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海梅

作品数:33 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海域
  • 9篇长江口
  • 6篇邻近海域
  • 6篇近海
  • 6篇近海域
  • 4篇大洋
  • 4篇水质
  • 4篇长江口及其邻...
  • 3篇水环境
  • 3篇综合评价
  • 2篇振幅
  • 2篇指数法
  • 2篇上海海域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湿地
  • 2篇同化
  • 2篇群落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主成分分析法

机构

  • 26篇国家海洋局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中国极地研究...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环境保...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农业信息...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莱阳农学院
  • 1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33篇范海梅
  • 10篇李丙瑞
  • 5篇刘鹏霞
  • 4篇纪焕红
  • 4篇张庆华
  • 4篇叶属峰
  • 3篇曲媛媛
  • 3篇张正龙
  • 3篇李志恩
  • 3篇杨幸幸
  • 3篇徐韧
  • 3篇田纪伟
  • 2篇余江
  • 2篇张正龙
  • 2篇杨颖
  • 2篇秦玉涛
  • 2篇邓邦平
  • 2篇刘志亮
  • 2篇刘志国
  • 2篇仵彦卿

传媒

  • 5篇上海环境科学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开发与管...
  • 2篇水动力学研究...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技术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质环境综合评价被引量:9
2011年
根据1998—2006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得到的水质要素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M),建立了该海域水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到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质环境综合指数及其分布状况,分析了不同分区水质环境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与等指标权重相比,通过监测数据赋予各个水质要素不同的指标权重,更能客观评价调查海域水质环境综合状况。(2)2006年调查海域大部分区域水质环境综合状况为三等和四等,其中杭州湾内和口门附近的横沙浅滩及九段沙区域为四等水质环境区域,口门内、口门部分区域及口门外(近岸)区域为二等和三等水质环境区域,口门外(外海)区域为一等水质环境区域。(3)根据不同指标权重得到的1998—2006年调查海域各分区的水质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趋势发现,1998—2000年综合指数明显下降,2000—2006年变化趋势不明显。由相同指标权重得到的2000—2006年的综合指数变化趋势也不明显。
范海梅李丙瑞徐韧李亿红叶属峰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长江口
长江口表层溶解氧浓度的长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1984~2006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得到的表层溶解氧数据,对长江口南支和长江口外海区域进行了确定性信息(包括周期性信息和趋势性信息)的处理分析:(1)得到多年平均的季节指数变化特征,表明长江口表层溶解氧的季节周期变化非常完整稳定,并且不同区域存在位相上的偏差;(2)对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线性拟合,发现两区域年平均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两区域的季节变化趋势有差异;(3)不同季节的变化趋势不同(甚至相反),因此,在同一区域由于不同季节变化趋势的相互抵消而导致年变化趋势不明显;(4)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年际变化均存在约4 a左右的周期性。
范海梅李丙瑞叶属峰张正龙
关键词:长江口
上海市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统计分析2005—2010年上海市陆续开展监测的2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并对该时期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6年间,市政排污口占总监测排污口数量的45%,其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80%,是上海市最大的入海污染源;COD、悬浮物、NH3-N位居入海污染物(指标)排放量的前3位,共占98.80%;COD、NH3-N、总有机碳、磷酸盐和悬浮物是主要超标污染物质;在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19.33 km2的监测范围内,营养盐含量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沉积物质量符合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要求,大型底栖生物状况基本稳定,说明陆源排污对其邻近海域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国峰李志恩刘鹏霞范海梅
关键词:陆源污染排污状况邻近海域
高维空间插值在海洋环境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09年
基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环境监测中心1999到2006年在上海海域的原始监测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该方法在高维空间中使用最邻近插值算法,消除了周期性变化以及边界截断误差的影响,实现了对研究区域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插值,在海洋环境领域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
李峋仵彦卿范海梅
关键词:高维空间数据预处理海洋环境
二维海浪波包跨水平特征量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将Adler关于二维随机波场跨水平特征量的理论应用于二维线性随机海浪,严格导出了二维海浪波包的跨水平特征量表达式,并利用该式讨论了给定时刻二维海浪的一种几何结构——大波簇集情况。对于海面上波高均超过较高参考水平的一簇大波,给出了一个计算其中波峰平均个数的公式,它与Glazman所给出的公式不同另外还给出计算上述大波簇平均面积的公式。最后结合现有的海浪万向谱给出一些具体计算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郑桂珍范海梅徐德伦
关键词:波包
夏季北极王湾海域微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根据2017年8月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王湾海域微小型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微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王湾海域在水深10~50 m内存在一个明显温跃层,该温跃层内水温高于其他水层;不同水层盐度变化表现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高的趋势,70 m以深海域的盐度基本保持稳定;微小型浮游动物包括无壳纤毛虫(Aloricate Ciliates)、砂壳纤毛虫(Tintinnida Ciliates)和甲壳类无节幼体(Crustacea Nauplii)3个类别,其中砂壳纤毛虫10种。甲壳类无节幼体和无壳纤毛虫均为微小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砂壳纤毛虫中的钝笛杯虫(Ptychocylis obtusa)、挪威棘口虫(Acanthostomella norvegica)、网纹虫(Favella sp.)、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和白领细壳虫(Stenosemella nivalis)均为优势种类;微小型浮游动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水体的中上层水域10~30 m,该海域温跃层内微小型浮游动物种类和丰度最为丰富,30 m以浅海域微小型浮游动物丰度约占整个水体微小型浮游动物丰度的54.8%,而100 m以浅海域这一比例高达93%以上,其中10 m层为最多(均值为343.3 ind./L),底层为最少(均值为50.9 ind./L);整个调查区域微小型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5,丰富度指数均大于1.2,均匀度均大于0.7,不同站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波动范围不大,站位间差异不大。
邓邦平张昊飞曹叔楠范海梅许彩燕张正龙蒋晓山周红宏
关键词:北极黄河站群落特征丰度
突发化学品水污染快速模拟中化学品分类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并建立了突发化学品水污染快速模拟中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基于这种分类方法,选取了3类6种化学品,模拟了它们在杭州湾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同一类别的化学品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趋势基本相同,在无法迅速获取泄漏化学品详细理化性质参数时,可以同类别已知化学品作为替代,实现突发化学品泄漏的快速模拟。
余江卢士强刘志国范海梅
关键词:突发水污染化学品分类
南海东北部海域潮汐模式的模型参数最优估计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深海高度计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域潮汐模式的模型参数进行了最优同化估计。模型参数包括底摩擦系数和开边界条件。得到的最优底摩擦系数的平均值为0.0085,取值较大的区域有台湾岛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及吕宋海峡,而这些海域也是内潮响应较强烈的海域。
吴自库范海梅
关键词:模型参数伴随同化
热带海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05年
参照一维Kraus-Turner混合层模式,考虑了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盐度效应和次表层温度盐度方程,在障碍层现象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并结合TOGA-COARE 0°N,156°E站点的观测资料,对其物理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敏感地依赖于混合层深度、海面风速和太阳短波辐射等环境参量,在适当的气象、水文条件影响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往往会类周期性地重复出现.
李丙瑞田纪伟刘志亮范海梅
关键词:次表层热带海洋海面风速混合层深度短波辐射物理机制
赤道大洋定常风生环流的理论模型
2005年
为了模拟以南、北赤道流、赤道逆流和赤道潜流为特征的赤道流系,从长时间平均的线性化的海水运动方程出发,考虑海水层化、保留经向摩擦作用,利用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区经向流通量不随纬度变化的量阶估计,得到海水密度跃层对赤道风场的响应,即跃层深度的分布规律,然后应用我们已构建的改进 Fourier方法求解(由于地转β效应所引入的)变系数的海水运动方程,得到适用于中部赤道太平洋的级数形式的三维流场解。
张庆华于卫东曲媛媛范海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