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庆利

作品数:258 被引量:1,179H指数:18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1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1篇医药卫生
  • 19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8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理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0篇食品
  • 39篇李斯特菌
  • 35篇食源
  • 35篇食源性
  • 31篇单增李斯特菌
  • 31篇食源性致病菌
  • 28篇猪肉
  • 21篇单胞菌
  • 21篇风险评估
  • 15篇单核细胞增生
  • 14篇食品安全
  • 14篇香肠
  • 13篇气单胞菌
  • 13篇冷却猪肉
  • 12篇肉制品
  • 12篇沙门氏菌
  • 12篇计算机
  • 11篇亚硝酸
  • 11篇亚硝酸盐
  • 11篇预测微生物学

机构

  • 237篇上海理工大学
  • 2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1篇国家食品安全...
  • 11篇山东农业大学
  • 9篇浙江大学
  • 9篇上海市疾病预...
  • 7篇华东理工大学
  • 6篇浙江省农业科...
  • 6篇江原大学
  • 5篇上海海关动植...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新希望六和股...
  • 4篇北京市食品安...
  • 3篇复旦大学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陕西中医药大...
  • 3篇徐州绿健乳品...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上海食品药品...
  • 2篇上海慧耘生物...

作者

  • 258篇董庆利
  • 51篇刘箐
  • 43篇刘阳泰
  • 30篇胡孟晗
  • 30篇刘宝林
  • 20篇王翔
  • 17篇李保国
  • 17篇屠康
  • 13篇丁甜
  • 12篇谢曼曼
  • 11篇李红梅
  • 9篇姚远
  • 9篇罗欣
  • 8篇曾静
  • 8篇梁娜
  • 8篇曾海娟
  • 8篇熊成
  • 8篇高翠
  • 7篇王海梅
  • 7篇陆冉冉

传媒

  • 63篇食品科学
  • 27篇食品与发酵工...
  • 12篇食品工业科技
  • 1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0篇农业机械学报
  • 8篇肉类研究
  • 7篇现代食品科技
  • 6篇微生物学杂志
  • 5篇工业微生物
  • 5篇生物工程学报
  • 5篇农产品加工(...
  • 5篇食品安全质量...
  • 4篇食品工业
  • 4篇中国食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食品卫生...
  • 3篇科技信息
  • 2篇上海理工大学...
  • 2篇包装工程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年份

  • 24篇2023
  • 19篇2022
  • 11篇2021
  • 10篇2020
  • 13篇2019
  • 7篇2018
  • 20篇2017
  • 17篇2016
  • 16篇2015
  • 17篇2014
  • 12篇2013
  • 16篇2012
  • 7篇2011
  • 20篇2010
  • 18篇2009
  • 10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2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硝酸盐对冷藏过程中低温蒸煮香肠质构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为探讨亚硝酸盐对腌腊肉制品质构的作用,研究了不同亚硝酸盐添加量(0、50、100和150mg·kg^-1)对低温蒸煮猪肉香肠在0-4℃、0-21 d冷藏时间内质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香肠水分、脂肪、蛋白质、胶原蛋白和亚硝酸盐都有降低趋势。质构剖面分析(TPA)显示,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香肠硬度和胶黏性增加,弹性、黏聚性和回复性减小,咀嚼性先增加后减小。相关分析表明,香肠亚硝酸盐残留含量与其硬度和胶黏性显著负相关(P〈0.01),与黏聚性(P〈0.01)、弹性和回复性(P〈0.005)显著正相关。基于亚硝酸盐残留含量和TPA指标相关分析进行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09%和16.46%,硬度、弹性、黏聚性、胶黏性和回复性在PC1中起决定作用,咀嚼性在PC2中起主要作用。PC1和PC2构成了亚硝酸盐影响蒸煮香肠冷藏期内的主要质构因素。
董庆利郭黎洋屠康杨佳丽王海陈育彦
关键词:亚硝酸盐蒸煮香肠质构剖面分析
阪崎克罗诺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被引量:7
2017年
以阪崎克罗诺杆菌标准菌株ATCC 29004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经过两次细胞融合共制备出7株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E9、2A7、2D10、3E5、5B10、6E3、12A2)。其中2A7、2D10、3E5、12A2的效价达到了1∶256 000,6E3的效价为1∶128 000,5B10的效价为1∶64 000,1E9的效价为1∶32 000。亚型鉴定结果显示1E9的亚型为Ig G1,6E3的亚型为Ig G2b,其余抗体2A7、2D10、3E5、5B10、12A2的亚型均为IgG2a。对7株抗体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2A7能与3株阪崎克罗诺杆菌(ATCC 29004、ATCC 29544、ATCC 12868)都结合,1E9能与其中两株(ATCC 29004、ATCC 12868)结合,且与其他11株类似菌和常见致病菌交叉反应结果显示7个抗体均有良好的特异性。用2A7建立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6 CFU/m L。
翟绪昭曾海娟王广彬董庆利谢曼曼丁承超刘武康王淑娟李杰刘箐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间接竞争ELISA
CRISPR-Cas12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2022年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对食源性疾病的高效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构成的CRISPR-Cas系统是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基于其对靶标核酸的特异性识别及切割活性,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已成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的热点。CRISPR-Cas12a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CRISPR-Cas12a的作用机制,重点综述了CRISPR-Cas12a结合多种核酸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CRISPR-Cas12a在致病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准确、快速灵敏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提供参考和依据。
卜祥逢蒋静薛俊欣吴瑜凡董庆利王翔
关键词:核酸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加工环境胁迫因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1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生长可导致反复的食物污染。食品加工储藏常用的冷藏、干燥、酸处理以及消毒剂处理等使微生物长期处于胁迫环境下,对生物膜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总结了常见的食品加工胁迫因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消毒剂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从膜流动性相关的适应策略、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和基因调控表达的角度阐述胁迫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胁迫环境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真实环境下其生物膜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设定清洁、消毒标准有利于降低食源性致病菌传播的潜在风险。
王园孙琳珺程颖王翔刘阳泰林玉海董庆利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消毒剂
食品预测微生物学——过去 现在 将来被引量:21
2009年
对食品预测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列举了食品预测微生物学的一级模型、二级模型和三级模型形式,并对食品预测微生物学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董庆利
关键词:食品
蛋白芯片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4年
蛋白芯片作为一种快速、简便、高通量分析检测技术,近年来在食品检验、蛋白质组学、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农林畜牧业以及司法鉴定等领域应用日渐增多。本文简述蛋白芯片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
邱实刘芳袁晓红马丽萍董庆利李浩林刘程刘箐
关键词:蛋白芯片生物芯片食品检验
蒸煮米饭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定量暴露评估被引量:15
2013年
对某市蒸煮米饭自销售至食用阶段中蜡样芽孢杆菌的风险水平开展暴露评估。蒸煮米饭的初始污染水平通过餐饮部门调研数据来确定,基于文献构建的蜡样芽孢杆菌生长模型并结合概率函数用来估计消费者食用蒸煮米饭时的蜡样芽孢杆菌摄入量。通过Monte Carlo分析表明,大约有3.07%的蒸煮米饭含有高于104CFU/g的蜡样芽孢杆菌量,由此带来消费者的食用风险。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米饭销售温度与蜡样芽孢杆菌量的相关性最高(r=-0.15),为消费者和食品监管者需要重视的主要风险控制因素。本结果可为构建完整蜡样芽孢杆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董庆利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
prfA基因缺失影响单增李斯特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被引量:1
2018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入侵宿主细胞并带来危害,包含3个关键性环节,即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袭、细胞内增殖和运动、细胞间传播。每个环节的实现均需要不同毒力因子的调控,不同血清型Lm毒力的强弱取决于其毒力因子的活性,prfA基因作为Lm毒力的调控基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单增李斯特菌野生株EGDe及其prfA基因缺失株EGDe-ΔprfA,以人结肠癌腺细胞Caco-2和人肝癌上皮细胞HepG2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侵袭实验和诱导凋亡能力探究prfA基因缺失对EGDe毒力的影响。溶血实验结果表明prfA基因的缺失并不会明显改变EGDe的溶血能力;侵袭实验表明突变株与EGDe野生株相比对Caco-2细胞和HepG2细胞侵袭能力分别下降了40%和30%;EGDe-ΔprfA处理组与EGDe处理组相比较,Caco-2细胞和HepG2细胞平均凋亡比例分别下降了35.8%和43.7%,说明prfA基因敲除后会降低细胞凋亡。本研究初步证实了prfA基因对EGDe毒力的调控作用,prfA基因缺失降低EGDe侵袭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这对于了解EGDe的致病机理及进行相关研究有重要作用。
郭亮陈国薇谢曼曼丁承超刘武康董庆利刘箐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毒力凋亡
厨房食品接触面上猪肉糜中沙门氏菌转移能力评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厨房中不同食品接触面清洗方式对沙门氏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室仿真模拟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由于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导致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即食食品的过程。按国标法GB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测定转移的沙门氏菌菌落总数,计算转移率数据,定量描述消费者家庭厨房猪肉糜制作过程中沙门氏菌通过交叉污染传递路径从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食品接触面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能力。结果沙门氏菌从猪肉糜转移到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不同食品接触面的转移率是2.41%~42.93%。5种食品接触面被(8.00±0.04)logCFU/mL的沙门氏菌污染后,不清洗时,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转移率均低于1%。用500 mL无菌水或500 mL无菌水加有1 mL洗洁精的水冲洗各厨房食品接触表面后,不足以避免即食食品被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结论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会导致沙门氏菌通过厨房食品接触面交叉污染即食食品。清洗处理可以降低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但清洗不足以完全去除沙门氏菌的污染。检测数据为家庭厨房中食源性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模型参数基础。
王真董庆利王翔秦晓杰汪童杨景棋袁世豪刘阳泰
关键词:沙门氏菌猪肉糜家庭厨房交叉污染转移率
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杀菌剂耐受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苯扎氯铵属于季铵盐类杀菌剂,在家庭、医疗环境以及食品加工环境中广泛使用,在食源性致病菌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生物被膜的存在或苯扎氯铵的不当使用易使食源性致病菌产生杀菌剂适应性,进而对同源和异源杀菌剂的耐受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苯扎氯铵适应与食源性致病菌直接耐受性的关系,从外排泵相关基因表达、细胞膜修饰及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胞形成等方面阐述了食源性致病菌苯扎氯铵直接抗性增强的原因;其次介绍了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从生物被膜形成、自发性突变和基因水平转移及外排泵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原因。本文有助于了解致病菌在苯扎氯铵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并为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和致病菌防控提供参考。
牛洪梅朱华剑许莉王园刘阳泰秦晓杰董庆利王翔
关键词:苯扎氯铵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