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加秀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病毒
  • 4篇蛋白
  • 4篇血清
  • 4篇病毒感染
  • 4篇肠道
  • 4篇肠道病毒
  • 4篇肠道病毒71...
  • 3篇蛋白检测
  • 3篇乙肝
  • 3篇慢性
  • 3篇S100
  • 2篇血清NSE
  • 2篇亚群
  • 2篇乙肝病毒
  • 2篇乙肝病毒感染
  • 2篇乙肝病毒感染...
  • 2篇人巨细胞病毒
  • 2篇人巨细胞病毒...
  • 2篇神经元
  • 2篇手足

机构

  • 10篇枣庄市妇幼保...
  • 3篇蚌埠医学院
  • 3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枣庄职业学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枣庄市台儿庄...

作者

  • 14篇董加秀
  • 4篇赵守松
  • 3篇赵新平
  • 3篇高继君
  • 2篇焦贤春
  • 2篇崔琢
  • 2篇金齐力
  • 2篇曾庆贺
  • 2篇李柏青
  • 2篇周广慧
  • 2篇孟艳
  • 1篇杨艳
  • 1篇吴景才
  • 1篇罗素芳
  • 1篇张建红
  • 1篇李玉香
  • 1篇耿建梅
  • 1篇史贵秀
  • 1篇杨艳

传媒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董加秀高继君赵守松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树突状细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慢性HBV感染乙肝疫苗肝细胞肝癌
羚羊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1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手足口病患儿23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4例,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热毒宁或痰热清、维生素C液体输入;治疗组除应用上述药物外加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结果: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开始热退时间及完全热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羚羊角口服液对手足口病性发热有确实疗效,特别是合并肢体不自主抖动患儿,与西药合用可缩短病程,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董加秀周广慧赵新平
关键词:手足口病羚羊角口服液发热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与血清HBVDNA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髓系DC(MDC)和浆细胞DC(PDC)】的变化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采集健康人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静脉抗凝全血,利用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MDC的特异性标记为L ineage-HLA-DR+CD11 c+,PDC的特异性标记为L ineage-HLA-DR+CD123+);固相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结果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PDC相对平均百分率低于健康对照者,但缺少统计学意义,MDC相对数量在两者间没有差别;血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相对数量显著高(P<0.01)于HBeAg阴性患者和健康人(P<0.05),而在上述3组中MDC相对数量无差异(P=0.194)。结论HBV感染可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或DC的凋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增加与HBeAg血清转换有关,提示PDC可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董加秀赵守松高继君焦贤春李柏青金齐力崔琢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亚群HBVDNA
强的松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
2009年
目的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评价强的松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4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强的松组22例给予60 mg/d口服。腺苷蛋氨酸组21例,1 000 mg加入液体中每天一次静滴。常规给予输液及营养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和总胆汁酸水平的影响以及预后。结果强的松组与腺苷蛋氨酸组在用药前后均有明显效果。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中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强的松对于无激素禁忌证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董加秀赵守松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柴银颗粒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的效果及对血清TNF-α、IL-6、CRP因子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柴银颗粒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的效果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定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重症患者1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92例患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92例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柴银颗粒治疗,治疗7 d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血清TNF-α、IL-6、CRP因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83%)高于参照组(86.96%),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CRP因子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6%)与参照组(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银颗粒联合丙种球蛋白可有效缓解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病情,减轻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
窦爱燕杨兰罗素芳董加秀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手足口病重症炎性反应
血清NSE和S100蛋白检测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后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的变化,为临床评估病情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3月1日-2012年10月31日本院收治...
董加秀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感染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神经元烯醇化酶和S100蛋白检测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后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EV71感染患儿176例,依据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标准,结合病情轻重将患儿分为3组:普通组62例、重型组65例、危重组49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普通组、重型组、危重组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儿于入院后治疗前第1天,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分别采空腹静脉血4 mL;健康对照组留取就诊当天空腹静脉血4 mL.分离血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浆中NSE、S100蛋白水平.同时收集入院后24h内的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等临床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177;标准差((x)&#177;s)表示,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与普通组和对照组比较:重型组及危重组的NSE、S100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②普通组中进展至重型肠道病毒感染者血液中NSE、S100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病情好转的患儿(P<0.05).结论 血清NSE、S100蛋白均可以作为判断EV71感染重症的生化标记物,两者的联合检测对于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董加秀周广慧杨艳李艳
关键词: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体会
2013年
目的评价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制定处置流程。结果检测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77例,进展至3期患儿39例,进展至4期18例,死亡3例。抽查咽拭子、大便标本56人份,病原学结果柯萨奇A组16型(CoxA16)5例(8.9%)、肠道病毒71型35例(62.5%),肠道病毒未分型16例(28.6%)。结论本院制定的处置流程,能够使手足口病重症得到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在基层医院是有效可行的,为未来本地区的类似传染病防治积累经验。
董加秀周广慧
关键词:EV71感染肠道病毒
不同类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pDC)亚群的变化,探讨pDC亚群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意义。方法采集健康对照组15例,免疫耐受组19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6例,非活动性组33例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髓样树突状前体细胞(pDC1)和浆细胞样树突状前体细胞(pDC2)。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DC2显著下降(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DC1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P<0.05),非活动性组pDC2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BVDNA水平与pDC2之间存在正相关(r=0.303,P=0.043)。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pDC)亚群的频率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的机制和肝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高继君焦贤春金齐力崔琢董加秀赵守松李柏青
关键词: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5
2017年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其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为其显性感染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为母婴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和医源性传播,易感人群主要为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3岁的婴幼儿以及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疫苗接种是预防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对于育龄妇女应普及预防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尽量降低其妊娠期感染率。
曾庆贺董加秀孟艳李玉香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传染源易感人群流行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