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筱宁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一般工业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艺术

主题

  • 11篇教育
  • 5篇民国
  • 4篇民众
  • 3篇底层民众
  • 3篇学徒
  • 3篇学徒教育
  • 3篇社会
  • 3篇社会流动
  • 3篇清末
  • 3篇清末民国
  • 3篇民国时期
  • 2篇新式学堂
  • 2篇晚清
  • 2篇教育活动
  • 2篇工商团体
  • 1篇兴学
  • 1篇性教育
  • 1篇中国教育
  • 1篇中国教育早期...
  • 1篇人文

机构

  • 13篇山东师范大学
  • 5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作者

  • 15篇王筱宁
  • 13篇李忠

传媒

  • 2篇大学教育科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职教论坛
  • 1篇教育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西部教育发展...
  • 1篇中国教育学会...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教育在底层民众实现社会流动中扮演的角色--以清末民国时期的学徒教育为例被引量:5
2008年
由于政府的介入,清末民国时期学徒教育非常发达。不仅表现在实施单位普遍设立,学徒人数大幅增加,而且表现在学徒教育法律的出台,新型学徒教育形式不断出现。这一时期的学徒教育,在一般规定和具体培养措施方面,与传统的学徒教育形成显著差异,开始尝试综合传统学徒教育与新式学校教育的优势,表现出传统学徒教育向现代学徒教育过渡的趋势,大批底层社会民众通过学徒教育实现了地域流动、职业角色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升迁。
李忠王筱宁
关键词:学徒学徒教育底层民众社会流动角色
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价值及意义
2008年
将所办学堂与所处环境的生产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工商团体的兴学活动与教育界呈现出不同的路径;同时,工商团体兴学对官方教育出现的弊端进行适当修正,并积极实践;借助各种机会工商团体将自己的经验及愿望反馈于教育决策部门,积极影响政府对教育的决策。近代工商团体参与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对近代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的早期现代化作出积极探索。
李忠王筱宁
关键词:清末民国工商团体新式学堂
晚清皇帝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作为未来的皇帝,皇子的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帝国教育的发展走向。由于晚清时期的皇子幼时就即位。因此,皇子教育也就成为皇帝教育。晚清皇帝教育相当成熟,举凡帝师选择、教读规则、督课考验、教读内容与方法等已经形成模...
王筱宁李忠
关键词:晚清时期皇帝教育活动
文献传递
学徒教育在底层民众实现社会流动中的方式与作用——以近代学徒教育为例
学徒教育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并随社会发展而变迁。在学校教育不传授同生产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术时,学徒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展现其不可替代性。 严格的学徒规制和具体的培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徒教育的质量,为底...
李忠王筱宁
关键词:学徒教育底层民众社会流动
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实践及特点被引量:1
2007年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商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清末商会成立后,形成了以商会为中心的工商团体网络,商会在自身创建新式学堂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同业团体、旅外商帮等工商团体参与兴学活动,清末民国时期的工商团体创办了数量可观的新式学堂,并呈现出鲜明特点。
李忠王筱宁
关键词:清末民初工商团体新式学堂
民国时期的劳工教育思潮及其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劳工教育缘起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素质结构的要求与企业的赢利本性,旨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工智能水平、生产能力与思想觉悟,增加国民财富,使劳工成为有尊严的人。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劳工教育受到劳工本人、企业主、学者与政府的普遍关注,形成劳工教育思潮。劳工教育思潮影响所及,促成了劳工教育法律出台与制度形成,使劳工教育走向法制化,并对劳工教育实践产生广泛影响。
王筱宁李忠
关键词:民国时期劳工教育
近代中国兴学三特点
2007年
由于缺乏兴办新式教育的经验,近代中国兴学观念、学制系统乃至一些具体措施,都来自对西方国家的模仿;由于缺乏兴学资金,政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由于引入的是异质教育,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长期难以适应。由此形成近代中国兴学过程中的三个鲜明特点:模仿发达国家的教育,广泛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处于难以适应之中。
李忠王筱宁
关键词:兴学模仿民众参与
“实业救国”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推进
2007年
作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为接近的一种社会思想和实践活动,“实业”受到近代中国人的高度关注,形成“实业救国”运动,实业在近代中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实业的发展,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对教育提出迫切要求;实业界人士及其组织的广泛参与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并对新式教育的本土化做出可贵探索。
李忠王筱宁
关键词:实业救国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民国时期教师节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民国时期先后出现两个教师节:即带有自发性质的"六六"教师节和带有法令色彩的"八二七"教师节。前者是教师谋求改变自身生存境遇自发发起的节日,后者是国民政府为实现政治意图以法令确定的节日。
王筱宁
关键词:民国时期教师节
学徒教育在底层民众实现社会流动中的方式与作用--以近代学徒教育为例被引量:6
2008年
学徒教育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并随社会发展而变迁。在学校教育不传授同生产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术时,学徒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展现其不可替代性。严格的学徒规制和具体的培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徒教育的质量,为底层民众实现职业转换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并为学徒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学徒期间形成的优秀品质,成为学徒出师后获得成功的内在精神动力。近代中国,大批社会底层民众通过学徒教育,实现了职业的转换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
李忠王筱宁
关键词:学徒学徒教育底层民众社会流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