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胤

作品数:28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政治法律
  • 9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自治
  • 4篇乡村
  • 4篇村民
  • 4篇村民自治
  • 3篇政府
  • 3篇民族
  • 3篇民族地区
  • 3篇共同体
  • 2篇缔造
  • 2篇心理
  • 2篇行政
  • 2篇社会治理
  • 2篇生态
  • 2篇农村
  • 2篇农村文化
  • 2篇农村文化建设
  • 2篇农民
  • 2篇群体性
  • 2篇群体性事件
  • 2篇乡村生态

机构

  • 18篇华中师范大学
  • 1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共麻城市委

作者

  • 28篇李华胤
  • 3篇徐晓晨
  • 3篇吴开松
  • 1篇郑岚
  • 1篇侣传振
  • 1篇谢晓岚
  • 1篇王燕
  • 1篇杨芳
  • 1篇伍敏
  • 1篇王科
  • 1篇张茜
  • 1篇李德江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理论观察
  • 2篇东南学术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江苏商论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经济与社会发...
  • 1篇江汉学术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6
  • 5篇2014
  • 7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家建设视野下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构筑被引量:5
2023年
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单位,也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良善的基层治理以优良的社会基础为基本前提。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是指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共同体的社区社会的基础,具体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公益、社会慈善等四个方面。在人们生活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越是完善、活跃,工作机制越是健全,城乡社区社会基础越是厚实,就越容易形成内聚力强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国家对基层治理越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中国的城乡社区社会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国家建构性,加上受到原子化、个体化和利益化的影响,基层治理的四大社会基础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具备,社区生活共同体也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国家培育和建设。因而,国家构筑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成为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内在命题和前置性议题。国家加强基层治理,亦要注重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建设。
李华胤
关键词:社会基础
湖北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恩施州的调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文化建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民族地区而言,...
李华胤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文化
文献传递
调适性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民的行动机制——基于岔镇D村“秸秆治理”的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农村生态治理中的农民参与行为与基层干部的政策调适行为紧密相关,差异性的政策调适活动会促成不同的参与行为。行政性调适是基层干部基于行政治理经验,模糊性地回应民众诉求继而对治理方案采取权变活动的调适行为,易引发民众的个体诉怨型参与和群体舆论型参与;协作性调适是基层干部基于治理的政策执行机制,通过共责行动、协商共议以及合作性回应等方式调适农民参与生态治理适配性条件的政策变现活动,易促成民众的代表协议型参与和群体共识型参与。农民参与行为具有可调适性,调适性参与为发挥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提供实现进路。
李华胤杨红新
关键词:农民参与
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性的理论框架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一个国家要成功推进现代化,必须成功推进城镇化,对于民族地区尤为如此。城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转型,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提升人们幸福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性的内涵包含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和谐可持续性、政治参与可持续性、民族文化传承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结合民族地区特色,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较有适应性、实践性的提升城镇化可持续性的策略。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策略有:旅游兴镇,城镇群连片发展等;民族文化传承可持续性策略有:"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开发,"移动的"民族文化等;政治参与可持续性策略有:政治参与志愿者,城镇化办公室信箱等;社会和谐可持续性策略有:心理疏通机制,专项协调小组等;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策略有:美丽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创新能力。
李华胤徐晓晨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性
行政助推自治:单元下沉改革中的政府介入与自治生长——基于河镇石寨村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村民自治是国家制度安排下的基层民主实践,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亦是必然。调整自治单元是近些年基层政府追求自治有效的主要改革举措,但是,仅仅调整单元似乎很难奏效。贵州省河镇在单元下沉改革遭遇村寨单元自治失去活力的困境下开启二次改革,政府全面介入小单元自治运行,引导和协助村寨单元优化自治组织,同时结合村寨单元的治理习惯和治理资源,以行政力量为小单元自治输入其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权威要素、程序要素、规则要素、内容要素,推进外注要素的内生性衔接与自治生长。基于自治运转需要的、适度的政府介入构成了自治生长的关键要素。因政府改革而起的自治单元调整与自治生长不可能完全脱嵌于政府行政,政府行政应持续介入自治,使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形成良性的助推式互动。行政助推型自治的核心在于政府要精准把握介入的时间节点与度,在服务自治的逻辑下适度介入,培育自治、助推自治,以外部行政注入的自治要素驱动和激活自治,实现自治“由外而内”的植根生长。
李华胤
关键词:政府介入
社会公平感、愤怒情绪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探讨被引量:8
2016年
将社会公平细化为制度公平、权利公平、分配公平、互动公平、弱势公平五个维度,将愤怒情绪细化为特质愤怒(愤怒气质和愤怒反应)与愤怒表达(对内表达、对外表达、对外控制和对内控制)两个维度,并分析和探讨这些维度与群体性事件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公平感与激烈型?温和型群体性事件意愿显著负相关,愤怒表达与这两种群体性事件意愿显著正相关,特质愤怒只与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显著正相关;弱势公平可以很好地预测温和型群体性事件意愿;权利公平可以很好地预测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中介分析发现愤怒表达在社会公平感与激烈型群体性事件之间起中介作用。
李华胤
关键词:愤怒情绪群体性事件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基于湖北省“共同缔造”的观察与分析
2023年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社会角度来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包括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基层治理理念的现代化以及基层治理的体系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化等六个维度。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需要遵循有效的行动理念和工作方法。共同缔造作为一种理念方法,以共同理念为核心,以发动群众参与为基础,在优化基层治理单元体系中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塑造共同性社会关系和群众精神等建立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共同缔造的理念方法有效地适应了当前基层治理中的诸多困境,深度诠释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表达,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
李华胤
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单元的讨论与研究被引量:29
2014年
近年来,我国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遇到了"自治悬空"甚至是"村民自治无自治"的发展困境。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行政村与传统自治单元——自然村基础的脱节。面对上述困境,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建立在自然村基础上的、重构村民自治单元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地方性改革与实践说明,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与社群自治的统一,需要建立在相应的乡村自治的社会基础之上。而村民自治本身的发展或已进入探寻自治内在动力的第三阶段,其发展的理想标的应是自治功能与行政功能兼顾的模式,其有效实现单元可能是在现有行政村基础上的、同时向自然村拓展的多级自治形式。
张茜李华胤
关键词:自然村行政村
“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合作治理的机制与逻辑
2023年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而推进秸秆生态化处理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农民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成为农业“排碳者”。多元主体合作是“双碳”治理的最优选择。以往研究多关注乡村生态合作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对策优化,基于“双碳”视角可以发现“秸秆悖论”的治理密码。碳责任是一套结构复杂的责任体系,是生产者和治理者的共同责任。碳责任归因、多元主体协商、责任份额调适、多维责任交互是达成合作的内在机制。在责任范围交互、责任量度匹配、激励性三个维度作用下,以责任内容为驱动力,可以生成层级“共责立方体”的模型。基于责任视角下的合作治理逻辑为基层政府组织农民有效参与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借鉴。
李华胤王燕
职业刻板印象的研究述评
2014年
职业刻板印象是对某种职业的预想态度,也是对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是否能够胜任该职业的预想态度。对职业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从应聘者角度和招聘者角度两个方面来进行。影响职业刻板印象的因素主要有观点采择、知觉者与情境的关系和自我卷入。最后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李德江伍敏李华胤
关键词:影响因素观点采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