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作品数:16 被引量:146 H指数:7 供职机构: 苏州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Ilizarov肢体延长36例报告 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探讨Ilizarov肢体延长术在临床的应用和相关问题 ,重点讨论骨延长的成骨机制和软组织延长后的组织学变化及并发症。方法 对 1991~ 1998年所治疗的肢体延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6例中 ,男 2 1例 ,女 15例 ;年龄 4~ 17岁 ,平均 8岁。其中下肢不等长 30例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 5例 ,双侧先天性肱骨内翻 1例。下肢延长 2 .5~ 9.5cm ,平均 5cm ,延长指数 2 8~40d/cm ,平均 32d/cm。尺骨延长 1.5~ 2 .5cm ,肱骨延长 9cm和 12cm。上肢延长指数 30~40d/cm ,平均 36d/cm。除 1例未完成延长外 ,其余病例均达到预期延长长度。结论 Ilizarov肢体延长术治疗肢体不等长、先天性桡骨头脱位具有良好的疗效。 张锡庆 王科文 王晓东 浦立勇 李雅勋关键词:ILIZAROV技术 骨延长术 肢体不等长 病例报告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 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观察尺骨延长术结合环状韧带重建术治疗儿童期先天性桡骨头脱位的疗效。方法 9例先天性桡骨头脱位中 4例采用尺骨延长术 ,使桡骨头逐步达到解剖复位 ,6个月后再行环状韧带重建术 ,2例单纯行桡骨缩短术。结果 6例手术患儿 ,手部功能及外观均改善 ,2例尚存桡骨头半脱位。 王科文 张锡庆 王晓东 羊继平 浦立勇关键词:先天性桡骨头脱位 环状韧带重建术 骨髓基质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000年 采用静置贴壁细胞培养法,体外长期培养了胎儿、儿童、成人骨髓基质细胞,时间为6个月,可传至10代,并观察了成纤维肌样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证明了1~3代的骨髓基质肌样细胞Viementin为阳性,第Ⅷ因子阴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证明了儿童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表型为CD33-和CD34-、CD38-、CD+W90,成人骨髓基质细胞为CD-33、CD-34、CD+38、CD+W90。 采用体外培养和扩增的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半固体集落形成法,证明了基质细胞能长期维持脐血中的LTC-IC的生存,若加入IL-6、IL-3、SCF细胞因子的扩增体系,基质细胞对长期维持和扩增LTC-IC的效果更为明显(P<0.01),比无基质细胞的对照组所形成的LTC-IC产率高于2~4倍。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功能。 杨吉成 盛伟华 李丽娥 董宁征 王红卫 郭瑃 王晓东 杨宗华关键词:人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肢体较大幅度延长软组织光、电镜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96年 为了研究肢体较大幅度延长对软组织的影响,应用自制 Ilizarov 外固定架对35只山羊施行左胫骨骨干延长术。取术后6~7周,延长幅度达30%的延长区软组织作 HE 染色和戊二醛固定后电镜观察。受张力-应力影响,皮肤毛囊数目增多,皮脂腺肥大;血管壁中层平滑肌增生显著;周围神经雪旺氏细胞增生活跃,髓鞘完整;骨骼肌可见新生的肌母细胞。结果表明,慢速高频率进行肢体延长,有利于组织的修复。 张锡庆 王晓东 王科文关键词:肢体延长 软组织 电镜 外科手术 动物实验 骨髓基质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研究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造血支持功能。方法①采用静置贴壁细胞培养法,体外长期培养胎儿、儿童和成人的骨髓基质细胞。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分析细胞的表型。③将不同发育阶段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并扩增脐血造血干细胞。结果①建立了成纤维肌样细胞系,可传至10代,维持6个月,同时还培养出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②儿童骨髓基质肌样细胞的染色特征为:波形纤维蛋白(viementin)呈阳性,第Ⅷ因子呈阴性;儿童骨髓基质细胞的表型为:CD33-、CD34-、CD38-和CDW90+;成人为:CD33-、CD34-、CD38+和CDW90+。③基质细胞能长期维持脐血中LTC-IC的生存。若加入IL-6、IL-3和SCF扩增体系,基质细胞对长期维持和扩增LTC-IC的效果更为明显(P〈0.01),较无基质细胞的对照组所形成的LTC-IC产率高2-4倍。结论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长期培养,对脐血干细胞具有造血支持功能。 杨吉成 盛伟华 李丽娥 童宁征 王红卫 郭瑃 王晓东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培养 张力-应力下再生骨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994年 应用自制改良式Ilizarov外固定架对30只山羊施行左胫骨骨干延长术。术后第7,14,21,28,35,49和63天分别各处死4只山羊。标本行光镜、电镜观察,发现张力-应力下骨延长骨发生符合膜内成骨,矿化沿定向胶原束逐渐形成板层骨,5~6周后成骨细胞出现,同时骨小梁直径增粗。愈合早期大多数成纤维细胞直接演变为骨细胞,在骨细胞的四周同时形成骨隐窝,使其发生可以不完全依赖于骨外膜及骨内膜的成骨细胞或骨生成细胞,能更早地在延长上、下端形成骨组织。说明成纤维细胞不仅产生胶原,而且在Ilizarov再生骨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王晓东 张锡庆 王科文 吴嘉伟 朱锦祥 汤雪明关键词:骨延长术 骨再生 纤维母细胞 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的研究 被引量:23 1998年 目的:探讨脑瘫肌痉挛形成的机制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脊髓中枢的改变。方法:采用丹酰氯-聚酰胺薄膜层析法,测定了24例痉挛型脑瘫、31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儿童及12例SPR后脑瘫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低于对照组(P<0.001),谷氨酸、天冬氨酸高于对照组(P<0.001),谷氨酸与患儿增高的肌张力呈等级正相关;SPR后,γ-氨基丁酸、丙氨酸、甘氨酸明显升高,且高于正常组(P<0.05),谷氨酸、天冬氨酸明显下降,且谷氨酸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突触前抑制下降、脊神经后根传入纤维侧支出芽、突触再建在脑瘫肌痉挛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SPR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下降、抑制性氨基酸上升与肌痉挛的解除有关,抑制性氨基酸能神经元侧支出芽。 羊继平 张锡庆 王晓东 王科文关键词:兴奋性氨基酸 抑制性 脑瘫 脊神经后根切断 近干骺端骨延长侧骺板细胞核DNA的实验研究 1996年 为探讨用有一定张力的外固定架行干骺端延长,是否会影响同侧骺板的生长发育,作者用自制Ilizarov外固定架对35只山羊施行左胫骨骨干延长术。术后第7、14、21、28、35、49和63天分批各处死5只。延长侧骺板脱钙行Feulgen染色、VIDAS测定DNA。发现延长侧骺板细胞DNA受压应力影响较小,核DNA为3C和4C;术后35天去架后摄片见骺线存在。结果表明,近干骺端骨延长术虽然安全,但仍须注意减少压应力对骺板的损伤。 王晓东 王科文 张锡庆 朱锦祥关键词:骨骺 骨延长术 细胞核 骨折愈合中可吸收固定材料降解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9 1997年 在25只大鼠股骨下端骨折模型中,运用可吸收固定物(SR—PGA)进行髓内固定。于固定后4、6、8、12、24周取骨折愈合区骨痂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在超微结构中,作者发现可吸收固定物降解颗粒呈方形或棱形,排列有与胶原纤维纵轴方向平行趋向;机体对降解颗粒反应始终存在,尤其24周时仍可见吞噬细胞和其死亡的形态结构。结合骨折愈合理论作者认为在皮质骨、粉碎骨折及影响血供部位的骨折中,应用可吸收固定物应当慎重。 徐又佳 郑祖根 王晓东 董启榕 沈忆新 成茂华 蔡丽君关键词:骨折愈合 超微结构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4例观察 被引量:8 1994年 本文报道我院1981年~1992年治疗Perthes病45例,随访34例42髋,时间为6月~11年,平均4年9月,随访率75%。非手术治疗10例12髋,经皮钻孔减压加皮牵引10例16髋,手术14例14髋。随访病例中优良率为91.2%。通过随访对该病治疗应根据疾病本身的自限性特点、年龄、临床症状,股骨头病变程度决定。 张锡庆 王科文 王晓东关键词:股骨头 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