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力

作品数:13 被引量:27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地震
  • 4篇汶川地震
  • 3篇地表破裂
  • 3篇地貌
  • 3篇侵蚀速率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大地震
  • 2篇丹江口水库
  • 2篇地表破裂带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水库
  • 2篇破裂带
  • 2篇汶川大地震
  • 2篇裂带
  • 2篇构造地貌
  • 1篇淡色花岗岩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壳深熔作用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湖北文理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北京市地质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篇文力
  • 8篇刘静
  • 4篇孙杰
  • 4篇许强
  • 4篇张智慧
  • 4篇曾令森
  • 3篇胡古月
  • 2篇谢克家
  • 2篇邢秀臣
  • 2篇丁林
  • 1篇高利娥
  • 1篇杜红旺
  • 1篇邢秀成
  • 1篇王伟
  • 1篇王鹏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质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人民黄河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和下地壳流动假说被引量:35
2009年
利用高精度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定量勾画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的特征。分析表明,高原东南缘地貌特征为"负地形",即海拔高程与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与高原中部的"正地形"——海拔高程或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在高原东南缘,在河谷之间保留有高海拔、低起伏的残留面。这些残留面与高原内部的平坦面具相似的渐变地貌特征,从腹地的正地形逐渐变为川西的高海拔平坦面与深切河谷相间的负地形。虽然随着河流下切深度往南逐渐增加,残留面虽越来越少,但仍然可以识别,最终终止在雅砻江逆冲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以南地区没有明显负地形特征。北东向展布的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对应着50~200 km宽的地形相对陡变带。综合区域新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1)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可能代表着现今正经受侵蚀改造和弱化的高原老边界,该边界以北和以南地区抬升历史不同;2)三江地区的峰值抬升期已过,目前以侵蚀为主。虽然不能排除与河流侵蚀对应的均衡反弹抬升作用,但具有真正意义的地壳增厚型的构造抬升较弱。国际上流行的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模式的依据之一是从高原内外流分界线到南中国海,存在一个区域上延伸数千公里的抬升前低海拔"类夷平面"的残留面。地貌特征,构造和地质综合分析都表明高原东缘不存在这样的类夷平面,不支持解释高原东缘地形演化和相应构造变形的下地壳流动模式。
刘静曾令森丁林Tapponnier PGaudemer Y文力谢克家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丹江口水库库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运用ENVI5.0软件对丹江口水库区域1987年、1997年、2007年、2017年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分析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受人类活动和政府政策影响,丹江口水库库周耕地面积波动幅度较大,裸地面积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林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经济建设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变化较明显,丹江口水库及周边区域的整体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破碎化程度提高;政府政策和水库蓄水是丹江口水库库周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秦钰莉文力文力李权国李学敏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驱动力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修正后的通用水土流失流失方程(RUSLE),获得丹江口水库及其周边区域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较大的4种主要影响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地形和坡度因子LS、植被覆盖和经营管理因子CP。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以微度和轻度为主,分别占该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7.35%和66.16%;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大,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8°的区域内;同时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的灌木和草地两种地类上,这两种地类水土流失面积占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39%,因此对灌木和草地区域的水土保持加强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李学敏文力文力魏鹏飞王俪璇田文婷
关键词: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RUSLE模型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0
2009年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最东端,主要由石榴角闪岩、石榴云母片麻岩、花岗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提供了限定NHGD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机会.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穹隆中的淡色花岗岩形成于(35.3±1.1)Ma,明显老于位于该穹隆以西类似的淡色花岗岩.淡色花岗岩的全岩Sr和Nd同位素组成揭示该花岗岩是石榴角闪岩和变泥质岩混熔的结果,其中角闪岩部分熔融起主导作用.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早期岩浆作用中,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作用要强于泥质片麻岩,是促使藏南拆离系开始活动的主要因素.
曾令森刘静高利娥谢克家文力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河流分形特征与地貌、构造活动耦合关系被引量:9
2018年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貌特征与形成演化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周边典型地区河流分形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控制的区域构造活动性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河流形态与地貌演化特征也非常相似,河流纵剖面变化很快,长波长下凹型,河流坡降比大,地形起伏度大,河流形态变化简单,河流分维值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性不强烈,历史地震记录偏低,大震极少,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地形起伏度较小,河流形态错综复杂、分维值高;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活动性较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但由于该区域平均多年侵蚀速率比较低,同时河流下切深度大,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也是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河网发育较成熟,河网分维值较高。通过对比发现,降水量的变化对该区域侵蚀速率的影响远小于构造活动性的作用,在分析河网形态特征时可以不考虑降水量空间变化的影响。
文力文力常华进孙小舟李权国杜红旺杜红旺李学敏秦玉莉
关键词:青藏高原构造活动性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同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最直观的表现。地表破裂带的精细填图对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及发震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5.12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同震破裂带南部的虹口乡区段开展了较为精细的填图工作,该区段地表破裂带的平面几何和同震位移特征沿走向均显示出公里尺度的横向变化和复杂性。根据同震破裂不连续性特征可把地表破裂分为4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深溪沟段、庙坝段、高原新村段和八角庙段。其中,深溪沟段和八角庙段同震垂直位错较大,达5~6m;庙坝段同震垂直位移量普遍较低,1~2m或更低;在高原新村附近,地表破裂带分为近平行的南北两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南支以南东盘逆冲抬升为主,这与与映秀-北川同震破裂总体北西盘抬升的性质相反。本文对高原新村附近的反向陡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是破裂在从深部往上扩展的过程中,在浅表部位顺着发育在虹口东南部的大鱼洞-龙溪飞来峰后缘的具南东倾向的断面继承而成。与北川沙坝附近的反向陡坎一样,说明老断裂带构造几何特征对单次地震破裂的扩展有牵引作用。最后,讨论了八角庙有切割关系的两组断层擦痕的地震学和地质学意义,指出可能指示了映秀-北川断裂面上局部区段震前的初始应力水平较低。
刘静孙杰张智慧文力邢秀臣胡古月许强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
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影响因素——以襄阳市为例被引量:12
2019年
以Landsat 8 TIRS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遥感技术反演襄阳市地表温度,计算热岛效应强度指数,定量分析襄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地表植被分布状况和建筑密度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襄阳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在2014—2017年逐渐增强,热岛扩散范围主要为城市新建开发区及交通网的延伸区域。城市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相关性尤为突出。建议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加强城市绿化投入,合理增加城市植被覆盖度及适度降低城市建筑密度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李学敏文力文力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城市热岛效应
龙门山地区现代流域平均侵蚀速率的空间差异性及构造地貌意义
刘静文力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精细填图被引量:3
2013年
5·12汶川MW7.9级地震为罕见的、地壳尺度位移配分于多条平行断裂的板内逆冲走滑型地震。在2条北东走向、近平行的主要地表破裂问,发育北西走向的小鱼洞地表破裂。介绍了对小鱼洞北西向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小鱼洞地表破裂空间上位于灌县一江油与映秀一北川断裂间,全长约8km,总体走向310°,为南西盘抬升、逆冲兼具左旋走滑性质。地表破裂在南东端走向变化较大.从300-310°变为南北向。并与灌县一江油地表破裂带的磁峰段相连。小鱼洞地表破裂的垂向位错自北西往南东方向递减,北西端陡坎高度最大3.4m,南东端则小于0.2m,衰减梯度约为0.5m/km。左旋走滑位移测量点较少,集中在中段的小鱼洞镇附近.所测最大左旋走滑位移约为2.2m,一般走滑位错与同处垂直位错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小鱼洞断裂近地袁的倾角较缓。为300±15°。结合已有地貌、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结果,提出小鱼洞断裂是向下与灌县一江油断裂交会的侧向断坡,位于映秀一北川断裂中南段间的断面倾角差异的撕裂部位,连接映秀一北川和灌县一江油断裂。在运动学上,认为小鱼洞断裂是以斜向断坡为几何形态的撕裂断裂,调节了北东走向的主断裂的运动学横向差异。小鱼洞断裂上的同震位移矢量与N70°、80°E的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匹配。这一方向与龙门山高原边界斜交。
王鹏刘静刘静孙杰张智慧许强文力
关键词:汶川地震
活动构造对高原边界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8
2012年
利用穿过龙门山地区的河流水文与泥沙资料估算该地区现代侵蚀速率,进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年代尺度的现代侵蚀速率空间分布表明,高侵蚀区分布于控制高原边界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和岷山活动断裂带附近且位于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范围内,其值达0.5~0.8mm/a。在地形上,该高侵蚀速率区对应于陡峭高原边界的地形陡坡带。自龙门山断裂带向高原内部,侵蚀速率快速降低,在距离断裂带北西200km的地区侵蚀速率小于0.05mm/a。河流输沙量估算的现代侵蚀速率值与河沙宇宙成因核素估算的千年时间尺度的流域平均速率和低温热年代学方法估算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单点平均侵蚀速率基本一致。季风降雨在龙门山地区也存在自东南向北西递降的趋势,但年降水量自山前的1000mm到高原内部的600mm的递减梯度较小,不足以解释侵蚀速率的一个数量级的减小。气候对侵蚀作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时间域随季风降雨强度的年及季节性波动而震荡,最突出的表现为80%~90%侵蚀产物在6~9月被季风降水输移出去。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的高侵蚀区以及与地形陡坡带的对应性,体现了断裂上盘物质在从较平的断坪向较陡的断坡区运移过程中抬升增加的侵蚀卸载均衡。0.5~0.8mm/a的抬升剥蚀率与该地区已知的1.4~3.0mm/a的水平缩短速率匹配,说明龙门山高原边界地形处于通量平衡态,且上地壳缩短与龙门山边界的陡降地形是匹配的。
文力刘静M.Oskin曾令森王伟
关键词:河流输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