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子衡

作品数:4 被引量:55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学事业费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2篇颅内
  • 2篇出血
  • 1篇岛叶
  • 1篇动脉瘤
  • 1篇张量成像
  • 1篇入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内压
  • 1篇皮质
  • 1篇颞叶
  • 1篇颞叶皮质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微创
  • 1篇微创手术
  • 1篇微创治疗
  • 1篇显微手术
  • 1篇显微手术治疗

机构

  • 4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4篇张子衡
  • 2篇罗成
  • 2篇肖哲
  • 2篇许益民
  • 2篇陈伟强
  • 2篇杨金华
  • 1篇徐声亮
  • 1篇韩天旺
  • 1篇韦拳堂
  • 1篇黄雪钦
  • 1篇林良山
  • 1篇林绿标
  • 1篇蔡楚伟
  • 1篇钟志伟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张量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辅助高级别脑胶质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06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3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按诊治方法不同分为DTI组(41例)和对照组(52例)。DTI组患者术前行DTI检查,根据DTI技术显示的影像结果手术切口选择避开传导束的脑沟进入。对照组患者术前常规行MRI检查,手术切口选择距离肿瘤较近的脑沟进入。观察行DTI检查患者不同病灶部位的平均弥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比较二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及术后新发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DTI检查结果发现,与正常白质区比较,肿瘤病灶区、瘤周水肿区MD值明显增高,FA值均明显降低(P<0.05);肿瘤病灶区与瘤周水肿区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均无手术死亡患者。DTI组患者全切除率为90.2%(37/41)。对照组为84.6%(44/52),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组患者术后未见新发功能损害表现,对照组患者新发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3.1%(12/52),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技术能明确界定高级别胶质瘤病灶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并能明确显示脑胶质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可辅助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及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陈伟强彭国毅杨金华肖哲张子衡罗成
关键词:脑胶质瘤弥散张量成像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早期左侧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左侧壳核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12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早期急诊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的69例高血压性左侧壳核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我院同期行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术后失语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大部分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69.6%(48/69)比44.8%(26/58)],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2%(7/69)比31.0%(18/58)],观察组患者未见完全失语者,无失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1.0%(49/69)比3.5%(2/5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预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8%(44/69)比32.8%(19/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效果优于经颞叶皮质入路,其具有血肿清除效果好、止血方便、对脑组织损伤小、对语言功能的影响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伟强彭国毅杨金华肖哲张子衡罗成
关键词:壳核出血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4
2016年
目的:探索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中及术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优势。方法:抽取73例HICH的病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ICP监测组)。对照组34例,术中使用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对血肿进行穿刺,抽吸术前计算血肿量的1/3~1/2后停止,术后常规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组39例,血肿穿刺前放置ICP监测,然后对血肿进行控制性抽吸,设定目标ICP为15 mm Hg,达到目标ICP则停止抽吸,术后根据ICP监测数值控制性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2~5万单位等治疗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血肿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评判ICP控制在HICH的价值。结果:通过治疗组观察发现,要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ICP,术中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即可;术后再出血:治疗组0例,对照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肿排空用时:治疗组(7.36±2.06)d,对照组(10.00±2.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19.45±5.942)d,对照组(25.52±9.8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ICP监测联合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HICH,改变既往术中经验性抽吸血肿和术后推注药物的观念,提出控制性引流和注药的理念,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约4~10 m L),即可降低ICP至目标值,还可明显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为临床上提供灵敏、客观的指标和依据,提高疗效,减少继发性损伤,改善预后。
韦拳堂钟志伟张子衡黄杰浩许益民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压监测高血压微创手术
显微手术治疗93例颅内动脉瘤的体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本组颅内动脉瘤患者93例,个性化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分别采用动脉瘤所在侧的翼点入路(91例)或颞下入路(2例)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结果 93例动脉瘤均成功手术夹闭。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64例,4分(轻度残疾)22例,3分(重度残疾)5例,2分(植物生存)1例及1分(死亡)1例。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应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张子衡许益民林良山黄雪钦蔡楚伟徐声亮林绿标韩天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