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文斌

作品数:37 被引量:308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经济管理
  • 29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7篇人类学
  • 7篇灾难
  • 4篇文化
  • 4篇民族
  • 3篇政治
  • 3篇中国人类学
  • 3篇人类学家
  • 3篇边疆
  • 3篇脆弱性
  • 2篇地方性知识
  • 2篇地方政治
  • 2篇叙事
  • 2篇学术
  • 2篇仪式
  • 2篇灾害
  • 2篇人类学视野
  • 2篇权力
  • 2篇民族志
  • 2篇博物
  • 2篇博物馆

机构

  • 18篇不列颠哥伦比...
  • 15篇西南民族大学
  • 13篇重庆大学
  • 11篇中央民族大学
  • 5篇英属哥伦比亚...
  • 4篇佛罗里达大学
  • 3篇四川省民族研...
  • 3篇科罗拉多大学
  • 3篇四川外国语大...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澳大利亚国立...
  • 2篇加利福尼亚大...
  • 2篇伦敦大学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社会科...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7篇彭文斌
  • 6篇汤芸
  • 3篇刘源
  • 3篇李绍明
  • 2篇张宇
  • 2篇尼玛扎西
  • 2篇王富文
  • 1篇黄春
  • 1篇宋奕
  • 1篇崔瀚方
  • 1篇郭少妮
  • 1篇刘冬梅
  • 1篇王建民
  • 1篇代启福
  • 1篇张帆
  • 1篇罗兰
  • 1篇温士贤
  • 1篇王铭铭
  • 1篇施坚雅
  • 1篇李永祥

传媒

  • 24篇西南民族大学...
  • 9篇民族学刊
  • 4篇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 3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西南与被框定的文化:“蒙”和其他民族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全球化进程中的人口、物资、观念及信息技术的流动对于边界、族群、文化、社区等基本概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全球化对传统社区的影响也在国际人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促进了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范式的转型。在海外的中国西南研究中,全球化下的跨境视野正逐渐成为西南族群与文化研究的热点。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王富文教授以全球化移民过程中"蒙"(苗族)的个案和田野考察为例,对学界盛行的流动与跨境模式进行了反思。他强调,理性的思考,扎实的田野与传统的民族志关怀是我们研究族群封闭性和流动性的基本途径。
王富文杨公卫刘源彭文斌
近年来西方对中国边疆与西南土司的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近年来西方对中国边疆研究出现了新的研究取向,从人类学的中国族群研究逐步向历史学的中国边疆社会与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在海外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中,中国西南土司制度成了一个热点,对一些关键性概念的讨论,如帝制时代多元文化政治、中心-边缘、文明进程、朝贡-朝圣体系、地方主体性建构等,产生了建设性与挑战性思考。
彭文斌
关键词:边疆
北京都市转型的口述史研究--以大栅栏社区改造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旧城改造、商业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社区与居民的利益纠葛是中国城市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命题。文章以北京市前门外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的改造和修建为例,以实地考察和口述访谈为切入口,讨论大栅栏地方在时间、空间和当地居民认同感方面的建构问题。文章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与居民的主体性、归属感和参与性紧密结合起来,从情感、文化意义和权利角度认识当今的城市改造问题。
艾华(Harriet Evans)王田梁文静彭文斌
人类学者为何要研究灾难被引量:43
2011年
人类学家对灾难研究的兴趣甚早,但长期以来局限于个案的探索,缺乏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思考。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和苏珊娜·M·霍夫曼从人类学对灾难的定义以及相关学术动态开始讨论,涉及了与生态、物质和社会-文化联结的人类学灾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辅以相关的文章,对人类学灾难研究的贡献和对地方场景中救援与重建的潜在价值进行了描述。
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苏珊娜·M·霍夫曼彭文斌
人类学对危险与灾难的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人类学新近的研究将灾难界定为一个涉及自然或技术环境的、有潜在损害力因子与某一社会和技术生产形成的脆弱条件下的人口复合而成的过程和事件。从这一基本的理解中形成了三个广泛的命题:(1)行为与机构应对范式;(2)社会变迁范式;(3)政治-经济/环境范式。文章聚焦于灾难的脆弱性的历史结构范畴,尤其是就发展中国家的情景,讨论了应用人类学对灾难管理的贡献以及灾难风险的观念与评估研究,还探讨了危害与灾难研究对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潜在意义,侧重点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和社会变迁的问题。
安东尼·奥利弗-斯密斯彭文斌
关键词:灾难脆弱性应用人类学灾难管理
传译民族文化与平等——吴泽霖先生的民族博物馆思想被引量:9
2011年
吴泽霖先生1950年代初任职于西南民族学院,为该院民族文物的搜集与博物馆建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吴先生早年从社会学研究转向民族学研究,并专门致力于中国的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博物馆学术活动具有双重的意旨,既有传译文化、教育民众、实现民族团结的现实考虑,又有创建民族学"实验室",将民族博物馆回归学科框架的学术诉求。纵观其学术发展脉络,可以说吴泽霖的民族博物馆思想是对其早期学术关怀——即种族平等问题的延续。
温士贤彭文斌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民族学文化传译种族平等
重新定义博物馆中的物品--中国遗产的井喷被引量:2
2014年
遗产在近年来成为一个热点,不仅政府层面在积极申遗,而且许多社会力量也加入遗产的申请、保护与重新定义之中,使得遗产在中国呈现出一种井喷状态。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解分析,并对遗产概念进行一种基于中国经验的反思成为当下研究的关注点。文章以与遗产相关的博物馆中物品作为切入点,首先梳理物品在中国传统中的意义及其所激发的情感归属感,然后着眼于当代中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遗产实践的分析,以期对遗产与博物馆概念进行反思。
罗兰汤芸彭文斌
关键词:遗产博物馆文物
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被引量:26
2007年
近年来海内外人类学界对中国族群问题的讨论,时间上大多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的系统工程为起点,但这些讨论既表现出对清末和民国初年中西方的中国民族分类观缺乏相应的探讨,又表现出缺乏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分类话语的流变及其相关的政治语境等问题。本文以西南族群空间为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在西南民族分类中的两种视野,即"中国化的西南视野"与"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之间的抗争。同时兼论中国人类学界在建构西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西学"中国化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地方能动性等问题。
彭文斌
“跨越边界与范式——中国西南人类学的再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被引量:6
2007年
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西南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会学者们围绕西南区域人类学发展史,边疆、民族与"他者"的文化历史构建,西南少数民族的社区、族群认同、文化传习和表达的政治,藏彝走廊研究和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研讨会具有跨国、跨地区、跨族群、跨学科、跨学术史时段的特点。
王铭铭杨正文彭文斌
关键词:中国人类学研究范式学术合作
乡村人类学与地方研究——“第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综述
2007年
崔瀚方张宇彭文斌
关键词:人类学高级论坛乡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