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姬兰云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动脉瓣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心病
  • 2篇心脏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瓣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主动脉...
  • 2篇疗效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

机构

  • 7篇济源市第二人...
  • 2篇上海市胸科医...

作者

  • 9篇姬兰云
  • 2篇潘欣
  • 2篇崔克俭
  • 2篇倪幼方
  • 2篇聂瑞平
  • 2篇高宏
  • 2篇王向征
  • 1篇吉小利
  • 1篇孔祥阳
  • 1篇张小顺

传媒

  • 2篇临床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经皮导管球囊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
2002年
目的 报道 1例主动脉瓣合并瓣下狭窄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成功 ,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并作简要讨论。方法 男性患儿 ,11岁 ,发作晕厥 2次 ,心功能 (NYHA) 2级。超声显示主动脉瓣增厚伴开放受限 ,瓣下距瓣环 4mm处见一隔膜样结构 ,主动脉瓣环处内径 19mm。造影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 (隔膜型 )。心导管检查测得狭窄的压力阶差为 70mmHg。经右股动脉穿刺送入 18mm× 40mm球囊进行扩张。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基本消失 ,其压力阶差降至 2 4mmHg。超声心动图复查示主动脉瓣下隔膜由原固定不动变为随左室舒缩而摆动。结论 作为一种少创有效的介入技术经皮导管球囊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合并瓣下狭窄 1例获得良好效果 。
潘欣崔克俭姬兰云倪幼方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瓣先天性心脏病近期疗效儿童病例报告
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梗患者直接PCI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伴梗塞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塞前心绞痛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和非梗塞前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前心绞痛组共107例(43·3%)。与非梗塞前心绞痛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岁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57·2%,P=0·043)。两组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死亡、再梗塞、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姬兰云王向征张小顺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梗塞前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自溶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自溶(SR)现象,探讨SR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5例未予静脉溶栓治疗,直接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根据TIMI血流分为自溶组(前向血流TIMI 2-3级)和非自溶组(前向血流TIMI 0-1级),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寻求发生SR的影响因素。结果自溶组共49例(23.9%)。与非自溶组比较,一般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溶组发生梗死前心绞痛的比例较高(38.8%比22.4%,P〈0.05)。而非自溶组多支病变和存在侧支循环的比例高于自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则提示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是发生SR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R是AMI患者较常见的现象,其独立影响因素是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
姬兰云张小顺聂瑞平孔兴福薄春民高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自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导管球囊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一例
2003年
潘欣崔克俭姬兰云倪幼方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病例报告
肝动脉-右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块状型肝癌1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吉小利薛瑞路姬兰云孔祥阳
关键词:肝动脉右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癌化疗栓塞
直接冠脉支架与球囊扩张后支架临床结果比较
2008年
目的:本研究对直接支架植入(DS)与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BA+S)的手术及长期临床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从2000年2月至2001年12月,对155例有选择的血管病变进行非随机分组,DS组82例,BA+S组73例。结果:非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植入成功率96.6%,3.4%的血管病变需要球囊预扩张再植入支架。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一例支架脱位或丢失。住院期间术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术后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均为8+3月。DS组与BA+S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及4.9%(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DS组比BA+S组明显缩短,分别为52 13分钟及59 15分钟(P<0.01)及9.5 4.3分钟及11.8 4.7分钟(P<0.01);造影剂用量DS组比BA+S组明显减少,分别为182 35ml及205 41ml,P<0.01。结论:对某些有选择的血管病变直接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支架植入方法相比,直接支架植入可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住院及长期随访结果表明术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姬兰云王向征
关键词:球囊预扩张心脏不良事件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治疗决策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作者将1999年至2002年间收住的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右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进行危险分层:A组为无右心衰组(32例),接受溶栓处理与直接经皮介入治疗(PCI);B组为右心衰或同时合并心源性休克组(14例),均接受直接经皮介入治疗;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中42例作了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状动脉者35例,IRA为回旋支者9例,IRA为前降支者2例;单支病变者15例,双支病变者21例,三支/多支病变者10例;住院期间有11例发生心绞痛,其中行直接PCI组9例,均为较重的三支病变患者;住院期间溶栓治疗组与直接PCI组各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梗死,均行紧急PCI干预;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溶栓组1例,直接PCI组2例;B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A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PCI在降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特别是合并右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疗法。
姬兰云张小顺孔兴福聂瑞平薄春民高宏
关键词:右室心肌梗死再灌注不良心血管事件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诊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应用经桡动脉及经股动脉入径的两种术式的成功率及患者术后各项情况,进一步研究其介入治疗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本院住院部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径介入冠心病治疗相对比较安全、可行,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穿刺过程中所在部位并发症的发生,但也对医生的手术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姬兰云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介入治疗术后的8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两组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结果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后其心脏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采取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心脏缺血的事件情况也明显的减少,总体比较这种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姬兰云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术阿托伐他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