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宗欣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小脑
  • 2篇小脑梗死
  • 2篇脑卒中
  • 2篇高血压
  • 1篇短潜伏期体感...
  • 1篇眩晕
  • 1篇血性
  • 1篇药物
  • 1篇遗传流行病学
  • 1篇遗传流行病学...
  • 1篇遗传学
  • 1篇用药
  • 1篇用药分析
  • 1篇诱发电位

机构

  • 8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张宗欣
  • 5篇李建华
  • 3篇吕雅丽
  • 2篇陈亮
  • 1篇朱燕萍
  • 1篇胡永华
  • 1篇别明波
  • 1篇窦会东
  • 1篇陈大方
  • 1篇祁艳萍
  • 1篇唐迅
  • 1篇李丽娟
  • 1篇李娜

传媒

  • 2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首都医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首都食品与医...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对基层医院67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分析对其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67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此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小脑梗死好发于男性,多发于50岁以上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吸烟为小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此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最为常见,约有7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上述表现。此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可出现较重的眩晕症状。本研究中有46例(80.7%)患者在发生眩晕后需卧床休息,不能起身,并伴有呕吐频繁、不能进食的症状,平均在发病6.2天后方可独自行走。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症状主要为单纯头昏、头痛、双下肢无力、恶心呕吐,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在本研究的患者中,发病时间小于72个小时的患者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约有50%的患者未能检出梗死病灶。我院TCD对后循环颅内段病变的检出率低,在对后循环颅内段血管进行评价时以采取头CTA或MRA检测为主。结论:中老年患者若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且症状持续加重或有不典型的表现,应考虑其有发生后循环缺血的可能,应及时为其进行头MRI﹑CTA或MRA检查,以减少小脑梗死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吕雅丽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早期误诊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与分析小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31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了解小脑梗死早期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结果小脑梗死临床特征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头痛、眼震为主。其中发现眩晕失衡感伴恶心呕吐占50%。小脑梗死早期大部分是因为眩晕症状重,部分查体不能配合,同时查体中存在遗漏不充分;小部分是因为临床表现不典型及被脑干体征掩盖。影像学特征头颅CT检查对于发病小于72h的梗死病灶约66.7%未检出。本院对于后循环颅内段检出率低,对于后循环颅内段血管评价应以头CTA或MRA为主。溶栓0例。结论小脑梗死早期误诊率高,需动态反复充分查体。持续眩晕失衡较重应高度怀疑小脑梗死并72h内及时行头MRI检查。
吕雅丽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小脑梗死误诊
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临床特点
2019年
目的分析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房山区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58例,均行头颅MRI、椎动脉彩超、TCD、颅内动脉MRA检查,必要时进行CTA和(或)DSA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将病例分为眩晕组(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和普通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的差异。结果①眩晕组32例(20.3%),普通组126例(79.7%),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心房颤动比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眩晕组后循环动脉狭窄率高于普通组(46.9%vs32.5%,P=0.034)且男性多见(81.2%vs50.8%,P=0.020)。②眩晕组病例病灶部位多位于椎基底动脉近段供血区(59.4%vs34.1%,P=0.003),以小脑前下部、延髓背外侧、小脑绒球最多见。③眩晕组早期首次MRI DWI阴性率高于普通组(18.8%vs 3.0%,P=0.005),甩头试验-眼震-眼偏斜试验(head impulse test,nystagmus,test of skew,HINTS)阳性率高达87.5%。结论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与普通后循环脑梗死相比动脉狭窄率高,病变部位多为近段脑梗死,且MRI检查假阴性率高。
陈亮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脑梗死后循环眩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卒中单元护理管理模式的价值探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卒中单元护理管理模式的价值。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为阿替普酶溶栓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应用卒中单元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转归;干预前后NIHSS评分、Rankin评分、FIM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转归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Rankin评分、FIM评分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卒中单元护理管理模式的价值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满意度,促进患者转归。
周亚娟张宗欣祁艳萍
对基层医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护临床路径变异原因的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护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31日我院收治的180例接受临床路径治护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治护临床路径发生变异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临床路径治护变异的影响程度等量化数值。结果与结论:在本组患者中,临床路径治护变异的原因以患者因素为主,而在患者因素中"血肿大、水肿明显"、"发生并发症"、"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是三大主要因素。在本研究中,脑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可明显影响患者的住院天数,使其治护的临床路径发生变异。在本组患者中,有17例(占9.44%)患者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其住院时间平均为3.7天。这说明在基层医院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而不能坚持治疗,进而提前出院。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投入。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发生治护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是医院的辅助检查科室未能及时相互沟通,导致患者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治疗,延长了住院时间。我们在为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应加强与辅助科室的沟通,严格地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治护工作,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吕雅丽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渐进性抗阻训练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标记物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观察渐进性抗阻训练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物的影响,同时观察对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将30例PMO患者分为渐进性抗阻训练组(15例)以及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碳酸钙D3+骨化三醇胶丸+阿伦膦酸钠(抗骨吸收药物)。而渐进性抗阻训练组患者还接受了渐进性抗阻训练。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记物和疼痛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骨代谢标记物水平以及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及左股骨近端骨密度均有所增加,但训练组变化要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标记物均有所降低。其中,两组患者的骨形成标记物未见差异,但训练组的骨吸收标记物水平要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训练组评分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渐进性抗阻训练能抑制PMO患者的骨吸收过程,提升患者骨密度,并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李丽娟别明波张宗欣王汤大帅
关键词:抗阻训练骨质疏松绝经后生物标记骨密度
北京市房山区缺血性脑卒中表型不一致同胞对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血脂、血压水平以及肝脂酶基因(LIPC)-514C/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在表型不一致同胞对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先证者引荐的方法,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系统收集家系。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对表型不一致同胞对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并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family based association test,FBAT)的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对71个缺血性脑卒中患病家系所组成的107对表型不一致同胞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GEE分析,均提示血压和血脂水平增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存在相关性(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比小动脉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血脂水平;而小动脉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具有更高的舒张压水平。采用FBAT方法发现在加性遗传模型中LIPC基因-514T等位基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舒张压水平之间存在关联(Z=2.366,P<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程度等变量后,LIPC基因-514T等位基因与舒张压水平仍然存在关联(加性遗传模型Z=-2.277,P<0.05;隐性遗传模型Z=-2.244,P<0.05),但并未发现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各亚型之间的关联。结论:在所收集家系的表型不一致同胞对中,血压和血脂异常均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LIPC基因-514T等位基因与LDL-C以及舒张压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唐迅朱燕萍李娜陈大方张宗欣窦会东胡永华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遗传学流行病学同胞
卒中后中枢神经性疼痛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CPSP的患病率和预测因素,并探讨其与体感诱发电(SSEP)和磁共振成像的关系.方法 纳入78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记录临床资料并进行临头MRI,体感诱发电位SSEP等检查.结果 CPSP的总患病率为29.5%(n=23),CPSP组年龄低于非CPSP组(P=0.004).CPSP组深感觉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非CPSP组(P=0.001).CPSP组的丘脑梗死高于非CPSP组(P=0.007).CPSP组并且正中和胫神经SSEPs的峰间间隔(IPL)显著异常(P<0.05).与丘脑外组相比,丘脑组中位和胫神经的IPL异常更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发现CPSP的患病率为29.5%,深度感觉障碍,胫神经N21-P40 IPL延长,年龄<50岁,丘脑卒中是独立预测因素.
曹丽娟张宁宁陈亮李建华张宗欣
关键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统计分析抗高血压药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中的使用情况,为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地处农村的长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度门诊处方中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门诊中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5类:钙离子颉颃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另外也有复方制剂和中药制剂。结论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基本符合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原则。联合用药个案出现重复用药情况,应引起重视。
李维莉张宗欣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联合用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