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虓俊

作品数:47 被引量:619H指数:1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多层螺旋CT
  • 10篇X线
  • 9篇动脉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8篇血管
  • 8篇体层摄影
  • 7篇体层摄影术
  • 7篇X线计算
  • 7篇X线计算机
  • 6篇CT
  • 5篇肺功
  • 5篇肺功能
  • 4篇动脉疾病
  • 4篇造影
  • 4篇肿瘤
  • 4篇肺肿瘤
  • 3篇低剂量
  • 3篇胸部
  • 3篇影像

机构

  • 42篇复旦大学
  • 6篇上海市肺科医...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作者

  • 47篇葛虓俊
  • 37篇滑炎卿
  • 24篇毛定飚
  • 22篇张国桢
  • 14篇丁其勇
  • 10篇高丰
  • 8篇吴昊
  • 8篇王鸣鹏
  • 7篇李铭
  • 6篇朱晓华
  • 6篇邵江
  • 6篇吴威岚
  • 5篇陈燕
  • 4篇吕凡真
  • 4篇胡非
  • 3篇唐平
  • 3篇吴昊
  • 3篇任庆国
  • 3篇胡非
  • 2篇唐平

传媒

  • 7篇上海医学影像
  • 7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放射学实践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ET/CT与PET在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比较PET CT与PET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有全身不同部位病变的12 0例PET CT显像患者,男74例,女4 6例,年龄2 3~78岁,中位年龄5 4 6岁。包括头颈部病变30例,胸部病变4 0例,腹盆腔病变30例,骨骼病变2 0例。分析PET图像和PET CT融合图像,以准确定位、不能准确定位但不影响诊断、不能准确定位影响诊断3种标准评价PET和PET CT的定位能力。结果PET对病变的定位准确性为2 9 2 % ,总的不影响诊断的定位准确性为6 9 2 % ;PET CT对病变的定位准确性为86 7% ,总的不影响诊断的定位准确性为93 3% (P <0 0 0 1)。结论 PET CT在病变精确定位方面明显优于PET。
丁其勇管一晖赵军滑炎卿左传涛毛定飚葛虓俊张国桢
关键词:PET/CTPET/CT定位诊断价值头颈部病变胸部病变盆腔病变骨骼病变
多层螺旋CT显示和诊断纵隔内先天性静脉变异的价值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显示和诊断先天性静脉变异中的价值。方法 对13例患者先后行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别应用了多平面重建(MPR)13例、最大密度投影(MIP)7例、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 imagins)5例。结果 平扫表现为主动脉弓左侧结节影,注射对比剂后与纵隔内大血管同步强化,应用重建技术后能观察血管走行,皆表现为双上腔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可分辨主动脉旁左侧先天性静脉变异。从而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葛虓俊张国桢朱晓华邵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纵隔血管发育异常
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中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标准摄取值(SUV)的相关性。方法搜集行PET-CT和动态增强CT检查的28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3例良性肺结节病例,测量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平均CT值、18F-FDG标准摄取值的最大值和平均值,计算结节增强峰值,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评价良恶性结节动态CT增强峰值和18F-FDG SUV的相关性。结果非小细胞肺癌和良性结节CT增强峰值[(35·09±11·41)、(26·92±19·98)HU]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4,P=0·189),SUV最大值(7·23±4·38、2·9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1),SUV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1,P<0·001)。非小细胞肺癌CT增强峰值[(35·09±11·41)HU]和18F-FDG SUV的平均值(4·93±3·53)及最大值(7·23±4·38)之间均无相关关系(r=-0·040,P=0·839及r=0·056,P=0·778)。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FDG SUV之间无相关关系,FDG SUV可能不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评价。
丁其勇滑炎卿管一晖赵军朱凤毛定飚葛虓俊张国桢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20例患者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在20例患者的136个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22个节段(占89.7%)。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6.6%。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77.7%。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局限性是时间分辨率较低,伪影的影响不可避免。
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王鸣鹏丁其勇葛虓俊
关键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造影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特征
目的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方法搜集ACS和SA各27例的MSCT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CS组和SA组正性重构的发生率(19/31和6/41...
毛定飚吴昊葛虓俊胡非吴威岚唐平滑炎卿
文献传递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重建技术的比较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各种重建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例患者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在20例患者的136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22节段(89.7%)。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在横断位图像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2%和94.4%,CTVE为71.8%和84.4%,MIP为68.7%和84.4%,CPR为65.6%和87.7%,VRT为65.6%和74.4%。将5种重建技术结合后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6.6%。结论:横断面图像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王鸣鹏吴威岚胡非葛虓俊丁其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心肌血管重建术
CT肺功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4年
葛虓俊张国桢滑炎卿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呼吸功能试验
肺部低剂量CT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7
2010年
葛虓俊滑炎卿张国桢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内软斑块的准确性被引量:34
2006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测定冠状动脉内斑块密度的可靠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用4具成年人尸体心脏标本,将取自标本心室内血栓和心包脂肪颗粒(大小分别为2.0、1.5、1.0、0.5 mm)置入冠状动脉模拟冠状动脉内斑块。对比剂配成1:30、1:40、1:50 3种浓度注入冠状动脉内。原始数据以2种不同层厚(1.00、0.75 mm)重建横断面图像。结果当对比剂浓度为1:30时,血栓CT值分别为109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115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101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113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脂肪CT值分别为-23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17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9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27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19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13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当对比剂浓度为1:40时,血栓CT值分别为79 HU (层厚1.00 mm、大小2.0 mm)、87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115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73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80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110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脂肪的CT值分别为-31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22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10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35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25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19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当对比剂浓度为1:50时,血栓CT值分别为53 HU(层厚1.00mm、大小2.0 mm)、60 Hu(层厚1.00mm、大小1.5 mm)、63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51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64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67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145 HU(层厚0.75 mm、大小0.5 mm);脂肪的CT值分别为-39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28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22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17 HU(层厚1.00 mm、大小0.5 mm)�
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王鸣鹏吴威岚胡非丁其勇葛虓俊
关键词:冠状血管冠状动脉疾病
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3年
很久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肺气肿和肺纤维化在临床、肺功能检测、病理表现方面各有特点。直到2005年Cottin等首次明确提出了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ombined pulmonary fibrosis and emphysema,CPFE)综合征的概念,其定义为两上肺肺气肿伴两下肺间质纤维化、肺容量基本正常、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明显降低,约33%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且以男性吸烟者多见。令人遗憾的是,过去40年影像学飞速发展,几乎支撑术前诊断半壁江山,但有关CPFE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的文献迄今仍属罕见。作者在阅读大量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现就CPFE的临床特点、并发症、肺功能表现及影像学进展予以综述。
陆芳葛虓俊滑炎卿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肺气肿PULMONARY一氧化碳弥散量肺间质纤维化术前诊断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