典型的增材制造技术案例。在锁定增材制造的前提下,本文着重介绍了这两项技术的工艺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对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可印刷结构和性能的综述,引申出对增材制造工艺和功能性材料进一步优化的实际需求。这一生产工艺和材料系统的同时优化和创新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增材制造优势,从而促进应用市场的开发,加速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
刘雷刘禹张婕
关键词:增材制造3D打印功能性材料功能性油墨
线性摩擦焊接摩擦振动伺服系统稳定性分析
2021年
线性摩擦焊接技术凭借其高效、优质的特点近年来极为受重视。简要地介绍了线性摩擦焊的工作原理及其系统组成,针对焊机的实际使用要求设计了一套液压振动伺服系统。首先根据振动伺服系统的技术参数计算了所需的油源流量、最大加速度、速度等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对液压系统中关键动力元件以及振动伺服阀进行了设计和选型;并对摩擦振动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对主要参数进行了计算;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绘制了系统的伯德图。结合仿真结果以及伯德图验证了本方案可行,可以应用,并对以后的设备研制提供了参考。
刘雷
关键词:线性摩擦焊接液压伺服稳定性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可蚀性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以及土壤可蚀性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土壤可蚀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防止土壤侵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Le Bissonais法的3种处理,慢速湿润处理(SW)后土壤团聚体粒径主要为>2 mm的大团聚体颗粒,预湿后扰动处理(WS)和快速湿润处理(FW)后团聚体粒径分布较均匀,<0.2 m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占主要优势.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表现为SW>WS>FW,土壤可蚀性值K表现为WS> FW> SW,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土壤团聚体破碎的机制主要是消散和机械破坏.不同立地条件下,对于慢速湿润处理,0~10 cm土层阴梁峁坡、阴沟坡、阳沟坡的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高于梁峁顶和阳梁峁坡,阳梁峁坡和梁峁顶的土壤可蚀性值K显著低于阴梁峁坡、阴沟坡和阳沟坡,10~20 cm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阳梁峁坡和梁峁顶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低,土壤抗蚀性差,阴梁峁坡、阴沟坡和阳沟坡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较好,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好.
曾全超李娅芸刘雷安韶山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黄土高原区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及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9
2013年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表现为"V"字分布:>5 mm和<0.25 mm这两个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多,5—2 mm、1—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次之,2—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少。坡耕地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最低,为1.4,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9—3.1之间。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全土有机碳含量在7.4—17.7 g/kg之间、微生物碳含量分布在50.3—664.7 mg/kg之间、腐殖质碳含量在0.9—2.5 g/kg之间。胡敏酸碳含量分布在0.2—0.6 g/kg,富里酸碳含量在0.6—1.9 g/kg之间。全土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均为坡耕地最低,其他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1—2.3倍、2.0—8.4倍、1.0—2.0倍、1.2—2.4倍。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相比较,大多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即5—2 mm、2—1 mm、1—0.25 mm这3个粒径。逐步回归表明,5—2 mm团聚体和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助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碳形态上,富里酸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敏感度较高,胡敏酸碳含量则相对稳定。
程曼朱秋莲刘雷安韶山
关键词:植被恢复团聚体稳定性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论文通过LeBissonnais法对黄土丘陵区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三种植被区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以及土壤可蚀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植被区表层土壤(0~20cm)中,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整体上表现为阳坡小于阴坡,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阳坡大于阴坡,但是阴、阳坡差异均不显著;2)表层土壤的RO.2、MWD均表现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森林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3)扰动后湿润处理(ws)和快速湿润处理(Fw)下的森林区与草原区土壤的稳定性和可蚀性指标差异显著,Fw处理下二者差异尤为显著,而森林草原区土壤则居于前面两种土壤之间。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地带,植被区从北向南,由草原区向森林区变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在不断提高,南部森林区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比北部草原区更强,抗侵蚀能力更大。
李娅芸刘雷安韶山曾全超李鑫
关键词:坡向植被区LE黄土丘陵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