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华

作品数:24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脑梗
  • 10篇脑梗死
  • 10篇梗死
  • 9篇卒中
  • 7篇急性
  • 5篇缺血
  • 5篇脑卒中
  • 4篇血性
  • 4篇溶栓
  • 4篇卒中患者
  • 4篇急性脑梗死
  • 3篇血脂
  • 3篇溶栓治疗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他汀
  • 2篇他汀治疗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机构

  • 23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李建华
  • 7篇陈亮
  • 5篇吕雅丽
  • 5篇陈征
  • 5篇张宗欣
  • 4篇刘红丹
  • 2篇范静
  • 2篇侯红盖
  • 1篇刘敏
  • 1篇赵性泉
  • 1篇隗和红
  • 1篇张惠芳
  • 1篇窦会东
  • 1篇肖占森
  • 1篇崔春玉
  • 1篇李德欣
  • 1篇赵英

传媒

  • 3篇北京医学
  • 3篇基层医学论坛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2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病案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当代护士(下...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首都食品与医...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基层医院67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分析对其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67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此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小脑梗死好发于男性,多发于50岁以上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吸烟为小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此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最为常见,约有7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上述表现。此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可出现较重的眩晕症状。本研究中有46例(80.7%)患者在发生眩晕后需卧床休息,不能起身,并伴有呕吐频繁、不能进食的症状,平均在发病6.2天后方可独自行走。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症状主要为单纯头昏、头痛、双下肢无力、恶心呕吐,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在本研究的患者中,发病时间小于72个小时的患者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约有50%的患者未能检出梗死病灶。我院TCD对后循环颅内段病变的检出率低,在对后循环颅内段血管进行评价时以采取头CTA或MRA检测为主。结论:中老年患者若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且症状持续加重或有不典型的表现,应考虑其有发生后循环缺血的可能,应及时为其进行头MRI﹑CTA或MRA检查,以减少小脑梗死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吕雅丽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早期误诊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与分析小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31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了解小脑梗死早期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结果小脑梗死临床特征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头痛、眼震为主。其中发现眩晕失衡感伴恶心呕吐占50%。小脑梗死早期大部分是因为眩晕症状重,部分查体不能配合,同时查体中存在遗漏不充分;小部分是因为临床表现不典型及被脑干体征掩盖。影像学特征头颅CT检查对于发病小于72h的梗死病灶约66.7%未检出。本院对于后循环颅内段检出率低,对于后循环颅内段血管评价应以头CTA或MRA为主。溶栓0例。结论小脑梗死早期误诊率高,需动态反复充分查体。持续眩晕失衡较重应高度怀疑小脑梗死并72h内及时行头MRI检查。
吕雅丽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小脑梗死误诊
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临床特点
2019年
目的分析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房山区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58例,均行头颅MRI、椎动脉彩超、TCD、颅内动脉MRA检查,必要时进行CTA和(或)DSA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将病例分为眩晕组(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和普通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的差异。结果①眩晕组32例(20.3%),普通组126例(79.7%),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心房颤动比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眩晕组后循环动脉狭窄率高于普通组(46.9%vs32.5%,P=0.034)且男性多见(81.2%vs50.8%,P=0.020)。②眩晕组病例病灶部位多位于椎基底动脉近段供血区(59.4%vs34.1%,P=0.003),以小脑前下部、延髓背外侧、小脑绒球最多见。③眩晕组早期首次MRI DWI阴性率高于普通组(18.8%vs 3.0%,P=0.005),甩头试验-眼震-眼偏斜试验(head impulse test,nystagmus,test of skew,HINTS)阳性率高达87.5%。结论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与普通后循环脑梗死相比动脉狭窄率高,病变部位多为近段脑梗死,且MRI检查假阴性率高。
陈亮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脑梗死后循环眩晕
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脑梗死(CI)患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8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其中康复组接受早期康复训,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及发病后30天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血清Hs-CRP含量测定。结果:康复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0),而康复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结论:血清hs-CRP与ACI关系密切,对诊断及治疗CI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急性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
李德欣肖占森李建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神经功能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6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3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IMT。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增高(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赵英李建华
关键词:超声2型糖尿病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基层医院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日~2016年7月20日收治的260例发病-就诊≤4.5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绿色通道完善情况分为对照组(130例)与观察组(1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观察组采用完善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比较两组的溶栓率、院内时间(DNT)、发病-治疗时间、溶栓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体溶栓率为7.10%,高于对照组的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为70.77%,高于对照组的5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患者的DNT为(62.49±22.18)min,短于对照组的(87.31±35.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患者的发病-治疗时间为(144.50±40.30)min,短于对照组的(194.43±61.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6,P<0.05)。结论完善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绿色通道和溶栓流程有助于把握溶栓治疗的时间,缩短DNT,继而缩短发病-治疗的时间。尽早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更重要的是同时提高溶栓率,使更多的患者在溶栓中获益。
吕雅丽李建华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比率是非糖尿病的2-4倍,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急性卒中患者出院时糖代谢异常占84.4%,随访3个月时仍有64.6%。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者与无糖尿病者相比,患者存在症状重、并发症多、恢复缓慢的特点。是卒中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及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建华赵性泉
关键词:糖代谢急性卒中异常发生率糖调节受损预后差
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差异,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比较入院前和出院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CRP水平。同期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出院时辛伐他汀组与非辛伐他汀组的血浆CRP为(9.32±6.40)mg/L和(12.22±7.18)mg/L,显著低于入院时的(28.12±25.62)mg/L和(27.98±27.01)mg/L(P<0.01);出院时辛伐他汀组血浆CRP亦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组(P<0.01)。②据入院时血浆CRP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RP高值组和低值组,出院与入院时比较,高值组和低值组血浆CRP均显著降低(P<0.01),但只有高值组出院时辛伐他汀治疗者血浆CRP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治疗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使CRP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症作用。
李建华张惠芳刘敏陈征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辛伐他汀C-反应蛋白血脂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缬沙坦80mg,1次/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UAER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治疗组减少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UAER、CRP,改善血脂,有效延缓肾损害进展。
刘红丹李建华范静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白蛋白尿辛伐他汀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被引量:6
2010年
总结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包括做好溶栓前的各项准备、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用药安全、特别要注意及早发现出血先兆、积极预防与及时处理,治疗后加强并发症与疗效的观察、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以保证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认为护理的好坏关系到溶栓治疗的成败。
崔春玉李建华祁艳平
关键词: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护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