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丙瑞

作品数:51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0篇海冰
  • 5篇夏季
  • 4篇信号
  • 4篇遥感
  • 4篇声纳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全球气候
  • 4篇全球气候变化
  • 4篇激光
  • 4篇激光信号
  • 4篇光信号
  • 4篇海冰厚度
  • 4篇海域
  • 4篇浮标
  • 4篇冰厚
  • 4篇长江口
  • 3篇大洋
  • 3篇智能机器人
  • 3篇智能机器人技...

机构

  • 44篇中国极地研究...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国家海洋局
  • 4篇太原理工大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环境...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教育部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51篇李丙瑞
  • 14篇郭井学
  • 12篇孙波
  • 10篇范海梅
  • 8篇席颖
  • 6篇李群
  • 5篇刘志亮
  • 5篇田纪伟
  • 5篇刘顺林
  • 5篇李娜
  • 4篇唐学远
  • 4篇窦银科
  • 4篇张占海
  • 4篇罗光富
  • 3篇秦为稼
  • 3篇雷瑞波
  • 2篇张庆华
  • 2篇李鑫
  • 2篇褚忠信
  • 2篇牟林

传媒

  • 11篇极地研究
  • 3篇科学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电子器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第九届全国海...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极地海冰厚度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地海冰厚度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包括:获取采集系统的测量数据;根据激光信号和声纳信号确定测量数据的状态;在确定测量数据的状态为正常状态时,对电磁场信号和激光信号进行去噪;根据去噪后的电磁场...
蓝木盛罗光富陈超杨望笑王煜尘李丙瑞
文献传递
热带海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05年
参照一维Kraus-Turner混合层模式,考虑了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盐度效应和次表层温度盐度方程,在障碍层现象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并结合TOGA-COARE 0°N,156°E站点的观测资料,对其物理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敏感地依赖于混合层深度、海面风速和太阳短波辐射等环境参量,在适当的气象、水文条件影响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往往会类周期性地重复出现.
李丙瑞田纪伟刘志亮范海梅
关键词:次表层热带海洋海面风速混合层深度短波辐射物理机制
海冰厚度测量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冰厚度测量装置,包含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声纳器,垂直于海水或海冰发射并接收声纳信号;激光器,垂直于海水或海冰发射和接收激光信号;以及控制单元,与所述声纳器和所述激光器数据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来...
孙波郭井学李娜李丙瑞李群唐学远
文献传递
白令海夏季水文结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2017年
基于2008、2010、2012和2014年我国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获取的水文观测数据,结合历史共享资料,通过对白令海水团、上层海洋热含量、净热通量变化、风场及海平面气压分布情况等的分析,探讨了白令海水文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白令海夏季的水团包括白令海上层水团(BUW)、中层水团(BIW)、深层水团(BDW)和白令海陆架水团(BSW)。白令海温盐分布差异最大、年际变化最剧烈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上层水团。对比4年水团分布情况,最明显的变化是2012年7月调查区上层海水温度偏低,2014年7月上层海水温度偏高。这种异常变化在热含量方面表现为:2012年7月调查区各个测站上的热含量异常低,而2014年7月测站上的热含量都高于平均水平。着重研究了2014年7月海温偏高的原因,认为是由于陆架和海盆区分别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造成:陆架区累积净热通量偏高,海水吸收热量升温;海盆区在异常强大而持久的海面气压(SLP)高压系统下,海面负的风应力旋度得到加强,从而引起持续的暖平流输送及强烈的Ekman抽吸作用,最终导致了上层海水偏暖。
左菲李丙瑞吴成祥Jia Wang李院生
关键词:白令海水团海平面气压
极地海冰浮标观测技术被引量:1
2021年
极区多尺度气-冰-海相互作用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利用海冰浮标,连续自动获取冰面气象.海冰以及冰下上层海洋的环境数据,是开展气-冰-海相互作用研究的最关键手段。
陈超李丙瑞席颖窦银科蓝木盛罗光富
关键词:浮标海冰
极区遥感现场验证系统与综合试验
介绍了国内外南北极遥感现场验证综合试验的研究现状,根据我国对地观测的总体规划和战略要求,做好极区遥感真实性检验和综合试验系统的顶层设计,深入、系统、全面地开展遥感真实性检验的理论研究,建立遥感现场试验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方...
李丙瑞刘顺林郭井学席颖
关键词:数据处理
西南太平洋海洋锋面位置分布研究
2020年
6条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至南极罗斯海抛弃式温盐深观测断面及卫星海表温度数据被用来分析西南太平洋海洋锋面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季节变化对锋面位置并无显著影响,但锋面垂向结构则会有所差异。亚南极锋(Subantarctic Front,SAF)和极锋(Polar Front,PF)在西南太平洋海域存在较普遍的双分支特征,在SAF双分支中,S-SAF温度梯度一般大于2.0℃·(100 km)^-1,N-SAF温度梯度一般大于1.0℃·(100 km)^-1。本文判断的西南太平洋锋面位置与Orsi等[1]在1995年总结的位置分布基本一致,但各锋面位置均略向北偏移。受东南印度洋中脊海底地形的影响,SAF和PF在经过塔斯马尼亚以南海域后明显向东南偏移,并在170°E^175°E海域到达最南处。根据卫星海表温度梯度判定的PF位置比次表层中2℃海水等温线的北边界更靠近极地,在145°E断面,这种间距超过5个纬度,而在175°E断面,这种间距约1个纬度。因亚热带锋(Subtropical Front,STF)、SAF和PF对海表温度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卫星海表温度梯度判断的锋面位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杨威李丙瑞高立宝李锐祥刘长建马磊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水与绕极深层水年际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中国第27、28、29和3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普里兹湾海域获取的水文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的水团分布、夏季表层水年际变化及其原因和绕极深层水涌升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第27和31航次观测到的夏季表层水的温盐范围较大;第27航次观测到的夏季表层水温度相对较高,可达1.22℃;第29航次观测期间海冰较少,夏季表层水的厚度约为50 m(73.00°E、75.50°E和67.25°S断面),第31航次观测到的夏季表层水最深达到100 m;第28和29航次观测到较为明显的绕极深层水涌升,在73.00°E断面尤为突出;观测到的绕极深层水在第28航次向上涌升到90 m,在第29航次向南延伸较远,达到67.67°S;湾内气旋性环流对绕极深层水的涌升有明显的输运作用。
吴成祥李丙瑞左菲Jia Wang李院生
极区冰下浅表层声学监测浮标系统研发与应用
2023年
北冰洋海域的水声学研究在冰下通讯、导航定位、目标探测以及海洋环境参数反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研发集成极区冰下浅表层声学监测浮标系统,获取长期连续气-冰-海界面的主要环境参数数据及冰下声学特性信息,是开展冰下水文和声学环境特性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了一种极区冰下浅表层声学监测浮标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主要由主控制模块、供电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远程传输模块、远程监控中心五部分组成,通过各个模块的开发与集成测试、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测试、野外试验等,实现了对极区气-冰-海界面主要环境参数以及冰下浅表层声学特性参数数据的持续观测。本系统于2021年8月在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完成现场应用,在极地低温恶劣环境下运行可靠稳定,实现了包括水声数据在内的极区各项环境观测参数的远程传输。
李聪克李丙瑞陈燕窦银科左广宇杨波路通
关键词:监测系统
海洋中的内波及其演变、破碎和所致混合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内波的基本概念:内波的观测、生成机制、分布、传播演变过程以及内波和混合等。关于内波破碎和海洋中的湍流混合,论文第二章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包括有导致内波破碎的对流和剪切不稳定、非线性相互作用和PSI机制、内...
李丙瑞
关键词:拟谱方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