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红霞

作品数:65 被引量:21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气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7篇心脏
  • 27篇再同步
  • 26篇心脏再同步
  • 24篇起搏
  • 21篇再同步治疗
  • 20篇心力衰竭
  • 20篇心脏再同步治...
  • 20篇衰竭
  • 15篇植入
  • 14篇心室
  • 13篇心律
  • 10篇血管
  • 10篇起搏器
  • 10篇除颤
  • 9篇心肌
  • 9篇心力衰竭患者
  • 9篇植入型
  • 9篇除颤器
  • 8篇心脏再同步化
  • 8篇型心

机构

  • 39篇中国医学科学...
  • 27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武汉亚洲心脏...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云南省阜外心...

作者

  • 65篇牛红霞
  • 57篇华伟
  • 47篇张澍
  • 22篇陈柯萍
  • 18篇丁立刚
  • 12篇王方正
  • 12篇樊晓寒
  • 11篇刘志敏
  • 10篇顾敏
  • 9篇蔡迟
  • 9篇陈新
  • 8篇王靖
  • 7篇王靖
  • 7篇陈旭华
  • 7篇金汉
  • 6篇任晓庆
  • 5篇薛聪
  • 4篇侯翠红
  • 4篇刘曦
  • 4篇楚建民

传媒

  • 24篇中华心律失常...
  • 13篇中国循环杂志
  • 7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5篇2022
  • 4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8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解读被引量:5
2008年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上的难题。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器械治疗,尤其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其卓越的疗效已成为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CRT通过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遵照一定的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顺序发放刺激,能够恢复心脏运动同步性,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其疗效已得到Path—CHF、InSync、MUSTIC、MIRACLE等临床试验的证实。而且,为评价CRT对死亡率的影响还开展了COMPANION、CARE—HF研究,证实CRT除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之外,还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陈柯萍牛红霞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COMPANION慢性心力衰竭MIRACLE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9例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09~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7±25)岁。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导线类型、导线植入成功率、术中起搏参数等。术后3个月和6个月常规随访,以后每6~12个月随访。测试起搏阈值、感知及导线阻抗等参数,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患者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为双上腔静脉,其中1例患者因右侧锁骨下静脉闭塞,被迫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另1例患者因右锁骨下静脉留置深静脉管,选择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术中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室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房单腔起搏器;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室单腔起搏器。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2周发现心室导线脱位,选择经右侧重新植入,其余患者未见并发症。随访中位时间1.8(1.1,4.3)年,随访期间心房、心室导线参数稳定。结论: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房、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均存在一定难度,短期内存在导线脱位风险,但远期导线参数稳定。双上腔静脉患者应避免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导线。
顾敏华伟陈柯萍牛红霞陈旭华翟琳胡奕然张妮潇刘曦张澍
关键词:永存左上腔静脉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与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R)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D)的患者.患者在CRT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MR严重程度分为显著性MR组(Ⅲ~Ⅳ级)及非显著性MR组(0~Ⅱ级),并对其进行长期临床随访,随访终点包括全因死亡事件,心衰加重住院事件以及心脏移植事件.结果共入选20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1±10.5)岁,男137例(65.6%).CRT术前有94例患者为非显著性MR,115例患者为显著性MR.术后6个月,194例(92.8%)复查超声心动图患者中共有117例(60.3%)患者为非显著性MR,剩余77例(39.7%)患者为显著性MR.平均随访(23.2±16.8)个月,24例(11.5%)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40例(19.1%)患者因心衰加重住院,另有4例(1.9%)患者进行心脏移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显著性MR与CRT患者临床预后无相关性(P=0.909),而术后6个月恶化为或持续为显著性MR则是CRT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显著性MR不是CRT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6个月时MR改善程度与CRT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蔡迟华伟杨新玮丁立刚王靖刘志敏樊晓寒牛红霞李崇强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二尖瓣反流临床预后
肥厚型心肌病Morrow术后因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后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行起搏治疗的易患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外科Morrow术的26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纳入因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23例(8.85%)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术后心电图诊断、术前术后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有无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比例。结果23例患者中女7例、男16例,年龄(50.2±13.6)岁,年龄范围22~76岁。术前左心室壁最厚(22.5±5.1)mm,范围17~26 mm;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为(96.5±23.2)mmHg(1 mmHg=0.133 kPa),范围60~127 mmHg。23例患者中术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其中12例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合并室内传导阻滞、1例合并间歇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扩大Morrow术。23例患者中有21例在外科术后即刻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观察至少7 d后房室传导阻滞未能恢复。另有2例患者在术后约30 d时出现高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患者于外科术后8~45 d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顺利。随访(23.5±20.1)个月,范围12~72个月,2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器程控提示心室起搏比例为99%~100%;另外2例术后2年的心室起搏比例分别为15.0%及7.2%。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术后易并发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男性且术前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如外科术后7 d房室传导阻滞仍未恢复,建议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申玉静邹玉宝牛红霞唐闽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手术起搏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更换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特殊时期该类患者的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2020年2月10日至4月10日COVID-19疫情期间接受起搏器及除颤器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19年同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年龄(68.2±7.8)岁,男5例(38.5%),11例(84.6%)患者来自北京地区。5例(38.5%)患者合并黑矇/晕厥史且为起搏依赖,8例(61.5%)患者达到择期更换适应证(ERI)或耗竭期(EOL),未达到ERI或EOL者CIED电池剩余时间(2.3±1.0)个月。3例起搏依赖患者达到ERI。12例(92.3%)患者进行了单腔心室起搏器(VVI)或双腔起搏器(DDD)更换,1例(7.7%)患者进行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更换。与2019年同期相比,CIED更换数量明显下降,更多患者来自北京地区,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ERI或EOL比例[15(38.5%)对8(61.5%), P=0.201]更高以及CIED电池电量剩余时间[(5.5±3.5)月对(2.3±1.0)月, P=0.001]更短。 结论: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应针对性筛选需紧急行器械更换患者,对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以及达到ERI/EOL的患者,特别是已达到ERI/EOL的起搏依赖患者,应优先进行CIED更换以最大化保证患者安全。
蔡迟牛红霞华伟任晓庆申玉静张竞涛侯翠红唐闽张澍
关键词:电池耗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总结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初步经验。方法 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衰患者接受了 CRT-D 治疗,其中6例患者接受了具有心衰预警功能的 InSync Sentry。基础病因为扩张性心肌病12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13例患者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作病史。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 CRT-D,左室导线平均起搏阈值为1.6 V,除颤阈值≤20 J,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3个月,5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的电击除颤。1例置入 InSync Sentry的患者由于心功能恶化出现2次心衰报警事件,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 CRT-D 置入手术相对安全,不仅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而且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华伟张澍王方正丁立刚牛红霞陈柯萍陈新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起搏器除颤器植入型
心房侧His束起搏术后发生远场感知的特点及处理一例
2020年
患者男性,54岁,因“尿路结石”就诊,常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多次窦性停搏,最长4.2s,平均心率56次/分。遂行心房侧His束起搏。术后第2天,起搏器程控发现His束起搏电极远场感知,将其感知灵敏度上调调至4.0mV,出现R波无法感知而心室持续起搏状态;将心室导线程控为单极时,仍见远场感知情况。AAI 110次/分起搏模式下可见正常1∶1下传心室,最终将起搏器参数设置为AAI 60次/分。
胡奕然顾敏华伟牛红霞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生理性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收缩非同步性及再同步治疗的临床研究
华伟张澍王方正牛红霞陈柯萍陈新
简要技术说明:1.应用超声心动图尤其是新型的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了合并不同QRS时限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运动非同步性,颇能增加了QRS时限与非同步性之间的关系。以主动脉、肺动脉射血前时间之差室间延迟(IVD)≥40ms为室...
关键词: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r/VF)事件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阜外医院初次植入CRT-D的患者62例,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减小≥10%,分为左心室逆重构组和无逆重构组。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刻(≤24h),1、3、6、12个月的TpTe间期变化及VT/VF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TpTe在CRT-D植入术后即刻轻度延长,随后呈逐渐缩短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101.06±10.61)ms对(105.32±11.32)ms,P〈0.05]和12个月[(99.5±11.44)ms对(105.32±11.32)ms,P〈0.05]明显缩短。逆重构组TpTe在术后6个月[(94.03±11.20)ms对(104.57±12.30)ms,P〈0.05]和12个月[(92.24±11.04)ms对(104.57±12.30)1138,P〈0.05]也较术前显著缩短;无逆重构组TpTe在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均无改变。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逆重构组Vr/VF事件发生率小于无逆重构组(10g.rank test,χ2=4287,P=0.038)。结论CRT-D植入术后TpTe逐渐缩短,需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除颤治疗的Vr/VF事件逐渐减少。左心室逆重构患者的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改善显著。
薛聪华伟蔡迟丁立刚牛红霞王靖刘志敏樊晓寒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T波峰末间期跨壁复极离散度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一例并文献回顾
2019年
目的结合病例评价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预防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病例介绍1例33岁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的男性患者因既往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无法经静脉途径植入传统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于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S-ICD植入术。患者于全麻下植入S-ICD,设定心率大于190次/min为放电治疗区,心率在170次/min至190次/min之间为条件治疗区。随访患者植入S-ICD后3个月进行随访,随后每年随访1次,并嘱有不适或放电时及时就诊。观察患者随访过程中S-ICD的事件记录、感知和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期间共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8次,其中4次事件在1次电除颤后成功转复,另外4次在2次电除颤后转复,未发生不恰当放电情况,无并发症发生。后患者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移除S-ICD装置,随访期持续1年。结论S-ICD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适应证范围内应用前景广阔,在预防SCD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华伟牛红霞井然杨绳文胡奕然金汉顾敏丁立刚王靖张澍
关键词:心室颤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