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倩

作品数:23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激光
  • 4篇疗效
  • 4篇HBHA
  • 4篇纯化
  • 3篇皮肤
  • 3篇激光治疗
  • 3篇黑素
  • 3篇发病
  • 3篇发病机制
  • 3篇白癜风
  • 2篇低氧
  • 2篇低氧暴露
  • 2篇神经元
  • 2篇痤疮
  • 2篇细胞
  • 2篇线粒体
  • 2篇临床疗效
  • 2篇脑功能
  • 2篇脑功能损伤
  • 2篇黄褐斑

机构

  • 2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23篇张倩
  • 7篇李凯
  • 5篇李春英
  • 5篇高琳
  • 4篇周珊
  • 4篇郝晓柯
  • 4篇徐修礼
  • 4篇马越云
  • 4篇刘家云
  • 4篇张荣利
  • 3篇程晓东
  • 3篇田阳子
  • 3篇张金娥
  • 2篇陈筱鸣
  • 2篇刘莹
  • 2篇宋晗
  • 2篇高天文
  • 2篇刘玲
  • 2篇张文斌
  • 2篇骆文静

传媒

  • 4篇中华医学美学...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7环境...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5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在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微等离子体治疗过程中的镇静止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微等离子体治疗的30例痤疮瘢痕患者,均为首次治疗时采用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再次治疗时选择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辅助微等离子体治疗。记录并对比咪达唑仑联和组与利多卡因单用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焦虑评分(Anxiety visual analog test,AVAT)、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满意度评价及顺行性遗忘评价。结果:微等离子体治疗中咪达唑仑联用组患者的SBP、DBP及HR较利多卡因单用组均下降(P<0.0001),SpO2改变不明显。咪达唑仑联用组VAS和AVAT评分较利多卡因单用组均有显著降低(P<0.0001)。辅助应用咪达唑仑后患者满意度及顺行性遗忘率均提高(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过程中,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安全可行,可显著降低治疗的疼痛程度,缓解患者的焦虑,提高顺行性遗忘率和患者满意度。
田阳子张倩杨枫霍婷婷鲁美恒李凯高琳
关键词:微等离子体咪达唑仑瘢痕痤疮
HBHA截短体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
周珊徐修礼马越云刘家云程晓东张倩郝晓柯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TX-A)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接受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23~42(31±6)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BTX-A皮内微滴注射,其中BTX-A低浓度组患者每个点注射约0.25 U,BTX-A高浓度组每个点注射约0.5 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进行医师红斑评估量表(CEA)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进行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显著降低CEA评分,但BTX-A高浓度组患者CEA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起效时间更短,且疗效持续时间更长。治疗后,两组患者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烧灼感、刺痛感评分以及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高浓度组t=5.00、5.93、4.10、2.74、12.37;低浓度组t=6.17、4.12、2.87、2.81、7.88;均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改善更显著(t=2.02、2.31、2.15、2.56,P<0.05)。两种治疗方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皮内注射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高浓度组疗效更好、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值得临床应用。
田阳子张荣利张倩景焕高琳李凯
关键词:玫瑰痤疮疗效比较研究皮内注射
高龄患者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1例被引量:1
2017年
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素性炎性疾病,其沿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发展,并扩展到相邻腹膜后腔,常引起尿路梗阻及肾功能衰竭,好发于中年患者,男女比约为3:1~2:1。诊断依赖于腹部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需行腹膜后肿块穿刺活检,临床常采取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被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本文对1例83岁特发性RPF患者进行了讨论。
李翠张更宦怡王汉民王艳妮张倩陈阳宁晓暄
关键词: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糖皮质激素老年人
手掌部穿通型光泽苔藓1例
目的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穿通型光泽苔藓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门诊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病史:患者男,15岁.因右手掌出现多个针尖至粟粒大小肤色丘疹伴中央脐凹5年,于2013年8月21日就诊我院.专科检查:右手掌见多个...
张倩刘宇李春英
黄褐斑:流行病学、发病风险评估及机制探究被引量:3
2022年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部对称分布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具有慢性、复发性、损容性及难治性等特征。本文就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高危因素评估及机制探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好地指导患者治疗。
张倩李春英
关键词:黄褐斑流行病学发病风险发病机制
痣样黑素瘤三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痣样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中,女2例,男1例,皮损初始表现为黑斑、丘疹。2例在手术切除后皮疹复发增大成斑块或新发结节样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及真皮内上皮样黑素细胞增生,细胞有异型性,部分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损内瘤细胞Melan-A、S100表达阳性;HMB45在真皮瘤细胞内弥漫阳性,局部阴性;Ki67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活跃。结论痣样黑素瘤易误诊为色素痣或脂溢性角化病;对于组织学诊断为色素痣,但临床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痣样黑素瘤的可能。
张倩刘宇王雷刘玲高天文李凯
关键词:皮肤表现病理过程肿瘤转移
ATP-柠檬酸裂解酶在黑素瘤维罗非尼治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ATP-柠檬酸裂解酶(ATP-citrate lyase,ACLY)在黑素瘤维罗非尼治疗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5μM维罗非尼处理前后黑素瘤细胞中ACLY的表达水平,采用shRNA干涉黑素瘤细胞中ACLY的表达后再给予5μM维罗非尼处理,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黑素瘤特异性转录因子MITF的表达水平,以及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1)维罗非尼处理后黑素瘤细胞ACLY的表达水平较处理前明显升高;2)沉默ACLY可以显著增加维罗非尼处理后黑素瘤细胞的凋亡水平;3)在维罗非尼处理下,沉默ACLY可以导致MITF和BC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AX表达水平升高。结论:ACLY表达水平升高参与了黑素瘤维罗非尼治疗抵抗,可能与其调控MITF表达的作用有关。
田阳子张倩易秀莉王慧娜王思佳郭伟楠
关键词:黑素瘤
高海拔低氧暴露诱导脑功能损伤的关键机制与预防策略
高海拔低氧暴露是诱导脑功能损伤的重要环境应激因素之一。既往研究表明,急性高海拔低氧6h、24h后,受试者在数字符号替换测试、定速听觉连续相加测试中表现显著低于基线水平,提示工作记忆、计算能力与注意力的损伤。前瞻性队列研究...
陈筱鸣王基野柯涛张倩宋晗李彬刘莹张文斌骆文静
关键词:低氧脑功能损伤神经元线粒体
2017年白癜风临床进展回顾被引量:2
2018年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以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进行性丢失为特征,严重损容,易诊难治。近年,基于基础和转化的医学研究极大提高了我们对于白癜风发病的认识,也为靶向分子的新兴治疗策略的出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2017年国内外对白癜风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加深大家对白癜风现状的理解。
张倩李春英
关键词:白癜风色素脱失性疾病黑素细胞靶向分子进行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