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淑敏

作品数:16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管
  • 8篇动脉
  • 8篇造影
  • 7篇血管造影
  • 5篇血管成像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数字减影
  • 4篇数字减影血管...
  • 4篇减影血管造影
  • 4篇CT血管成像
  • 4篇成像
  • 2篇动脉瘤
  • 2篇术前
  • 2篇双低
  • 2篇图像
  • 2篇图像质量
  • 2篇人工智能
  • 2篇综合征
  • 2篇颅内

机构

  • 16篇蚌埠市第一人...

作者

  • 16篇胡淑敏
  • 14篇祁冬
  • 9篇乔晓春
  • 5篇姚传顺
  • 4篇姜研
  • 3篇沈朝军
  • 2篇田欧
  • 2篇李娟
  • 2篇施彪
  • 1篇孙景巍
  • 1篇胡树坤
  • 1篇郭佳

传媒

  • 4篇现代医用影像...
  • 3篇吉林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联勤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60例,记录病人术前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和术后病理资料,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采用ROC曲线分析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T1~T4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M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存在一致性(P<0.01)。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80.00%(48/60),其中T1~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6/8)、63.64%(7/11)、86.36%(19/22)和84.21%(16/19);T1联合T2、T2联合T3以及T3联合T4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68.42%(13/19)、78.79%(26/33)、85.37%(35/41)。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85.96%(49/57)。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M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89.83%(53/59),其中M0与M1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46/50)、77.78%(7/9)。ROC曲线分析显示: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T1~T4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M分期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788、0.853、0.870、0.850和0.797,均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沈朝军姜研沈艳胡淑敏
关键词:胃肿瘤术前分期淋巴结转移多层螺旋CT
人工智能对颅内动脉瘤CTA诊断价值初探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检查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疑似IAN患者的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影像资料。以DSA结果为“金标准”,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计算AI辅助下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采取Kappa检验,对AI辅助下CTA或DSA检测到的IAN位置和长短径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经DSA确诊IAN 33例,共48个动脉瘤。以DSA诊断动脉瘤个数为“金标准”,AI诊断<3 mm动脉瘤、3~5 mm动脉瘤、>5 mm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3.33%、57.58%和56.25%,76.19%、96.30%和87.50%,83.33%、97.22%和93.75%。AI自动识别动脉瘤的位置与DSA人工识别一致性较好(κ=0.788)。AI自动测量<3 mm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结果与DSA人工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差[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0.364、0.315];AI自动测量3~5 mm瘤体长径及短径和>5 mm瘤体长径及短径的测量结果与DSA人工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中等和较好(ICC=0.713、0.676和0.813、0.798)。结论 AI辅助下CTA对直径>5 mm的IAN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并对动脉瘤的定位和长短径的分析测量均比较准确。而对于较小的IAN,特别是直径<3 mm动脉瘤,AI获得的CTA诊断结果仍需要人工校正,以减少漏诊和误判。
祁冬施彪姚传顺陈冠亚胡淑敏王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成像人工智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A与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CTA与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020年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A、MR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测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并对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疑似60例动脉瘤患者中,经DSA证实动脉瘤患者共52例,其中CT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50例,检出率为96.15%,MRA共检测出动脉瘤41例,检出率为78.8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测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CTA分别为94.23%、87.50%及93.33%,均高于MRA检查的73.08%、62.50%及7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很好(Kappa=0.883),而MRA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0.526)。另外,CTA与MRA在巨大动脉瘤、大动脉瘤和中等动脉瘤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A与DSA在小动脉瘤及微小动脉瘤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MRA在瘤颈直径、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CT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检出率高于MRA,特别是对于小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可作为检测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陈冠亚祁冬乔晓春胡淑敏田欧沈艳
关键词:CTAMRA颅内动脉瘤
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介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介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3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AD患者破口位置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应用Kappa检验评估CTA对AD患者进行Debakey分型的一致性。结果:CTA共诊断出AD 30例(96.77%),CTA均能很好地显示了AD的破口位置、累及范围、内膜片、真假腔及夹层旋转方向;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AD患者破口位置的敏感性为93.55%,特异性为66.67%及准确率为91.18%。对30例AD患者进行Debakey分型,其中Ⅰ型9例,Ⅱ型7例,Ⅲ型14例,CTA对AD患者分型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13、0.792、0.802。结论: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AD的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够准确地显示AD破口位置并准确分型,为介入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沈艳祁冬乔晓春胡淑敏姚木子田欧
关键词: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主动脉夹层术前评估
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8月30例高心率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CTA及CAG检查。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为多扇区重建心电编辑组,B组为单扇区重建无心电编辑组。对两组冠脉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名医生评价图像主观质量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A组R_(1)、R_(2)、R_(3)、LM、L_(1)、L_(2)、L_(3)、L_(4)、LCX_(1)及LCX_(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B组(均P<0.05);A组冠脉节段可诊断率为88.33%(265/300),B组为67.67%(203/3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诊断冠脉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91、65、14及2处,与CAG诊断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名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8)。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冠脉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鹏祁冬乔晓春董晨沈艳胡淑敏
关键词: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电编辑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双低技术基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改善肝脏CT增强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双低技术基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改善肝脏CT增强检查中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肝脏增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80kVp,碘浓度为300mgI/mL碘海醇对比剂,采用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重建;B组管电压120kVp,碘浓度350mgI/mL碘佛醇对比剂,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肝脏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图像失真度及图像诊断评分),并计算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39.93%,碘摄入量减少了44.90%,SD降低了42.93%,SNR及CNR分别提高了40.70%、4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噪声评分、失真度评分及诊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名观察者之间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0.843)。结论:在肝脏CT增强检查中,与常规管电压FBP算法相比,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结合ASiR-V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且能够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姚传顺祁冬胡淑敏姜研姚木子何兴义
关键词:肝脏增强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在Revolution CT中行CTA联合扫描检查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在Revolution CT中行CTA联合扫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为联合扫描组,对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CTA行联合扫描,B组为单独扫描组,分别对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行CTA扫描,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71±0.17)分,B组(3.83±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P<0.05)。A组较B组在前降支、回旋支、冠状动脉主干中段及颈内动脉C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CT值、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碘摄入量较B组降低约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在Revolution CT中行CTA联合扫描检查具有可行性,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碘摄入量,减少CIN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何兴义祁冬姜研陈冠亚胡淑敏陈静楠
关键词:冠状动脉碘摄入量
CTA与DSA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诊断中的价值对比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CTA与DSA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21例SISMAD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A及DSA检查。计算CTA对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两者在诊断SISMAD的准确率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以DSA为金标准,CTA对SISMAD的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21例患者中,经CTA诊断20例为SISMAD,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CTA诊断SISMAD的准确率为95.23%,两者诊断SISNAD的准确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Yun分型方法,其中Ⅰ型8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按Yun分型,对Ⅰ型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84.61%、75%和84.61%;Ⅱa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60%、87.5%、60%和87.5%;Ⅱb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71.43%、85.71%、 71.43%和85.71%。CTA对SISMAD检查结果与DSA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38)。结论:CTA可快速准确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能够准确分型,对临床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祁冬乔晓春姚木子沈艳胡淑敏施彪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左心耳CT血管造影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左心耳CT血管造影(CTA)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房颤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左心耳(LAA)CTA双期扫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结果与TTE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21例,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5例,TTE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4例;LAA-CTA第一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29%、45.45%、42.86%、66.67%及52.78%;LAA-CTA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86%、90.91%、86.67%、95.24%、9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089),而LAA-CTA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耳CTA双期扫描均能发现LAA血栓,但第二期扫描诊断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均升高,且第二期诊断血栓结果与TEE一致性较好,因此左心耳CTA双期扫描方法在诊断LAA血栓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祁冬姚传顺姚木子贾媛胡淑敏
关键词:左心耳CT血管造影双期扫描血栓
“双低”(低对比剂、低管电压)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双低”(低对比剂、低管电压)技术结合多模型的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临床因病情需要做肾脏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30例。患者均行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320 mgI/ml碘佛醇,使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技术进行图像重建;低剂量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270 mgI/ml碘克沙醇,使用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摄入量,比较两组患者行肾脏CT平扫及动脉期的肾皮质及髓质的CT值、图像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主观图像评分;并对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组的ED及碘摄入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CT值、SNR、CNR及SD)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65)。结论:“双低”技术结合ASiR-V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并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胡淑敏祁冬乔晓春胡树坤姚木子沈艳
关键词:肾脏对比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