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显杰

作品数:30 被引量:24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1篇热流
  • 10篇青藏
  • 9篇青藏高原
  • 9篇热演化
  • 6篇地热流
  • 6篇构造热演化
  • 5篇盆地
  • 5篇柴达木盆地
  • 4篇地体
  • 4篇大地热流
  • 3篇岩石
  • 3篇油气
  • 3篇青海柴达木盆...
  • 3篇壳幔
  • 2篇地热带
  • 2篇地体构造
  • 2篇地学
  • 2篇地学断面
  • 2篇岩石热导率
  • 2篇运动学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地...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长春地质学院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地质矿产部
  • 1篇国家地震局
  • 1篇青海石油管理...

作者

  • 30篇沈显杰
  • 15篇杨淑贞
  • 12篇张文仁
  • 7篇沈继英
  • 6篇张菊明
  • 4篇石耀霖
  • 4篇朱元清
  • 4篇汪缉安
  • 3篇金旭
  • 2篇邓孝
  • 2篇张容燕
  • 2篇管烨
  • 2篇李国桦
  • 1篇吴功建
  • 1篇孟令顺
  • 1篇程庆云
  • 1篇董学斌
  • 1篇高锐
  • 1篇余钦范
  • 1篇尹周勋

传媒

  • 5篇科学通报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岩石学报
  • 2篇1990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震学报
  • 1篇第二届全国热...

年份

  • 4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5篇1992
  • 3篇1991
  • 9篇1990
  • 4篇1989
  • 1篇198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热演化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
<正>青藏高原的地热活动已普遍为中外地学家所关注。特别是地表的高温水热活动,地壳重熔的花岗岩带,南高北低截然不同的地表热流值和高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高原热演化过程中的主控因素和这些热现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
朱元清石耀霖沈显杰
文献传递
纵贯青藏高原的亚东-柴达木热流大断面被引量:13
1989年
中国境内为数众多的地学断面(GGT)中,纵贯青藏高原的亚东-格尔木断面以其独特的陆-陆碰撞造山隆升的构造演化环境,以及厚壳与热壳相容并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举世瞩目。其中大地热流测量结果,建立了全球海拔最高的纵贯“世界屋脊”的热流大断面,自南向北延展近1300km,由普莫雍湖(q=91mW/m^2,热流平均值,下同)、羊卓雍湖(q=146mW/
沈显杰张文仁管烨金旭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两套岩石热导率测试装置的研制
热物性测试是理论地热学和应用地热学研究的基础实验手段。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实验室继地热-1型稳定平板岩石热量仪建成之后,为进一步开展松软、弱胶结、孔隙饱水和小直径钻孔岩芯样品的热导率测试,建立一套更高精度的精密测试装...
沈显杰杨淑贞张文仁
关键词:岩石热导率计算机控制导热仪
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被引量:33
1992年
从构造热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模式,对形成机制中的两种主要假说:双地壳模型和叠瓦状模型进行了热模拟.在模拟时考虑了逆冲断层、均衡地壳抬升和沉积覆盖层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地壳模型的热演化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明显不符;叠瓦状模型的结果在藏南地区能够较好地符合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和解释地质构造运动.除较高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外,断层的摩擦剪切热和沉积盖层热折射伴随地体的抬升侵蚀是喜马拉雅两条花岗岩带和反转的高温变质岩带的主要成因,并和现今上地壳水热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石耀霖朱元清沈显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演化地壳
西南极菲岛和纳岛北部的地温和岩石热物性特征
<正>菲尔德斯半岛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西南端,面积约60km2。其南端与纳尔逊岛隔菲尔德斯海峡相望。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刘小汉和郑祥身先后对菲尔德斯半岛和纳尔逊岛北部进行了三次地质考察。同时利用我们地热实验室组装的小型数字测...
杨淑贞张文仁沈显杰
文献传递
青海柴达木盆地大地热流测量与统计热流计算被引量:32
1994年
1991年6—8月对青海柴达木盆地21个石油勘探孔进行了钻孔温度测量,其中8个用于热流计算;从油田已有的测温资料中选取了14个孔用作热流研究.为解决线性温度段与采样段的不匹配,对176块岩样的实测热导率与岩样的埋藏深度及地层年代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求出热流计算段的加权平均热导率,共获得22个热流值,其变化范围32—75mW/m2,平均约53mW/m2.为阐明全盆地热流分布趋势,采用网格化方法计算统计热流.实测和统计热流一致表明,柴达木盆地热流值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
沈显杰李国桦汪缉安邓孝张文仁杨淑贞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热流
喜马拉雅-青藏地区的运动学-抬升模型被引量:6
1994年
本文以拉萨-冈底斯地体代表喜马拉雅造山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期的活动地体,建立其相应的运动学-抬升模型.模型参数的取值以最终拟合由综合古地理研究确定的抬升历史作为制约条件,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印度-欧亚板块汇聚的运动学特征;②地体变形时的三维质量守恒,包括缩短、增厚、拉伸、抬升和侵蚀;③在均衡控制下岩石圈物质的瞬时垂向运动.模型研究涉及以下四类与抬升相关的参数:①板块汇聚速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②侧向质量转移的规模;③地壳结构;④地表侵蚀制式.共144个不同参数组合的模型计算结果展示了多解性的存在,同时也证实:对于特定的板块汇聚运动学制式,只存在一种可拟合实测抬升历史的最佳拟合模型,隐含着汇聚板块动力学环境的唯一性.据此,喜马拉雅-青藏地区的抬升主要受板块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制约,是一种含义深远的复杂地质过程.
沈显杰Rybach,L
关键词:运动学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计算机三史模拟和第三系沉积岩含油气远景预测被引量:2
1994年
青海柴达木盆地系统的地热研究,是在38年油气勘探和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和勘探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于1991—1993年进行的,它包括:大地热流测量、地温场分析、古地温恢复、油气形成地热条件研究、盆地三史模拟和油气资源远景分区预测等六项内容,为进一步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系统的地热依据,同时取得了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分区预测的经验.本文着重报道其中三史模拟和计算机辅助预测方面的新进展.
沈显杰汪缉安张菊明邓孝杨淑贞沈继英张文仁杨绍清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沉积岩油气预测
青藏高原岩石层动力学与地热构造、热演化关系的研究
<正>青藏高原是热的还是冷的?有些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证据显示它似乎是热的:如剧烈的水热活动;藏南的高地热流测值;面波频散反映的波速结构;地壳低速层的存在;面波的高衰减(低Q);高原北部体波的正残差等。一个热的,因而软的岩...
石耀霖朱元清沈显杰
文献传递
论地体综合构造热演化——试以青藏为例被引量:2
1992年
作者在论述地体综合构造热演化研究的意义和论证构造演化和热演化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的基础上,结合青藏工作实际,系统地阐述了:(1)在构造热演化模型设计中必须遵循概全性与概略性相结合的原则;模型因子应是概全的,但模拟的方法则是简略的;(2)以构造演化为框架、以热演化为本构的研究方法。文中列出了包括放射性生热(Q_r),地体应变生热(Q_s),断层摩擦生热(Q_f),岩石圈底熔减薄增热(Q_b)等多元热源项在内的二维非稳态热传导—平流方程,作为应用有限差分与有限单元相结合方法求解宏观地质区构造热演化课题的通用方程。
沈显杰
关键词:地体构造热演化地热流青藏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