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丹丹

作品数:11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麻醉
  • 4篇磷酸
  • 4篇磷酸化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3篇小鼠
  • 3篇利多卡因乳膏
  • 3篇激酶
  • 3篇表面麻醉
  • 2篇信号
  • 2篇信号调节
  • 2篇整形外科
  • 2篇七氟醚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外
  • 2篇细胞外信号
  • 2篇细胞外信号调...
  • 2篇利多卡因
  • 2篇隆乳

机构

  • 10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成丹丹
  • 8篇熊利泽
  • 5篇孙焱芫
  • 4篇王百忍
  • 3篇雷翀
  • 3篇朱正华
  • 3篇张西京
  • 3篇卢东雪
  • 2篇陈绍洋
  • 2篇王志华
  • 1篇宋乐
  • 1篇董海龙
  • 1篇曾毅
  • 1篇杨玉峰
  • 1篇路志红
  • 1篇杨岑
  • 1篇段小莉
  • 1篇沈学峰
  • 1篇栗勇
  • 1篇陈敏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面麻醉减轻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效果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EMLA)与利多卡因溶液用于抑制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80例婴幼儿唇腭裂手术患者,根据使用表面麻醉剂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四组:2%利多卡因溶液咽部喷雾组(L1组)、EMLA导管表面涂抹组(L2组)、利多卡因溶液喷雾+EMLA涂抹组(L3组)、对照组(C组)。分别记录插管前、插管后即刻及拔管前、拔管后即刻的BP、HR变化,观察拔管时躁动程度以及拔管后24 h内咽部并发症(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呛咳等)的发生率。结果各组插管、拔管后均有不同程度的BP上升,HR增快,其中C组的各指标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L3组插管前后和拔管前后变化值显著小于L1、L2和C组(P<0.05);与C组和L1组比较,L2、L3组拔管时躁动评分显著降低(P<0.05);四组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L3组(5%)
卢东雪成丹丹熊利泽陈绍洋孙焱芫
关键词: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婴幼儿
七氟醚对小鼠脑干ERK1/ERK2磷酸化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小鼠脑干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ERK2)磷酸化的影响,筛查脑干中与麻醉效应有关的核团。方法BALB/c小鼠60只,8周龄,体重20~25g,随机分为5组(n= 12),对照组(Con组)无麻醉处理;Sevo-1组七氟醚麻醉5min;Sevo-2组七氟醚麻醉1h;E-1组七氟醚麻醉1h,洗脱2min;E-2组七氟醚麻醉1h,洗脱1h。各组麻醉结束后处死小鼠,取6只小鼠,制备脑干组织切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脑干ERK1/ERK2和磷酸化ERK1/ERK2(p-ERK1/ERK2)的表达;取6只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干不同核团p-ERK1/ERK2的表达。结果各组脑干ERK1/ERK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其余4组脑干p-ERK1/ERK2表达水平升高(P〈0.01),而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可见孤束核(Sol)、延髓腹外侧网状核(LRt)、臂旁外侧核背侧亚核(LPBD)、中脑室周灰质腹外侧核(vLPAG)和动眼神经副核(EW)中有p-ERK1/ERK2表达。与Con组比较,Sevo-1组、Sevo-2组和E-1组LRt、Sol、EW、LPBD的p-ERK1/ERK2表达升高,vLPAG的p- ERK1/ERK2表达降低,E-2组LPBD的p-ERK1/ERK2表达升高(P〈0.05或0.01)。与Sevo-2组比较,Sevo-1组和E-1组LPBD及E-2组LRt、Sol、EW、LPBD的p-ERK1/ERK2表达降低,E-2组vLPAG的p- ERK1/ERK2表达升高(P〈0.05或0.01)。结论七氟醚麻醉时脑干核团p-ERK1/ERK2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其全麻效应的中枢机制。
成丹丹宋乐雷翀张西京朱正华王百忍熊利泽
关键词: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脑干七氟醚
磷酸化PKCγ在正常小鼠脑内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1
2007年
为了研究磷酸化的蛋白激酶Cγ(pPKCγ)在小鼠脑内的区域分布,为进一步了解其在脑内的功能提供线索。我们将BALB/c小鼠脱臼处死,灌流取脑,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PKCγ阳性反应产物在脑内的分布。观察到pPKCγ阳性产物主要见于神经元的胞浆和突起中,在正常小鼠脑内表达广泛。仅很少量胶质细胞被染色,着色浅淡。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小脑的浦肯野氏细胞,大脑新皮质V层细胞,边缘前皮质、岛皮质的深层细胞以及前梨皮质的颗粒层细胞,外侧嗅束核、杏仁基底外侧核和杏仁外侧核的神经元,以及穹窿、锥体束纤维等均有强或较强的pPKCγ表达;吻侧丘脑大多数核团,尾侧丘脑的内侧膝状体核及外侧膝状体的背侧核,脑干耳蜗背侧核的表浅部位,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及巨细胞网状结构神经元中均有弱阳性表达。本实验研究揭示正常状态下小鼠脑内pPKCγ表达广泛,但有区域特异性,提示PKCγ可能参与正常状态下脑内部分脑区/核团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成丹丹雷翀张西京朱正华王百忍熊利泽
关键词:蛋白激酶CΓ磷酸化小鼠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机器人妇科手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机器人妇科手术术中患者需长时间处于头低位及CO2气腹下,可能增加脑水肿的风险,造成苏醒延迟和躁动。本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能否改善机器人妇科手术苏醒和恢复质量,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筛选拟在全麻下行机器人妇科手术的患者,年龄18~65岁,BMI 18~30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TEAS组(T组)、无关穴位组(N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手术结束给予TEAS(足三里、三阴交、跗阳、昆仑)、髋部电刺激和无刺激。测定麻醉诱导前和术毕时血清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MMP)-9(MMP9)和S100β浓度。记录苏醒期、PACU内和术后24h恢复指标。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毕时T组APQ4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毕时C组MMP9和S100β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T组患者呼之睁眼时间[(18.3±6.7)min]和拔管时间[(19.4±6.6)min]明显短于C组[(21.9±7.3]min和(23.1±7.3)min](P<0.05)。T组PACU内最高VAS评分明显低于C和N组(P<0.05)。结论 TEAS可缩短机器人妇科手术患者的呼之睁眼时间,改善术后镇痛。脑水肿相关分子AQP4、MMP9和脑损伤相关分子S100β的改变可能参与其中。
杨玉峰路志红董海龙陈敏成丹丹熊利泽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机器人手术头低位苏醒
小剂量氯胺酮在不插管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应用于不插管全麻,具有可控性好,诱导苏醒迅速,无蓄积等优点,适用于各类日间手术的麻醉;但瑞芬太尼快速诱导时可引起胸壁肌僵、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氯胺酮广泛用于临床基础和静脉复合麻醉,具有镇静...
成丹丹王志华曾毅王强孙焱芫
关键词:氯胺酮隆乳术
文献传递
不同表面麻醉对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正>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与利多卡因溶液用于抑制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ASAⅠ-Ⅱ级、0-3岁婴幼儿、手术时间≤3小时的唇、腭裂手术病例80例;采用七氟醚+异丙酚+芬太尼+万可松诱导插管,术中均以1-...
卢东雪成丹丹熊利泽孙焱芫
关键词:婴幼儿气管内插管整形外科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乳膏
文献传递
七氟醚麻醉对脑内ERK1//2、CREB和PKCγ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全麻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160余年。然而,全麻药物是如何引起机体意识丧失、遗忘、制动等全麻效应的?全麻药物的作用靶点是什么?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对全麻药物本质及作用机理认识的局限,极大制约了全身麻醉安全、可控的临床应用...
成丹丹
关键词:七氟醚磷酸化CREB
文献传递
异丙酚麻醉对小鼠脑内ERK1/2磷酸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为探索全身麻醉的中枢作用靶位,本研究观察了异丙酚麻醉-清醒过程中小鼠脑内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的表达变化。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未麻醉对照组,异丙酚麻醉5min组,异丙酚麻醉后清醒5min组和异丙酚麻醉后清醒1h组;每组6只。麻醉动物腹腔内注射异丙酚100mg/kg。分别于清醒状态和麻醉各时点脱臼处死,灌注固定,取脑,冠状位冰冻切片,行全脑pERK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结果显示:与未麻醉对照组相比,异丙酚麻醉5min组小鼠脑内感觉运动皮质、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嗅周皮质及海马的pERK1/2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杏仁中央核、终纹床核卵圆亚核、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腹外侧部、缰外侧核和中脑E-W核等均较未麻醉组显著升高(P<0.01)。清醒5min后与麻醉组相比,各脑区/核团的pERK1/2表达除海马外均明显恢复(P<0.05);清醒1h后除海马外各脑区/核团的pERK1/2表达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本研究表明异丙酚能引起小鼠脑内一些脑区和核团的ERK1/2磷酸化水平随麻醉过程发生变化,提示ERK1/2磷酸化可能参与全身麻醉的作用过程。相关脑区和部位可能与全麻药的中枢作用靶位或麻醉的应激效应调控有关。
李刚成丹丹张西京朱正华段小莉王百忍熊利泽
关键词:异丙酚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小鼠
不同表面麻醉对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与利多卡因溶液用于抑制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ASAⅠ-Ⅱ级、0-3岁婴幼儿、手术时间2≤3小时的唇、腭裂手术病例80例;采用七氟醚+异丙酚+芬太尼+万可松诱导插管,术中均以1-3%...
卢东雪成丹丹熊利泽陈绍洋孙焱芫
关键词: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婴幼儿整形外科
文献传递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隆乳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隆乳术麻醉的效果和意义。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R组,n=20)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氯胺酮组(PR-K组,n=20)。两组诱导起始效应室靶浓度相同,PR-K组于诱导时单次静注氯胺酮0.4mg/kg。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PR-K组较PR组诱导迅速,血流动力学波动小,且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用量少。结论:单次静注小剂量氯胺酮诱导可安全用于隆乳术麻醉,兼具良好的麻醉效应和经济效益。
成丹丹王志华杨岑栗勇孙焱芫
关键词:氯胺酮麻醉靶控输注隆乳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