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强

作品数:20 被引量:31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青藏高原
  • 8篇青藏
  • 5篇地震
  • 5篇同位素
  • 5篇汶川地震
  • 3篇地表破裂
  • 3篇新生代
  • 3篇氧同位素
  • 3篇裂带
  • 3篇大地震
  • 2篇地表破裂带
  • 2篇逆冲
  • 2篇年代学
  • 2篇盆地
  • 2篇破裂带
  • 2篇前陆
  • 2篇前陆盆地
  • 2篇汶川大地震
  • 2篇隆升
  • 2篇陆盆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0篇许强
  • 14篇丁林
  • 7篇蔡福龙
  • 7篇刘静
  • 7篇张利云
  • 4篇孙杰
  • 4篇杨迪
  • 4篇张智慧
  • 4篇文力
  • 3篇张清海
  • 3篇来庆洲
  • 3篇胡古月
  • 3篇岳雅慧
  • 2篇邢秀臣
  • 2篇刘德亮
  • 2篇史仁灯
  • 2篇刘晓惠
  • 2篇徐晓霞
  • 1篇黄费新
  • 1篇李世琴

传媒

  • 4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科学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同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最直观的表现。地表破裂带的精细填图对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及发震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5.12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同震破裂带南部的虹口乡区段开展了较为精细的填图工作,该区段地表破裂带的平面几何和同震位移特征沿走向均显示出公里尺度的横向变化和复杂性。根据同震破裂不连续性特征可把地表破裂分为4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深溪沟段、庙坝段、高原新村段和八角庙段。其中,深溪沟段和八角庙段同震垂直位错较大,达5~6m;庙坝段同震垂直位移量普遍较低,1~2m或更低;在高原新村附近,地表破裂带分为近平行的南北两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南支以南东盘逆冲抬升为主,这与与映秀-北川同震破裂总体北西盘抬升的性质相反。本文对高原新村附近的反向陡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是破裂在从深部往上扩展的过程中,在浅表部位顺着发育在虹口东南部的大鱼洞-龙溪飞来峰后缘的具南东倾向的断面继承而成。与北川沙坝附近的反向陡坎一样,说明老断裂带构造几何特征对单次地震破裂的扩展有牵引作用。最后,讨论了八角庙有切割关系的两组断层擦痕的地震学和地质学意义,指出可能指示了映秀-北川断裂面上局部区段震前的初始应力水平较低。
刘静孙杰张智慧文力邢秀臣胡古月许强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
冈底斯山的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青藏高原古高度不仅是其深部变形的结果,也是地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古高度是约束青藏高原隆升模式最重要的独立变量。传统观点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青藏高原一直处于低海拔的状态,于新近纪时期约3 Ma才开始整体逐渐隆升形成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不同的块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隆升,甚至同一块体不同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高差,并且其主体隆升时间比传统认识要早得多。
许强丁林
关键词:氧同位素冈底斯青藏高原
冈底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及构造演化被引量:12
2009年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丁林蔡福龙张清海张利云许强杨迪刘德亮钟大赉
关键词:青藏高原前陆盆地沉积地层
藏东南超镁铁质岩墙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青藏高原东南部出露有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超)镁铁质岩墙,锆石U-Pb年龄聚集在145~130 Ma之间。矿物学及岩石学结果显示:哲古错地区的亚碱性超镁铁苦橄质岩石源于150~180 km深处,5~6 GPa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高比率的部分熔融;碱性超镁铁质岩石源于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转换带,是低比率部分熔融的产物;镁铁质岩石的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低压下结晶分离作用的改造,不能代表原始岩浆的成份。藏东南(超)镁铁质岩石是不同深度地幔物质不同比率部分熔融的产物,亚碱性超镁铁苦橄质岩墙的出现指示了晚侏罗—早白垩印度板块北缘存在的高比率部分熔融的岩浆活动事件,暗示了地幔柱的存在和影响。
徐晓霞丁林许强蔡福龙张清海张利云来庆洲
关键词:青藏高原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精细年代框架被引量:21
2016年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出露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弧之上的未变形的新生代火山岩,是研究拉萨地块在新特提洋北向俯冲到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的转换过程中古地磁位置、古高程变化及岩浆演化的窗口。位于拉萨市北部约30km的林周盆地是一个火山沉积盆地,因其火山岩剖面完整、岩组之间界限清晰而被视为研究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理想地区。本文选取林周盆地林周县典中村北和强噶乡北两条经典的林子宗群火山岩剖面进行详细的地层学及岩石学研究,并在剖面关键位置挑选18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薄片镜下观察、锆石阴极发光及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结果表明:厚约3500m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火山-沉积岩相的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典中组(E1d)、年波组(E2n)和帕那组(E2P)3个组,其中帕那组又可以分为帕那组一段(E2p^2)和帕那组二段(E2p^2)两个岩性段。典中组主要岩性为玄武安山质熔岩,年龄范围为66~59Ma;年波组主要为一套河湖相泥岩、砂岩及砾岩等碎屑沉积岩,夹有少量的湖相灰岩及薄层凝灰岩,并被后期基性岩墙切割,年龄范围为56~54Ma;帕那组一段由具柱状节理的流纹质安山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54~50Ma;帕那组二段则主要由河流相沉积夹数层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为49~47Ma。结合本区已有的年龄数据和地质资料,根据上覆典中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进一步限定林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与下伏白垩纪设兴组地层之间区域不整合的上限时代为66Ma。典中组与年波组之间存在一个平行不整合,为3Ma的火山活动休眠期,而年波组和上覆帕那组之间为连续过渡。
陈贝贝丁林许强岳雅慧谢静
关键词: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
青藏高原河流氧同位素区域变化特征与高度预测模型建立被引量:31
2009年
利用氧同位素作为古高度计重建造山带的古高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水δ^18Ow(SMOW)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高原南北δ^18Ow(SMOW)由于水汽来源和水汽循环方式不同存在显著差异。以中央分水岭山脉为界,南部6’的。(SMOW)平均值为-15.6‰左右,北部为-8.6‰左右;南部氧同位素值随高度的平均变化率为-0.24‰/100m,北部为-0.15‰/100m。分别建立了藏北地区和藏南地区河水氧同位素和高度的关系,同时应用可可西里及昆仑山口现代食草动物牙齿釉质、尼玛盆地现代土壤碳酸盐的氧同位素值对所建立的经验模型进行了检验,表明这两个模型分别应用于藏北和藏南地区古高度的恢复是可行的,为今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定量的计算方法。
丁林许强张利云杨迪来庆洲黄费新史仁灯
关键词:氧同位素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古高度重建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成岩改造特征,被认为是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重建古高度的理想载体之一.对青藏高原腹地现代食草动物(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牙齿珐琅质的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δ13C(PDB)平均值为-11.3‰±1.1‰,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为-10.2‰±1.4‰,与高原以C3植物为主的植被景观是一致的;δ18O(PDB)值也同样表现出从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喜马拉雅山地区吉隆盆地平均值最低,为-11.8‰±3.4‰,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平均值为-11.1‰±1.1‰,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最高,为-9.0‰±1.1‰.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是河水(或降水)与食物(植物)氧同位素的混合,不适合直接用来进行高度预测.建立了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对降水、植被及高度的响应关系,为利用食草动物牙齿化石氧同位素重建青藏高原古高度提供了依据.
许强丁林张利云杨迪蔡福龙来庆洲刘静史仁灯
关键词:食草动物青藏高原
郯庐断裂带渤海湾北段早新生代逆冲推覆的生长褶皱证据被引量:11
2013年
高分辨率的地震剖面显示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深部存在-生长断层转折实褶皱。本文对地震剖面的构造变形以及褶皱两翼的生长前、生长和生长后地层的变形几何关系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利用断层转折褶铍几何变形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分别对西部凹陷南段、北段的生长断层转折褶皱进行几何变形过程的模拟,提取构造特征并与实际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渤海湾北段分支断层台安大洼断层在早新生代就存在逆冲推覆过程.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沙河街组三段下至馆陶组沉积前(E2s^3下~N1g前),其逆冲推覆速率为0.116mm/a。
李志刚陈伟贾东贾东李世琴周小军许强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差异抬升: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变化历史被引量:6
2017年
青藏高原地表抬升历史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和气候环境事件的边界条件.高原古高度变化历史将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等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各种古高度计的发展和在青藏高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对高原隆升历史的进一步认识:早始新世时青藏高原主体由南部的冈底斯山(~4500m)和北部的羌塘中央山脉(~5000m)及夹于其间的低海拔盆地(~2500m)组成,而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仍处于接近海平面的位置,北部的可可西里盆地海拔高度也不超过1500m.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直到中新世以后才基本形成.尽管如此,青藏高原各块体的隆升历史仍然不清,进而制约对整个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的重建.只有尽可能运用不同的古高度计对同一地区进行研究,获得更多的不同地区精确的古高度历史,才能从整体上认识青藏高原的抬升和扩展的形式和过程.
刘晓惠许强丁林
关键词:新生代青藏高原
汶川地震同震滑坡物质在震区的滞留和运移及其对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发生强烈地壳变形,同时引发的巨量同震滑坡加速了该地区的地表剥蚀和河流侵蚀.然而,目前尚缺少系统的数据定量研究滑坡物质的运移以及河流侵蚀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这些对理解龙门山前缘物质的再分配以及强震对活动造山带地形塑造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在汶川地震后的6年间,对震区沱江上游3条支流湔江、石亭江、绵远河流域进行了多期次的定点现代河沙采样.通过系统测量河沙中的石英10Be浓度,并与震前已发表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如下基本特点:(1)震后河沙10 Be浓度均有明显降低,表明同震滑坡物质对河沙的稀释作用;(2)震后河流对河沙的运移量增加为震前的1.3~18.5倍,因此震后龙门山地区侵蚀速率短期显著增加;(3)初步估计得到汶川地震产生的滑坡物质被完全运移出造山带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100~4000年,接近龙门山地区强震复发周期;(4)震间和同震产生的构造变形和地表剥蚀在空间上具有互补性.考虑到地表剥蚀引起的地壳均衡反弹效应,认为类似汶川地震的强震有利于龙门山的隆升.认识震前、震时和震后的地壳变形及侵蚀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单次强震事件对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作用.
王伟刘静Vincent Godard张金玉许冲李志刚徐心悦许强王鹏谢克家
关键词:龙门山汶川地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