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芃

作品数:9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盆地
  • 5篇断层
  • 5篇褶皱
  • 4篇地层
  • 4篇断层相关褶皱
  • 4篇生长地层
  • 4篇柴达木盆地
  • 3篇地质
  • 3篇地质意义
  • 3篇海拉尔盆地
  • 2篇乌尔逊
  • 2篇乌尔逊-贝尔...
  • 2篇厘定
  • 2篇阿尔金断裂
  • 2篇凹陷
  • 2篇北缘
  • 2篇贝尔凹陷
  • 2篇柴达木盆地北...
  • 1篇断层传播褶皱
  • 1篇新生代

机构

  • 9篇吉林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9篇王芃
  • 7篇刘志宏
  • 3篇万传彪
  • 3篇沙茜
  • 2篇高军义
  • 2篇周飞
  • 2篇吴相梅
  • 1篇黄超义
  • 1篇梅梅
  • 1篇朱德丰
  • 1篇刘永江

传媒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带构造特征与阿尔金断裂形成时间讨论——以月牙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带的中段,跨越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和索尔库里盆地三个构造单元,阿尔金斜坡带总体上表现为大致向南倾斜的斜坡,是一个在三位空间上变化的曲面,其包络面的走向与阿尔金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阿尔金斜坡带由与阿尔金断裂伴生的轴向近东西、靠近断裂逐渐向其收敛的背斜构成,在阿尔金山前表现为一系列斜列鼻状构造,在空间上呈宽缓的、隆拗相间的有规律性变化,在大部分地段表现为由堆垛式双重构造自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大型背斜的前翼。根据背斜前翼生长地层确定阿尔金断裂自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38Ma)开始形成,至今一直处于持续的活动状态。在下干柴沟组上段至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38~8.1Ma),断裂的活动强度较小,自狮子沟组沉积开始(8.1Ma),断裂的活动强度明显增大。
刘志宏王芃沙茜万传彪高军义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断裂中段形成时间的厘定
阿尔金断裂一直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其中阿尔金断裂形成时间和变形期次的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统一认识。前人对阿尔金断裂形成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带中的构造岩及两侧的一些特征地质体的...
刘志宏王芃沙茜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构造岩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柴达木盆地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结合部位,是西域板块的组成部分,在前人对柴达木盆地的研究中,地震剖面在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方面的应用较少。结合前人资料,本文在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剖面...
王芃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演化史
文献传递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0
2009年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刘志宏柳行军王芃吴相梅朱德丰万传彪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地质意义乌尔逊-贝尔凹陷海拉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确定了研究区由侏罗纪NE—SW向的伸展构造体制转换为白垩纪NEE—SWW向的挤压构造体制,形成呈NNW向展布的断层相关褶皱和反转构造,具有挤压坳陷型盆地的性质。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系的沉积韵律、岩性和厚度在空间上的差异及其与下伏、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在空间上出现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变化,主要受同构造期断层相关褶皱、反转构造的活动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差异的影响。在白垩纪,柴达木盆地北缘与中国东部盆地的变形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中国西部与东部的构造演化在当时受不同构造体制控制;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的NEE—SWW向挤压作用可能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冈底斯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有关。
刘志宏王芃赵呈祥沙茜周飞
关键词:断层传播褶皱生长地层白垩纪地质柴达木盆地北缘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是决定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病因及诊断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及CT 扫描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早期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50 ...
王芃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文献传递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盆地基底为古生界和前古生界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盖层主要由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组成,其中以下白垩统为主,地层总厚度达6000m.白垩系自...
刘志宏王芃朱德丰吴相梅万传彪
关键词:碰撞造山带盆地基底
文献传递
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早白垩世构造特征与变形期次的厘定被引量:17
2011年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红旗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红旗凹陷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在早白垩世兴安岭群-南屯组沉积时期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控陷断层的NE向箕状半地堑;在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一段沉积时期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强烈的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NW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凹陷的SE斜坡带由于控陷断层在反转作用过程中深部的逆冲滑移在浅部受阻而发生的旋转式隆升,使凹陷的规模发生明显萎缩,并在凹陷的中部形成大型NE向断层转折褶皱,构成了红旗凹陷的中部断隆带;在伊敏组二段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表现出正断层的特征,新形成的NE向控陷断层具有左行离散型走滑的性质;在伊敏组二段上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靠近断层的部位形成反转背斜,并在凹陷中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在每一变形阶段中,红旗凹陷的构造特征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刘志宏黄超义王芃吴相梅梅梅周飞
关键词:油气变形期次海拉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尖顶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变形时间的确定被引量:13
2009年
南翼山—尖顶山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与阿尔金斜坡带毗邻,一系列北西向紧闭背斜和夹于其间的宽缓向斜构成了本区的构造格架。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形作用:(1)在早—中侏罗世,主要受到伸展作用控制,形成箕状断陷;(2)狮子沟期—现在,一直受到SW—NE向挤压作用。尖顶山背斜自狮子沟期开始形成,其下伏早期控陷正断层由于挤压发生反转作用,形成了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南翼山背斜自七个泉期开始形成,由深部、浅部两个背斜构造叠合而成,深部为一大型断层转折褶皱,浅部为构成Ⅰ型构造三角带的两个台阶状逆冲断层的相向逆冲作用在断层上部形成一个类似于滑脱褶皱的箱状背斜。南翼山背斜、尖顶山背斜的形态比较完整,构造形成时间与油气成熟、运移的时间匹配良好,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勘探前景。
刘志宏王芃刘永江赵呈祥高军义万传彪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柴达木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