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源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政治
  • 2篇文明
  • 1篇地方政治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叙事
  • 1篇营地
  • 1篇灾后
  • 1篇灾后恢复
  • 1篇战时
  • 1篇战事
  • 1篇政治斗争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石油
  • 1篇石油泄漏
  • 1篇石油泄漏事故
  • 1篇世界观
  • 1篇前奏
  • 1篇清末

机构

  • 10篇西南民族大学
  • 7篇四川外国语大...
  • 3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英属哥伦比亚...
  • 2篇不列颠哥伦比...
  • 1篇伦敦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伦敦大学学院
  • 1篇德岛大学
  • 1篇科罗拉多大学
  • 1篇惠灵顿维多利...
  • 1篇法国国家科学...

作者

  • 10篇刘源
  • 8篇尼玛扎西
  • 3篇彭文斌
  • 3篇杨公卫
  • 1篇彭文彬
  • 1篇王富文
  • 1篇张永春
  • 1篇王斯福

传媒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4篇民族学刊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妇女的传统“沉寂”与现代化抗争被引量:6
2007年
许多国内研究成果多以历史研究方法,论述藏族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理论研究深度。通过对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女权主义发展介绍,分析研究了作为“无区别群体”的藏族妇女形象历史表述,关注于藏族妇女在妇女中与民族中的“双重边缘”性,强调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间的双向关系。西藏妇女研究,需要将其纳入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借鉴,需要关注妇女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双重目标。
尼玛扎西刘源
关键词:西藏妇女沉寂抗争
中国西南与被框定的文化:“蒙”和其他民族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全球化进程中的人口、物资、观念及信息技术的流动对于边界、族群、文化、社区等基本概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全球化对传统社区的影响也在国际人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促进了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范式的转型。在海外的中国西南研究中,全球化下的跨境视野正逐渐成为西南族群与文化研究的热点。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王富文教授以全球化移民过程中"蒙"(苗族)的个案和田野考察为例,对学界盛行的流动与跨境模式进行了反思。他强调,理性的思考,扎实的田野与传统的民族志关怀是我们研究族群封闭性和流动性的基本途径。
王富文杨公卫刘源彭文斌
清末川康战事:川西藏区改土归流的前奏被引量:2
2011年
清末川边战事近年来成为康藏研究中透视近代边疆社会变迁和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一个焦点,本文围绕清末一系列针对康区寺院(巴塘丁林寺、乡城桑披寺、盐井腊翁寺)的战事展开讨论,对清朝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治边方略以及康巴地方实力派(寺院、土司)在战术上的回应加以分析。清末川边军事化的过程对后来康区政局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改土归流等边疆整合措施作了铺垫。与此同时,川边军事化也引发了四川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认识清末康区的现代性变革,也应关注四川省政的变化。
王秀玉刘源尼玛扎西杨公卫
关键词:改土归流社会变迁
“商人型传教士”的新型宗教: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滇西北的早期活动(1846-1865)被引量:8
2011年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为到达拉萨使西藏的民众皈依天主教,成为首批进驻汉藏边缘滇西北一带的西方人。1854年,罗勒拿(Charles Renou)以"汉商"的名义,在紧邻云南北部边境的西藏察瓦龙境内的崩卡谷地主持传道,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讨论了当地民众对法国传教士及新宗教的反应,揭示了滇西北边地复杂的族群关系、地方政治、经济和宗教形势。
施帝恩尼玛扎西刘源
关键词:巴黎外方传教会滇西北地方政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邦达昌家族历史叙事与拉萨的政治斗争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以1920年邦达列江被谋杀的著名悬案为起点,讨论20世纪初拉萨转型期西藏精英阶层的财富、地位、地方认同与权力斗争问题。本文关注的是历史的事实与意义、记忆的作用和历史的阐释机制,以及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社会与政治场景。
卡洛尔·梅可葛兰(CaroleMaeGranahan)尼玛扎西刘源彭文斌
关键词:权力斗争
文明的比较被引量:3
2008年
文明的探索是人类学创建以来经久不息的课题,也是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国际政治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本文从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比较中,以经典和宏观的人类学知识,讨论了文明观在中国与非洲的异同,尤其是亲属制与祖先崇拜对于跨区域文明的构建作用,以及中华文明中内在的身体与自我修行的观念与实践的相关意义。
王斯福刘源尼玛扎西彭文彬
关键词:文明
作为文化感应变化的间断熵——埃克森·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故研究
2013年
间断熵在文化领域被定义为一种永久的衰退,是人类文化系统对环境适应灵活性的永久萎缩,它预测并解释了灾后人类系统不能重建的原因。1989年发生于埃克森·瓦尔迪兹的石油泄漏事故是一次技术性灾难,对威廉王子湾地区的商业性捕鱼和建立在生存资料基础上的社区生活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在其随后的灾后重建中表现出明显的间断熵过程。究其原因在于:(1)自然资源基础受到严重损坏,影响了原有的生计方式;(2)外来援助的方向性错误或有所保留,致使当地居民的精神创伤加剧;(3)灾后地区政治生态妨碍人类与环境互动传统模式的恢复。威廉王子湾地区作为自然资源社区,代表了一种文化上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们应该被竭力保护,而不是被排斥或消除。对此,人类学家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对抗间断熵,为预防、应对和缓解灾难创造出文化上适宜的新方法。
克里斯托弗.L.戴尔张永春刘源杨公卫
关键词:灾后恢复
文化抗战与民族救亡:抗战时期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2010年
20世纪30年代以来,抗战形势日益恶化,国土沦丧,民生凋零。国内大批高校研究机构纷纷开始南渡与西迁。这些内迁的学术机构与研究人员,纷纷投身于文化抗战与民族救亡运动。笔者以云南昆明"魁阁"的农村社会调查及四川成都"华西坝"民族历史文化调查为例,探讨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文化自觉过程中,中国人类学家如何在特殊困难历史时期,以认识中国、改造中国为己任,坚苦卓绝地积极投身于农村社区与边疆民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类学研究,是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时期,同时也为中国人类学本土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抗战时期中国人类学家的学术理想追求与科学研究方法坚持,成为中国人类学的鲜红记忆与历史丰碑,直接指引中国人类学不断反思与开拓进取。
尼玛扎西刘源
关键词:抗战时期
提克·金加营地毛利人欢迎仪式的真实性研究——兼论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资源归属权纷争
2012年
新西兰政府所属的旺阿努伊国家公园是国际知名的徒步者天堂。1990年,毛利人塔玛哈基部落重归国家公园提克.金加河流中段,并修建部分营地。他们按照毛利人传统仪式接待来访旅游者和政府官员,通过仪式表演,毛利人努力重新确立提克营地的归属权。占据事件中的多元主体对于事件及毛利人表演仪式的真实性有着不同的视角与看法。通过探讨欢迎仪式的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以及表演者与游客的真实互动,使得提克.金加欢迎仪式的文化体验性真实存在。
怀特.列尼玛扎西刘源
关键词:毛利人
超越封闭文化--中国境外的文明、区域和长时段的延续与断裂
2008年
文化的流动与封闭、延续与断裂是人类学研究的经典问题。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迈克.罗兰教授从宏观的跨区域文明视野出发,讨论了"文化区"、迁徙与流动、民族学与社会学在文化/文明认知角度上的差异,并以"深度历史"和"长时段文化"的观念,对亚马逊、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大陆的人口、生态和物质文化进行了探讨,对欧洲殖民势力侵入非洲之前的中非和西非的王权和世界观作了精辟的分析。
迈克·罗兰(Mike Rowlands)(著)刘源尼玛扎西彭文斌
关键词:文化区世界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