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军 作品数:9 被引量:60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常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常州市卫生局重大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的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检测Periostin基因启动子区功能性位点(SNP C-33G)基因型。病例组选自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464例,对照组选自同期在医院健康体检或住院的正常人群640例。基因型及其他危险因素与心衰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吸烟、高脂血症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Periostin基因rs3829365位点的CG or GG基因型是心力衰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吸烟的心衰患者中,Periostin C-33G的CG or GG基因型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结论:Periostin基因rs3829365位点可能有助于心衰易感性和严重性的判断。 纪元 王芳芳 蒋建光 刘志平 周学军 丁志坚关键词:心力衰竭 PERIOSTIN 单核苷酸多态性 吸烟 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与心房颤动 被引量:1 2010年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关于心房颤动的机制有较多的学说,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心房电重构能够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心房电重构包括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的增加及局部电传导的减慢,现就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做一综述。 周学军 丁志坚关键词:电重构 心房颤动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预防老年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比较老年房颤患者长期服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选自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且需要实施抗凝治疗的患者,研究起始时间为2015年3月20日,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达比加群酯110mg口服,2次/d)和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定期门诊随诊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保持在2~3之间),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按患者年龄分层(<60岁组,60~<80岁组,≥80岁组),比较颅外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截至2015年11月,共纳入患者180例,男性114例(63.3%),女性66例(36.7%);<60岁者65例(36.1%),60~<80岁者108例(60.0%),≥80岁者7例(3.9%)。达比加群酯组患者90例,华法林组90例。随访2年期间,2组患者中发生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事件者各6例,颅内出血事件各5例;发生颅外出血事件者华法林组为12例,达比加群酯组为16例,2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P >0.05)。比较2组不同年龄患者颅外出血发生情况,达比加群酯<60岁组患者颅外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11.4%比13.3%),60~<80岁和≥80岁组患者颅外出血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分别为19.6%比12.2%、50.0%比33.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老年房颤患者长期服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颅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相似,高龄老年患者的颅外出血风险尚需扩大样本做进一步研究。 陈井成 纪元 朱萌 周学军 朱傲霜关键词: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抗凝药 卒中 房颤射频消融术中肺静脉电隔离后自发电活动的表现形式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中肺静脉(PV)电隔离后自发电活动的表现形式。方法 60例AF患者在NavX导航下行环双侧PVs口部线性消融术至同侧PV电隔离。电隔离后环状标测电极及消融电极分别放置于同侧上下PV内,观察自发电活动,每侧10min。结果 31例患者(52%)观察到至少一根PV存在自发电活动。左侧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右侧(35%vs.25%)(P<0.05)。偶发电活动显著高于持续电活动(47%vs.7%)(P<0.05)。结论 AF消融术中,PV电隔离后观察到偶发及连续两种形式自发电活动,显示了PV电位作为AF始动因素的重要意义。 周学军 丁志坚 蒋建光 纪元关键词:心房颤动 消融 肺静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32 2021年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出院诊断、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入院时心电图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并记录是否发生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VF)〕和死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VF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649例AMI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134例患者(5.06%)在住院期间发生VT/VF。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非VT/VF组(38.1%比1.7%,P<0.01)。与非VT/VF组比较,VT/VF组患者基线收缩压(SB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125.9±28.2比132.0±24.2〕,随机血糖水平更高(mmol/L:8.6±4.8比7.4±3.8),心功能更差〔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36.6%比10.7%,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56.7%比33.6%,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2.7%比1.2%〕,低钾比例更高(46.3%比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优势比(OR)=3.540,95%可信区间(95%CI)为2.336~5.363〕、随机血糖>11.1 mmol/L(OR=1.841,95%CI为1.171~2.893)、LVEF<0.50(OR=0.546,95%CI为0.374~0.797)、频发室性期前收缩(OR=12.361,95%CI为6.077~25.144)、血钾<3.5 mmol/L(OR=4.268,95%CI为2.910~6.259)、SBP<90 mmHg(OR=0.299,95%CI为0.150~0.597)以及肌酐(Cr)>100μmol/L(OR=2.498,95%CI为1.170~5.334)为AMI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各项预测因子构 孙铃 毛丽鹏 邹艾霖 迟博予 陈新 纪元 蒋建光 周学军 王庆捷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 心室纤颤 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接受PCI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前后血肌酐(SCr)水平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是否发生AKI两组患者Hb水平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水平对AMI患者行PCI后发生AKI风险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Hb水平对AMI患者发生院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接受PCI的AMI患者922例, 其中165例(17.9%)发生了AKI。与非AKI组比较, AKI组患者女性比例较高〔35.8%(59/165)比26.9%(204/757)〕, 年龄更大(岁:69.78±14.56比66.61±13.44), 吸烟比例更低〔42.4%(70/165)比51.7%(391/757)〕, 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73.3%(121/165)比63.5%(481/757)〕, 心功能更差〔Killip分级≥3级患者比例更高, 33.9%(56/165)比13.9%(105/757)〕, Hb水平更低(g/L:127.61±22.18比132.79±19.45),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比例更低〔60.0%(99/165)比74.5%(564/757)〕, 使用利尿剂类药物比例更高〔24.8%(41/165)比17.7%(134/75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KI组患者手术时间>60 min〔4.2%(7/165)比1.5%(11/757)〕、术中造影剂用量>100 mL〔16.4%(27/165)比3.6%(27/757)〕、术中出现低血压〔16.4% (27/165)比8.2%(62/757)〕和植入≥2枚支架〔8.5%(14/165)比3.6%(27/757)〕的患者比例均较非AKI组更高(均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术前Hb水平每升高1 g/L, 术后AKI风险下降1.2% 〔优势比(OR)=0.988, 95%可信区间(95%CI)为0.980~0.996, P=0.003〕;而术前Hb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 术后AKI风险则下降22.1%(OR=0.779, 95%CI为0.661~0.918, P=0.003)。将患者再按Hb水平分为低、中、高3个浓度组(Hb水平分别为<110 g/L、110~15 孙铃 迟博予 毛丽鹏 邹艾霖 王庆捷 蒋建光 纪元 周学军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血红蛋白 急性肾损伤 介入治疗 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苏皖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初步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Periostin(POSTN)基因多态性与苏皖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POSTN基因启动子区位点(SNP A-953T)基因型。观察POSTN基因突变率与冠心病发病的可能关系。结果证实在中国人群POSTN A-953T存在TT基因型。冠心病患者基因型分布:POSTN A-953T(AA型275例,AT型202例,TT型16例)。正常人群基因型分布:POSTN A-953T(AA型368例,AT型266例,TT型31例)。POSTN基因型分布冠心病组与正常人群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POSTN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危险未发现明显相关。 周学军 纪元 蒋建光 刘志平 王芳芳 丁志坚关键词:冠心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血浆 CARTO电解剖标测指导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2011年 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关心室进行标测,构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治疗22例药物治疗无效、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常规心电图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右心室室性早搏19例,左心室室性早搏3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等,并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放电次数(2.6±1.2)次。术前室性早搏总数(17932±3816)个/24 h,术后(13±6)个/24 h,患者症状消失。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标测和消融经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可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结构,定位准确可靠,安全高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纪元 丁志坚 蒋建光 刘志平 周学军关键词: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术 CARTO系统 电解剖标测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1-06~2014—11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二院行射频消融的9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的空白期为3个月,经过(18.1±5.2)个月的随访,29例(29.6%)患者出现房颤复发。根据术后房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测定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MHR值。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资料做单因素分析,并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复发组MHR在术前、术后6个月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做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年龄、白细胞计数(wBc)、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HDL)、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房前后径(LA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0.05)。MHR与LAD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0.378。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房颤病程[OR 2.631,95%可信区间(CI)1.093.6.335,P=0.0311和LAD(OR 2.591,95%CI 1.130~5.945,P=0.025)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MHR升高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率更高,MHR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其他因素同样重要。 胡晓 张静 周学军 纪元 刘宇 丁志坚关键词:射频消融 复发 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