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传顺

作品数:16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成像
  • 5篇血管
  • 5篇血管成像
  • 5篇造影
  • 4篇动脉
  • 3篇冠状
  • 3篇64排螺旋
  • 3篇64排螺旋C...
  • 3篇CT血管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动脉造影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人工智能
  • 2篇颅内
  • 2篇结石
  • 2篇急性
  • 2篇冠状动脉

机构

  • 13篇蚌埠市第一人...
  • 3篇东南大学

作者

  • 16篇姚传顺
  • 9篇祁冬
  • 5篇胡淑敏
  • 4篇姜研
  • 3篇杨世喜
  • 3篇郭佳
  • 3篇田欧
  • 3篇徐方元
  • 2篇马静
  • 2篇乔晓春
  • 2篇刘金有
  • 2篇王进广
  • 1篇杨世喜
  • 1篇沈朝军
  • 1篇胡树坤
  • 1篇郭佳
  • 1篇施彪

传媒

  • 2篇淮海医药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蚌埠医药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联勤军事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低技术基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改善肝脏CT增强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双低技术基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改善肝脏CT增强检查中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肝脏增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80kVp,碘浓度为300mgI/mL碘海醇对比剂,采用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重建;B组管电压120kVp,碘浓度350mgI/mL碘佛醇对比剂,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肝脏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图像失真度及图像诊断评分),并计算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39.93%,碘摄入量减少了44.90%,SD降低了42.93%,SNR及CNR分别提高了40.70%、4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噪声评分、失真度评分及诊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名观察者之间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0.843)。结论:在肝脏CT增强检查中,与常规管电压FBP算法相比,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结合ASiR-V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且能够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姚传顺祁冬胡淑敏姜研姚木子何兴义
关键词:肝脏增强图像质量
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主动脉夹层CT表现,应用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8例中DeBakeyⅠ型2例,Ⅱ型0例、Ⅲ型5例,不典型夹层1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累及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及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的形成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姚传顺刘金有杨世喜郭佳
关键词: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主动脉夹层
人工智能对颅内动脉瘤CTA诊断价值初探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检查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疑似IAN患者的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影像资料。以DSA结果为“金标准”,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计算AI辅助下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采取Kappa检验,对AI辅助下CTA或DSA检测到的IAN位置和长短径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经DSA确诊IAN 33例,共48个动脉瘤。以DSA诊断动脉瘤个数为“金标准”,AI诊断<3 mm动脉瘤、3~5 mm动脉瘤、>5 mm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3.33%、57.58%和56.25%,76.19%、96.30%和87.50%,83.33%、97.22%和93.75%。AI自动识别动脉瘤的位置与DSA人工识别一致性较好(κ=0.788)。AI自动测量<3 mm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结果与DSA人工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差[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0.364、0.315];AI自动测量3~5 mm瘤体长径及短径和>5 mm瘤体长径及短径的测量结果与DSA人工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中等和较好(ICC=0.713、0.676和0.813、0.798)。结论 AI辅助下CTA对直径>5 mm的IAN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并对动脉瘤的定位和长短径的分析测量均比较准确。而对于较小的IAN,特别是直径<3 mm动脉瘤,AI获得的CTA诊断结果仍需要人工校正,以减少漏诊和误判。
祁冬施彪姚传顺陈冠亚胡淑敏王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成像人工智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左心耳CT血管造影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左心耳CT血管造影(CTA)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房颤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左心耳(LAA)CTA双期扫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结果与TTE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21例,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5例,TTE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4例;LAA-CTA第一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29%、45.45%、42.86%、66.67%及52.78%;LAA-CTA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86%、90.91%、86.67%、95.24%、9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089),而LAA-CTA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耳CTA双期扫描均能发现LAA血栓,但第二期扫描诊断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均升高,且第二期诊断血栓结果与TEE一致性较好,因此左心耳CTA双期扫描方法在诊断LAA血栓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祁冬姚传顺姚木子贾媛胡淑敏
关键词:左心耳CT血管造影双期扫描血栓
64排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2012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良好,显示近端及远端分支非常清晰;对轻度冠脉狭窄的准确性较高。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具有高质量图像和诊断的准确性,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郭佳姚传顺杨世喜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脉CTA冠心病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CCTA、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有创FFR测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3例(61支血管),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8~76(63.5±5.8)岁。基于CCTA图像数据通过采用流体力学模型原理计算CCTA FFR(CT-FFR)值,以有创FFR值为参考"金标准",分别以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计算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Pearson分析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与有创FFR的相关性,并应用Bland Altman法评价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基于患者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0.09%,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6.96%、准确率为88.37%;基于血管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3.10%,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87.10%、准确率为9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774和0.758。Pearson分析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值与有创FFR值均呈正相关性(r_(患者)=0.963、r_(血管)=0.980,P值均<0.001);经Bland-Altman法分析,CT-FFR与有创FFR之间的一致性良好(95%CI-0.064~0.035)。结论CT-FFR技术在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性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祁冬乔晓春姚传顺董晨何兴义姚木子
关键词:心肌缺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经皮冠状动脉造影
MS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MS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超声检查,观察胆总管结石大小、位置及胆总管扩张程度。以经皮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2种检查方式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效能,并对其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按结石大小和分布位置比较2种检查方式对胆总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结果:MSCT+三维重建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正确率分别为95.83%、87.50%及94.64%;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正确率分别为79.17%、75.00%及78.57%。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结果与ERCP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82),MSCT+三维重建诊断胆总管结石结果与ERCP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92)。对直径大于0.5 cm及以上结石,MSCT+三维重建与超声2种检查方式之间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及Kapp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径小于0.5 cm结石,2种检查方式之间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及Kapp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位于十二指肠上段和后段的结石,2种检查方式之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位于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的结石,2种检查方式之间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较超声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正确率,特别是对于微小结石或位于十二指肠壁内段和胰腺段的结石诊断效能更佳,阳性检出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祁冬马静姜研王进广姚传顺田欧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三维重建技术
单能量技术结合ASIR-V算法在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 :探讨单能量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80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40例,低剂量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和ASIR-V算法,常规剂量组采用传统扫描模式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对比2组的图像质量、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2种扫描模式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0.81,P<0.05)。2组在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3处的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低剂量组CTDIvol、DLP及ED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38%、87.50%、96.43%、58.33%、85.00%,常规剂量组分别为90.63%、75.00%、93.55%、66.67%、87.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单能量技术(110 keV)结合80%ASIR-V算法低剂量CT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对新冠肺炎的筛查、辅助诊断及预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祁冬姜研姚传顺何兴义田欧陈冠亚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RI表现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2001年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 (ASH)的 MRI表现与预后间关系。方法 对 1993~ 1996年具有完整MRI及临床资料的 3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血肿量 <5 0 ml组、5 0~ 10 0 ml组、>10 0 m l组的死亡比例分别为 3/ 2 4、3/ 10和 1/ 2 ;脑中线移位 <5 mm、5~ 10 mm组、>10 mm组的死亡比例分别为 0 / 5、1/ 12、6 / 19;基底池消失评分 (CES) <10分的 19例无死亡 ,死亡的 7例均≥ 10分 ;有弥漫性脑肿胀 (DBS) 14例 ,半数死亡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 3例 ,全部死亡。结论  ASH患者预后与血肿量有一定关系 ,但不是决定因素 ;脑中线移位在10 mm以上者预后不良 ;CES是提示预后不良的较重要 MRI征象 ;有 DBS与 DAI者预后最差。
姚传顺徐方元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磁共振成像预后
256排螺旋CT头颈CTA在颈动脉斑块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头颈CTA在颈动脉斑块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2019年4月~2020年4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颈部血管彩超、256排螺旋CT头颈动脉血管成像(CTA)及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彩超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2.00%、80.00%、90.00%;CTA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4.00%、60.00%、7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22),CTA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6)。CTA对颈动脉轻微、轻度及中度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彩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检出率结果与彩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超声诊断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诊断混合斑块及脂质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诊断颈部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区分斑块性质及诊断效能方面均优于彩超,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姚木子祁冬姚传顺乔晓春胡淑敏王鹏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