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彦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黑色素
  • 3篇黑色素瘤
  • 3篇恶性
  • 2篇多发
  • 2篇细胞
  • 2篇骨髓
  • 2篇恶性黑色素瘤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多发转移
  • 1篇型胶原
  • 1篇形态学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计数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机构

  • 7篇贵阳市第一人...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胡晓彦
  • 4篇王凌云
  • 3篇刘蕾
  • 2篇杜涛
  • 2篇刘哲
  • 1篇南楠
  • 1篇李俐佳
  • 1篇李红灵
  • 1篇王季石
  • 1篇韩斌
  • 1篇刘晓芳
  • 1篇刘杰民
  • 1篇刘小芳
  • 1篇李茗
  • 1篇钟愉
  • 1篇胡浩
  • 1篇刘霞

传媒

  • 2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uNTx、sBAP、BMD检测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sBAP)、骨密度(BM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转移组)uNTx、sBAP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BMD,并以40例恶性肿瘤无骨转移患者作对照(无骨转移组)。结果骨转移组患者uNTx和sBAP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骨转移患者uNTx和sBAP水平与骨转移数目有关(P<0.05),与骨痛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骨转移组BMD下降,但与无骨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生化指标uNTx、sBA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BMD降低。
王凌云刘小芳杜涛李俐佳胡晓彦刘蕾李茗
关键词:肿瘤转移骨肿瘤骨密度
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与常规化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筛选我院收治的31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随机后试验组15例,对照组16例。试验组采用VDT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MPT方案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是一种有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新的化疗方案。安全且疗效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刘蕾王凌云胡晓彦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沙利度胺
结肠镜发现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二例被引量:2
2012年
例1女,51岁,埘排便困难、大便带血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出现排便网难,大便变细,时有鲜血敷染存大便表面,自认为足“痔疮”未予处理,因症状加重就诊。肛门指诊肛管直肠触及质硬包块。结肠镜榆金距肌门3cm以下直肠肛管见块状增生物,质地脆易出血,约4.0cm×4.0c、m×5.0cm,表面M凸不平、色泽发黑(图1)。活检病理结果为:恶件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Vimentin(+)、HMB-45(+)、S-100(+)。
刘哲胡晓彦胡浩刘杰民韩斌李红灵
关键词: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结肠镜大便带血肛门指诊直肠肛管病理结果
30例骨髓转移癌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骨髓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1月在贵阳市某医院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确诊的30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以贫血最常见,其后依次为骨痛、发热、消瘦及纳差、出血;28例(93.3%)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20例(66.7%)患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21例(70.0%)患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升高,12例(40.0%)患者铁蛋白(SF)水平升高,21例(70.0%)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下降;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2例(6.7%),骨髓增生活跃26例(86.6%),骨髓增生减低2例(6.7%);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显示,涂片尾部及边缘可见数量不等的散在或成团、成簇分布的癌细胞。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骨髓转移癌的认识,综合分析患者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骨髓转移癌的确诊率。
胡晓彦南楠王凌云杜涛刘晓芳
关键词:骨髓转移癌细胞形态学
药前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研究
2015年
目的:利用药前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高恶性黑色素瘤局部化疗效果。方法:从雄性大鼠股骨、胫骨骨髓中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鉴定;将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CYP2E1)以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重组腺病毒为载体转染BMSCs,用RT-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的方法来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将人黑色素瘤细胞MV3注射到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MV3移植瘤模型,将移植瘤模型分为4组,分别给予CYP2E1-BMSCs及达卡巴嗪,单用CYP2E1-BMSCs,单用达卡巴嗪以及生理盐水治疗,并检测各组的体内局部抗肿瘤效应。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s,形态上均一,贴壁生长,以长梭形为主,体积小,核浆比大,呈明显的同向性改变,漩涡状盘旋排列;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高表达CD29、CD71,低表达CD34、CD45;体外经不同诱导体系培养后提示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潜能;鉴定后的BMSCs经重组腺病毒转染后,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转基因靶细胞EGFP表达,RT-PCR法从mRNA水平检测到目的基因在转基因细胞中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治疗后裸鼠的肿瘤及各脏器的组织切片提示CYP2E1-BMSCs能聚集在肿瘤组织及转移灶周围,CYP2E1-BMSCs联合化疗药物组局部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及空白对照。结论:CYP2E1-BMSCs在体内具有协同化疗药物抗肿瘤的作用,并有向肿瘤细胞聚集的特点。
胡晓彦王季石吴乘龙刘霞钟愉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腺病毒科细胞色素P450CYP2E1黑色素瘤
抗幽门螺杆菌结合经典疗法治疗ITP血小板计数变化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与经典治疗组比较,观察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结合经典疗法对HP阳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2年HP阳性ITP患者53例,分组进行抗HP+经典ITP治疗及仅予经典ITP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8周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具显著差异性,治疗后4周起抗HP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经典治疗组,且维持时间较长。结论:抗HP治疗可使HP阳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升高并长时间维持在相对较高值,抗HP治疗可能成为ITP治疗的新方法。
刘蕾王凌云胡晓彦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
人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转移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建立人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转移裸鼠动物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MV3人黑色素瘤细胞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待裸鼠背部皮下出现肿瘤后,通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技术对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结果裸鼠皮下接种人黑色素瘤细胞28d后背部皮下相继出现肿瘤,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100及HMB45阳性,肿瘤组织HE染色及肺、脾、肝、脑、肾各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转移灶,表明成功建立人黑色素瘤多发转移裸鼠模型。结论该研究选择来源于人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MV3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28d后成功建立了人黑色素瘤多发转移裸鼠动物模型,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黑色素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新药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胡晓彦刘哲刘霞
关键词:多发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