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芬

作品数:82 被引量:520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08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海湾
  • 23篇渤海湾西岸
  • 18篇全新世
  • 15篇海岸
  • 13篇地质
  • 13篇沉积环境
  • 10篇海面
  • 10篇岸线
  • 10篇测年
  • 9篇牡蛎礁
  • 8篇有孔虫
  • 8篇贝壳堤
  • 7篇海岸带
  • 7篇海岸线
  • 6篇地质环境
  • 6篇环境演化
  • 6篇海面变化
  • 6篇海相
  • 6篇潮间带
  • 5篇第四纪

机构

  • 58篇中国地质调查...
  • 3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篇吉林大学
  • 6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天津地热勘查...
  • 2篇天津城建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82篇李建芬
  • 65篇王宏
  • 48篇商志文
  • 46篇王福
  • 40篇田立柱
  • 29篇姜兴钰
  • 28篇陈永胜
  • 23篇裴艳东
  • 14篇范昌福
  • 14篇李凤林
  • 13篇施佩歆
  • 10篇张玉发
  • 9篇康慧
  • 7篇林防
  • 7篇张金起
  • 6篇阎玉忠
  • 6篇李勇
  • 5篇王云生
  • 4篇方晶
  • 4篇胡云壮

传媒

  • 28篇地质通报
  • 15篇地质调查与研...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地质
  • 3篇地质论评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华北地质
  • 2篇中国矿业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学报(中...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地区^(210)Pb、^(137)Cs同位素测年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1
2006年
近百年来环渤海地区的沉积作用是影响该区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了该区迄今公开发表的用于确定现代沉积速率的84组210Pb、137Cs柱状剖面(包括210Pb样柱52组,210Pb、137Cs样柱32组),其中海区39组,潮间带及沿海低地地区45组。环渤海地区的210Pb放射性活度的深度分布曲线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理想指数衰变型、近等幅摆动型和海洋特殊动力事件影响型。根据由陆向海方向沉积速率的变化,可初步划分为沿岸低沉积速率带、开放潮坪高沉积速率带及海区低沉积速率区;区域性差异则表现为渤海湾开放潮坪区上部由北(蓟运河口)向南(老狼坨子)沉积速率表现为高—低—高,辽东湾从其西侧的锦州湾向东至辽河河口的开放潮坪地区,沉积速率递减,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附近海域属于间歇式快速沉积区,莱州湾西部为高速沉积区。
王福王宏李建芬裴艳东范昌福商志文
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体对区域性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9
2005年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 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献量加以区分。文章以该地区 7个点的古海面标志物及相关层位的高程测量与年代学测定结果,经与地区性预测海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后,定量讨论了该地区海面变化(包括绝对海面变化与冰川、水均衡作用)与构造活动对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贡献;并以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地层记录与古地震研究资料讨论了牡蛎礁体在建礁过程中所记录的构造下沉。
范昌福王宏李建芬裴艳东王福商志文
关键词:牡蛎礁海面变化新构造稳定同位素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被引量:11
2012年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陈永胜王宏李建芬裴艳东田立柱商志文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CALBP沉积环境海平面
渤海湾北岸海相贝壳AMS 14C测年与“驻留时间”被引量:1
2021年
以渤海湾地区曹妃甸沿海全新统埋藏贝壳为研究对象,对比同一层位中不同形态贝壳的AMS;C年龄,总结贝壳形态-年龄差异及所指示的"驻留时间"。测年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同一地层中,用于测年的腹足类-单瓣壳-贝屑3种形态贝壳的年龄通常具有依次变小的特征,以校正年龄中值计算,年龄差值总体介于52~466 yr。以2倍标准偏差的校正年龄对比,不同形态贝壳的年龄部分接近。这一结果明显不同于渤海湾西岸贝壳堤中同一单层同种贝壳的闭合壳-单瓣壳-贝壳碎片的年龄逐渐变老的次序。这种贝壳形态—年龄序列的差别系沉积环境不同,搬运营力及距离差异性导致。
陈永胜李建芬杨朋王福田立柱
关键词:AMS
渤海湾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前后海底冲淤变化被引量:3
2021年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底冲淤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出北部淤积南部侵蚀的整体格局。淤积区主要分布于天津港航道防波堤以北、临港产业区,以及南港工业区南侧海域,淤积厚度可达0.9~1.3 m。侵蚀区主要分布于临港经济区至南港产业区东部的大片海域,北疆电厂东侧,以及中心渔港海挡豁口处,侵蚀量达0.4~2.0 m。原本平坦的海底在冲淤再平衡作用下,形成明显地形起伏。海底淤积区域的海底坡降显著增加,并接近强物源供给背景的河口坡降值。而侵蚀区海底被强烈冲刷改造至近乎水平。
田立柱王福王福李勇裴艳东姜兴钰李勇商志文施佩歆
关键词:围海造陆海底冲淤
小凌河下游晚全新世地层与环境被引量:4
2007年
作为从出山口至入海河口直线距离仅约20 km的短途河流,小凌河下游地区及相邻潮间带表层发育了砾石质冲洪积扇、曲流河道滞留相-点状砂坝-泛滥平原与洼地、贝壳砾石海滩、盐沼、开放潮坪下部与中上部等一系列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新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1)将中、晚全新世地层划分为7个年代地层单元,2)发现了夏-西周、元末-明初两道年龄分别约为2 050~650 BC和1 350 AD的古海岸线,3)确立了春秋、中唐-北宋初、"小冰期"结束以来3次小凌河沉积期,最有可能发育的时间进一步限定在约650~400 BC(第1期)、约700~1 000 A(D第2期)和1 850 AD以来(第3期),4)提出了NW向与NE向构造加剧小凌河下游曲流发育的假说。
裴艳东王宏李建芬Manfred FRECHEN张玉发范昌福田立柱
关键词:冲积扇砂坝泛滥平原古海岸线新构造活动
渤海湾沧桑巨变:渤海湾1.1万年来的海陆演化过程被引量:4
2018年
在简述渤海湾1.1万年以来海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海面变化、岸线变迁和地质环境演化等方面的重要发现,为渤海湾地质环境演化趋势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商志文王宏李建芬施佩歆
关键词:海面变化岸线变迁
渤海湾巨葛庄贝壳堤与下伏泥层有孔虫组合的海面变化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巨葛庄贝壳堤及下伏泥层的有孔虫研究,讨论了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各类沉积环境的海面意义,以此作为海面标志点重建的古海面误差范围为±0.225~±0.625m。结合该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顶板的年龄数据,重建了3900~3300cal BP时的海面高度为-2.955^-2.715m。
李建芬苏盛伟商志文姜兴钰陈永胜王福田立柱王宏
关键词:贝壳堤沉积环境有孔虫
渤海湾西南部平原DC01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变化
2016年
通过对渤海湾西南部平原DC01孔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及年代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全新世之前,研究区经历了由河流-盐沼-潮间带上部/低盐沼-河口湾-泻湖-淡化泻湖的环境转化过程;进入全新世之后,该区经历了由湖沼到河流的环境转化过程。埋深22.4~12.7m发育近10m厚的弱海相沉积,AMS^(14)C年龄表明,该层沉积形成时间早于4.35ka cal BP,可能属于MIS 3早期(6.0~5.5ka cal BP)或更早的MIS 5期(12~8ka cal BP)。恢复了该时期的相对古海面,最高可达-13.31m。DC01孔缺失MIS 4~2或MIS 2时期的沉积。
李建芬王福陈永胜方晶商志文田立柱施佩歆姜兴钰王宏
关键词:晚更新世有孔虫沉积环境
渤海湾西岸QX02孔Ⅱ海的识别及OSL年龄被引量:5
2016年
以渤海湾沿海低地的QX02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和底栖有孔虫统计,结合加速器质谱^(14)C测年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探讨了该孔记录的第Ⅱ海相层埋深和形成时代。第Ⅱ海相层厚度11.4m,记录相对海面高度-26.83^-15.43m。AMS^(14)C年龄表明,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甚至更早。OSL年代学研究显示,Ⅱ海样品等效剂量离散度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2个区间,计算得到新、老2个年龄阶段。基于OSL测年原理的常规判断,认为较老的83.5~62.6ka阶段系受曝光不充分组分的影响,通常采用较年轻的51.9~39.9ka阶段为QX02孔的Ⅱ海沉积年龄。但是,较老的一组年龄从新的视角,暗示了可能的原始沉积过程及相应的海侵发生时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意义。
陈永胜王福姜兴钰黎伟麒李建芬商志文
关键词:OSL测年渤海湾西岸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