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猛

作品数:9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3篇动脉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替罗非班
  • 3篇梗死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压
  • 2篇介入
  • 2篇基因
  • 2篇急诊
  • 2篇高血压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注射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机构

  • 8篇济宁医学院
  • 3篇山东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张猛
  • 7篇甘立军
  • 6篇李传方
  • 5篇程云涛
  • 4篇代玉川
  • 3篇郭军霞
  • 3篇张春卉
  • 2篇高东升
  • 2篇张苒
  • 2篇刘雪玲
  • 1篇杨光霞
  • 1篇刘根利
  • 1篇廖玉华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塞通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对照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塞通(三七总皂甙)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PTCA/STENT)后发生缓再流现象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替罗非班组(20例)和替罗非班组(19例)。血塞通+替罗非班组在发生缓再流现象的病变血管内注射替罗非班10 mL(0.5 mg)+血塞通400 mg,然后替罗非班10 mL/h持续静脉滴注36 h,0.9%氯化钠250 mL+血塞通4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用药2天;替罗非班组在病变血管内注射替罗非班0.5 mg后,继续给予替罗非班10 mL/h持续静脉滴注36 h。注射1、5、10 min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记录注药前后病变血管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并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TIMI frame count,TFC)定量测定血流速度;详细记录注药后2 h内ST段回落幅度,48 h内各种出血发生率,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注药前血塞通+替罗非班组和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分级、TF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塞通+替罗非班组在冠脉内注药后有11例(55%)患者获得TIMI 3级血流,注药后1、5、10 min时TFC分别为57.6±12.6、46.1±9.3、49.8±10.9,注药后2 h ST段回落幅度为(1.85±0.31)mm;替罗非班组注药后有8例(42%)患者获得TIMI 3级血流,注药后1、5、10 min时TFC分别为69.3±16.1,61.2±15.3,63.7±18.3,注药后2 h ST段回落幅度为(1.40±0.21)mm。两组冠状动脉内注药后血流均有明显改善(P<0.05),血塞通+替罗非班组血流改善较替罗非班组更为显著(P<0.05),2 h内ST段回落幅度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33%(6/18)和44%(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注射�
甘立军张春卉张猛程云涛廖玉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塞通替罗非班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AMI的疗效与安全性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195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经股动脉途径组105例、经桡动脉途径组9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血管穿刺成功率、鞘管置入时间、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6个月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手术操作时间长、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P均<0.05)。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PCI的效果相同,但前者具有穿刺点血管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甘立军张春卉张猛代玉川程云涛刘雪玲李传方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急诊桡动脉股动脉
主动脉夹层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主动脉夹层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进一步从临床生化角度探讨主动脉夹层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选取经增强CT或MRI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179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一医院同期相同年龄段住院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18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尿酸指标,采用相关危险因子及t检验、χ2检验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的联系强度高〔OR=3.26,95%CI(2.01,4.78)〕,说明高尿酸血症者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危险性是血尿酸正常者的3.26倍。结论高尿酸血症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子,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代玉川李传方张猛甘立军郭军霞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高尿酸血症
ACE基因多态性及MYBPC3突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基因突变联合作用和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18例高血压LVH患者、238例高血压非LVH患者及104例血压正常对照者,行病例-对照研究。超声心动图测量和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ACE/ID多态性;双脱氧末端测序方法检测MYBPC3基因突变。结果高血压LVH组ACE基因DD型频率显著高于高血压非LVH组和正常对照组(χ2=13.10,P<0.01);MYBPC3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LVH形成有关,DD基因型易发生LVH;MYBPC3基因突变与高血压LVH无明显关系;ACE基因DD型与MYBPC3基因间不存在联合作用。
张猛郭军霞甘立军李传方高东升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基因多态性基因突变
AT2受体基因1675A/G多态性对吲达帕胺缓释片在女性降压中疗效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女性高血压患者的AT2受体基因1675A/G多态性与吲达帕胺缓释片降压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用吲达帕胺缓释片(1.5mgl次/d),对220例原发性女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降压治疗,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患者的AT2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205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在女性患者中基因型AA、AG和GG应用吲达帕胺缓释片有效率分别为70.6%、71.6%、71.4%,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3,P=0.49);收缩压及缩张压降低幅度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9、0.19,P均〉0.05)。结论AT2受体基因1675A/G多态性可能对吲达帕胺缓释片在女性患者降压疗效中不存在影响。
代玉川李传方甘立军张猛程云涛郭军霞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吲达帕胺缓释片多态性
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作用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比较在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水平的作用、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证实病变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将患者随机分组,抽吸组39例患者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37例患者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抽吸组和替罗非班组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帧数(TFC)、心肌呈色分级、2h内ST段回落率分别是2.6%vs.16.2%、48.1±10.3vs.63.2±14.3、2.59±0.48vs.1.68±0.43,84.6%(33例)vs.62.2%(23例),抽吸组心肌灌注水平明显优于替罗非班组(均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抽吸组。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中,对血栓负荷重的病变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相比更安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甘立军张春卉张猛程云涛刘雪玲李传方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
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STEMI患者452例,其中男性277例,女性175例,年龄范围50-76岁。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1例)、替罗非班组(151例)及联合治疗组(150例)。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术前嚼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替罗非班组术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推注10 ml(0.5 mg),随后以0.4μg/(kg·min)泵入,30 min后改为0.1μg/(kg·min),持续24 h。联合治疗组在替罗非班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钙改用80 mg顿服。成功置入支架后1 min、5 min以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及TIMI帧数判断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术后即刻及术后2 h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记录ST段抬高幅度。结果联合治疗组支架置入后1 min、5 min TIMI分级较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架置入后1 min和5 min,与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IMI帧数减少,数值为[(89.2±13.4)桢vs.(66.5±8.9)桢],[(77.8±10.9)桢vs.(66.5±8.9)桢],[(62.9±10.1)桢vs.(49.8±7.5)桢],[(55.3±9.1)桢vs.(49.8±7.5)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术后即刻和2 h,联合治疗组ST段抬高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回落,[(0.25±0.12)m V vs.(0.32±0.13)m V],[(0.25±0.12)m V vs.(0.27±0.11)m V],[(0.16±0.08)m V vs.(0.20±0.12)m V],[(0.16±0.08)m V vs.(0.18±0.09)m 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单独替罗非班及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
程云涛杨光霞李传方张猛刘根利张苒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无复流现象盐酸替罗非班阿托伐他汀
曲美他嗪治疗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脑钠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酒精性心肌病(ACM)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86例AC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曲美他嗪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min步行距离、BNP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对照组LVEF、LVEDD、6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37.2±7.4)%、(57.6±7.4)mm、(312.8±21.6)m、(846.2±63.7)μg/L,观察组分别为(38.5士8.1)%、(57.1±6.8)mm、(316.5±23.9)m、(857.6±61.4)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VEF、LVEDD、6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43.5±8.6)%、(54.3±6.4)mm、(511.6±26.7)m、(679.4±51.3)斗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LVEDD、6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51.6±9.2)%、(51.2±613)mm、(579.3±25.1)m、(536.5±50.6)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6min步行距离、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3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914,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曲美他嗪可更好地改善ACM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肌重塑,提高临床疗效。
张猛代玉川张苒甘立军高东升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肌病酒精性利钠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