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衡立群

作品数:3 被引量:8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田
  • 3篇生物礁
  • 2篇剩余油
  • 2篇剩余油分布
  • 2篇流花11-1...
  • 1篇剩余油分布规...
  • 1篇微相
  • 1篇隔夹层
  • 1篇非均质
  • 1篇非均质性
  • 1篇沉积微相
  • 1篇成岩作用
  • 1篇储层
  • 1篇储层非均质
  • 1篇储层非均质性
  • 1篇储集
  • 1篇储集层

机构

  • 3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衡立群
  • 3篇岳大力
  • 3篇王庆如
  • 3篇吴胜和
  • 3篇林承焰
  • 2篇李燕
  • 1篇岳继晖

传媒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3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被引量:37
2005年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王庆如岳继晖衡立群
关键词:剩余油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流花11-1油田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30
2005年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王庆如李燕衡立群
关键词:隔夹层剩余油生物礁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被引量:33
2005年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Ⅰ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Ⅱ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王庆如衡立群李燕
关键词:生物礁储集层成岩作用沉积微相流花11-1油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