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

作品数:175 被引量:1,094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08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1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1篇天文地球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全新世
  • 31篇地质
  • 28篇海湾
  • 28篇渤海湾西岸
  • 19篇牡蛎礁
  • 16篇海岸
  • 16篇沉积环境
  • 14篇潮间带
  • 13篇成矿
  • 12篇海面
  • 12篇贝壳堤
  • 11篇锆石
  • 11篇测年
  • 10篇地质环境
  • 10篇古环境
  • 10篇硅藻
  • 9篇同位素
  • 9篇矿床
  • 9篇海岸带
  • 9篇海面变化

机构

  • 105篇中国地质调查...
  • 49篇天津地质矿产...
  • 40篇中国地质科学...
  • 29篇中国地质大学...
  • 26篇吉林大学
  • 12篇南京大学
  • 1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1篇成都地质矿产...
  • 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中国地质环境...
  • 5篇四川省地质矿...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天津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学研究院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天津地热勘查...

作者

  • 174篇王宏
  • 69篇王福
  • 68篇商志文
  • 65篇李建芬
  • 58篇田立柱
  • 50篇裴艳东
  • 42篇范昌福
  • 27篇姜兴钰
  • 25篇陈永胜
  • 17篇林方成
  • 16篇施美凤
  • 15篇李凤林
  • 13篇施佩歆
  • 11篇朱华平
  • 10篇方晶
  • 9篇阎玉忠
  • 9篇张玉发
  • 9篇张金起
  • 8篇刘志广
  • 8篇车继英

传媒

  • 43篇地质通报
  • 16篇地质调查与研...
  • 12篇第四纪研究
  • 10篇海洋地质与第...
  • 7篇中国地质
  • 6篇吉林大学学报...
  • 6篇沉积与特提斯...
  • 4篇地质学报
  • 4篇地质论评
  • 4篇海洋通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海洋地质前沿
  • 3篇华北地质
  • 2篇世界地质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地质与勘探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矿床地质
  • 2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第三届全国沉...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8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3
  • 14篇2012
  • 8篇2011
  • 16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10篇2007
  • 11篇2006
  • 10篇2005
  • 8篇2004
1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地区^(210)Pb、^(137)Cs同位素测年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1
2006年
近百年来环渤海地区的沉积作用是影响该区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了该区迄今公开发表的用于确定现代沉积速率的84组210Pb、137Cs柱状剖面(包括210Pb样柱52组,210Pb、137Cs样柱32组),其中海区39组,潮间带及沿海低地地区45组。环渤海地区的210Pb放射性活度的深度分布曲线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理想指数衰变型、近等幅摆动型和海洋特殊动力事件影响型。根据由陆向海方向沉积速率的变化,可初步划分为沿岸低沉积速率带、开放潮坪高沉积速率带及海区低沉积速率区;区域性差异则表现为渤海湾开放潮坪区上部由北(蓟运河口)向南(老狼坨子)沉积速率表现为高—低—高,辽东湾从其西侧的锦州湾向东至辽河河口的开放潮坪地区,沉积速率递减,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附近海域属于间歇式快速沉积区,莱州湾西部为高速沉积区。
王福王宏李建芬裴艳东范昌福商志文
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体对区域性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9
2005年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 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献量加以区分。文章以该地区 7个点的古海面标志物及相关层位的高程测量与年代学测定结果,经与地区性预测海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后,定量讨论了该地区海面变化(包括绝对海面变化与冰川、水均衡作用)与构造活动对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贡献;并以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地层记录与古地震研究资料讨论了牡蛎礁体在建礁过程中所记录的构造下沉。
范昌福王宏李建芬裴艳东王福商志文
关键词:牡蛎礁海面变化新构造稳定同位素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被引量:11
2012年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陈永胜王宏李建芬裴艳东田立柱商志文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CALBP沉积环境海平面
渤海湾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前后海底冲淤变化被引量:3
2021年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底冲淤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出北部淤积南部侵蚀的整体格局。淤积区主要分布于天津港航道防波堤以北、临港产业区,以及南港工业区南侧海域,淤积厚度可达0.9~1.3 m。侵蚀区主要分布于临港经济区至南港产业区东部的大片海域,北疆电厂东侧,以及中心渔港海挡豁口处,侵蚀量达0.4~2.0 m。原本平坦的海底在冲淤再平衡作用下,形成明显地形起伏。海底淤积区域的海底坡降显著增加,并接近强物源供给背景的河口坡降值。而侵蚀区海底被强烈冲刷改造至近乎水平。
田立柱王福王福李勇裴艳东姜兴钰李勇商志文施佩歆
关键词:围海造陆海底冲淤
小凌河下游晚全新世地层与环境被引量:4
2007年
作为从出山口至入海河口直线距离仅约20 km的短途河流,小凌河下游地区及相邻潮间带表层发育了砾石质冲洪积扇、曲流河道滞留相-点状砂坝-泛滥平原与洼地、贝壳砾石海滩、盐沼、开放潮坪下部与中上部等一系列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新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1)将中、晚全新世地层划分为7个年代地层单元,2)发现了夏-西周、元末-明初两道年龄分别约为2 050~650 BC和1 350 AD的古海岸线,3)确立了春秋、中唐-北宋初、"小冰期"结束以来3次小凌河沉积期,最有可能发育的时间进一步限定在约650~400 BC(第1期)、约700~1 000 A(D第2期)和1 850 AD以来(第3期),4)提出了NW向与NE向构造加剧小凌河下游曲流发育的假说。
裴艳东王宏李建芬Manfred FRECHEN张玉发范昌福田立柱
关键词:冲积扇砂坝泛滥平原古海岸线新构造活动
内蒙古东南部晚古生代裂谷区花岗质岩石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0
2007年
该区花岗质岩石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通过对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1],所获得年龄为(313±5)Ma~(323±4)Ma,属于晚石炭世侵入体;前进场和达青二长花岗岩各单元岩体均侵入了该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岩,侵入接触关系明确,红柱石角岩发育。测得前进场岩体和达青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80.8±3.6)Ma和(281.5±0.5)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乌兰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岩体获得了259Ma、羊角林高勒二长花岗岩为246~216Ma的U-Pb同位素年龄,说明在晚二叠世—三叠世又有一次侵入高峰。石炭—二叠纪裂谷发育时期,部分跨入三叠纪,先后有3次侵入高峰,即晚石炭世的石英闪长岩、早二叠世的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晚二叠世—三叠纪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鲍庆中张长捷吴之理王宏李伟桑家和刘永生
关键词:花岗质岩石锆石SHRIMPU-PB定年
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北西段高分异Ⅰ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马江结合带俯冲时代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花岗岩的构造属性是对马江洋闭合时间的重要制约。本文报道了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北西段的中细粒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1.34±0.69 Ma(MSWD=1.4),为晚二叠世。岩石具有高SiO_2(77.01%~78.07%)、高K_2O(4.32%~4.57%)、低钙镁(CaO=0.32%~0.34%;MgO=0.04%~0.06%)和低P_2O_5含量特征,富集Rb、U、Th,明显亏损Ba、Sr、P、Ti和Eu等,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该岩体可能是马江洋岩石圈南向俯冲的背景下,由俯冲海洋岩石圈诱导的幔源岩浆侵入古老地壳,形成初生地壳,在后期持续的热事件的影响下,提供足够的热引起初生地壳和古老地壳的混合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高建华吴振波范文玉王宏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被引量:46
2012年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陈永胜王宏裴艳东田立柱李建芬商志文
关键词:海相地层海平面变化晚第四纪渤海湾西岸地层学
中新经济走廊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被引量:5
2017年
中新经济走廊纵贯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处全球著名的特提斯成矿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勘查开发水平滞后,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优选地区之一。该区一大批矿床的发现和一系列新矿山的陆续建成投产,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中新经济走廊的大型或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背景的总结,并对研究区主要矿床的成矿作用、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中新经济走廊矿产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进而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南亚地区的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施美凤林方成朱华平王宏邓奇
关键词:地质特征典型矿床成矿作用找矿潜力
四平市区土壤中氡的分布规律被引量:5
2002年
在国内对测量天然条件下城市土壤中氡还为数不多的情况下 ,利用静态活性炭吸附法 ,对四平市区土壤中氡进行了测量 ,分析了四平土壤中氡的分布规律。区内土壤中氡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 .1~ 4 6 .7Bq/l,个别点测值高出世界土壤中氡浓度平均值 (7.4Bq/l)的 8.6倍。根据土壤中镭的含量计算了空气中氡的变化规律 ,在距地表 1m高的空气中氡浓度平均值为 3.5 4Bq/l,此值在世界正常值范围 (1~ 10Bq/l)
邹立芝蒋惠忠王宏赵淑云邹家衡
关键词:土壤氡气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