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波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颈椎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颈椎病
  • 2篇影像学评价
  • 2篇远期
  • 2篇远期临床
  • 2篇远期临床疗效
  • 2篇置换术
  • 2篇治疗颈椎
  • 2篇治疗颈椎病
  • 2篇退变
  • 2篇人工椎间盘
  • 2篇人工椎间盘置...
  • 2篇人工椎间盘置...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置换
  • 2篇椎间盘置换术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机构

  • 8篇南华大学
  • 1篇深圳市妇幼保...

作者

  • 8篇王俊波
  • 4篇肖文莲
  • 3篇王文军
  • 3篇罗明贤
  • 2篇吴晓东
  • 2篇刘进才
  • 2篇罗光华
  • 2篇李丹
  • 1篇姚女兆
  • 1篇刘文洪
  • 1篇朱志军
  • 1篇王程
  • 1篇扬奎
  • 1篇晏怡果

传媒

  • 4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肝细胞癌门静脉侵犯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门静脉侵犯的形成机制、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6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88例门静脉侵犯,其MSCT征象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88例HCC门静脉侵犯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的阳性征象。88例中,门静脉癌栓(TTPV)72例,其中36例合并门静脉海绵状变性(CTPV);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60例;同时伴有TTPV和APS 42例;肝脏血流灌注异常16例。结论MSCT为HCC门静脉侵犯的诊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检查工具。对研究HCC门静脉侵犯的发生机制及肝癌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肖文莲罗明贤罗光华吴晓东王俊波李丹
关键词:门静脉栓子海绵样变性动静脉瘘X线计算机
小儿脑性瘫痪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2006年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CT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已经诊断为脑性瘫痪的141例患儿进行CT检查,并分析其异常改变。结果脑CT异常率58.9%。其CT异常主要表现为:脑萎缩、脑室扩大、脑积水、脑内软化灶、脑发育畸形及混合改变。结论脑萎缩是脑性瘫痪最常见的CT表现。脑性瘫痪患儿CT检查能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罗明贤朱志军肖文莲王俊波李丹
关键词:儿童脑性瘫痪CT表现
螺旋CT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表现特征、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过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3例全部显示侧支静脉,其中显示33例胆支、25例胃支、14例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和2例脐旁静脉,侧支静脉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动脉期一般无强化,门静脉期显示多发点状、条状、结节状或细网状的强化血管影,走行扭曲,异常扩张,呈海绵样改变;22例显示门静脉栓子,14例显示肝脏灌注异常,12例显示胆系改变,25例显示脾肿大。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有特征性螺旋CT表现,螺旋CT可以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俊波肖文莲罗明贤
关键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钙化灶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乳腺钙化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7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钙化的特征。结果57例乳腺钙化中,良性病变为16例,恶性病变为41例,良性钙化一般数目少而颗粒粗大,呈爆米花样、双轨状、圆形、弧形等,密度较高,分布稀疏。恶性钙化一般具有数目多而颗粒较细,呈多形性小杆状、分支样或泥沙样钙化,钙化密度较低,分布密集。结论钙化灶在乳腺疾病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罗光华刘文洪扬奎王俊波
关键词:钙化灶乳腺
颈椎术后钛网融合器内植骨融合的双源CT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双源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31例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患者,术后3~12个月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利用单能谱成像及MPR后处理观察植骨的密度及其周围的骨小梁桥接。15例相同术式患者行普通螺旋CT扫描作为对照组。结果颈椎双源CT扫描图像明显优于普通螺旋CT,其金属伪影基本消除,植骨及钛网周围骨质结构显示清晰。植骨融合表现为植骨密度均匀并与邻近椎骨趋于一致,植骨间见连续骨小梁桥接或融为一体,椎体前、侧方出现穿过钛网孔的骨桥连接,椎体终板与植骨界面未出现间隙。结论双源CT单能谱成像能客观评价颈椎钛网融合器内植骨成活及融合状态,对植骨融合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王俊波王文军刘进才肖文莲晏怡果吴晓东
关键词:颈椎颈椎前路融合术
颈椎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2年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脊髓前中央动脉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者,称为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1]。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本文结合最新文献,综述了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影像学表现及影像学在颈椎病术后评价的应用等。
王俊波王文军
关键词:颈椎病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诊断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椎病手术至随访时满5年的病例,全部采用单节段Bryan假体CADR治疗。随访时间60~92个月(平均78个月)。[结果](1)术前JOA评分平均(8.8±0.9)分,随访时平均(15.2±1.0)分,平均改善率78%。随访时Odom’s分级临床疗效优良率85%;(2)术前颈椎曲度为(4.7±3.7)mm,随访时为(6.0±3.5)mm;颈椎运动范围及上、下邻近间隙运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随访时可见6个(30%)手术节段出现异位骨化;(3)上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下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术前为(8.36±0.54)mm,随访时为(7.90±0.87)mm,平均减少(0.46±0.51)mm(P=0.001)。随访时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为15%(6/40个),其中1例(5%,1/20例)患者出现ASD相应的临床症状,保守治疗无明显缓解。[结论]CADR中远期临床疗效良好,颈椎曲度恢复正常,颈椎运动范围及邻近间隙运动范围维持良好,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高,ASD发生率较低。
王俊波王文军刘进才姚女兆王程
关键词: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影像学临床疗效邻近节段退变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
目的: 1.评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中远期临床疗效;2.观察CADR的中远期影像学改变。3.评价CADR的主要优点与不足,为...
王俊波
关键词: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影像学临床疗效邻近节段退变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