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佳

作品数:23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蛋白
  • 5篇卒中
  • 4篇缺血
  • 3篇脑卒中
  • 3篇梗死
  • 2篇蛋白激酶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动脉阻断
  • 2篇血管
  • 2篇血性
  • 2篇药物
  • 2篇预防卒中
  • 2篇再灌注
  • 2篇中动脉
  • 2篇神经病
  • 2篇鼠脑
  • 2篇他汀
  • 2篇他汀类
  • 2篇他汀类药

机构

  • 19篇兰州大学第二...
  • 5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3篇郭佳
  • 10篇石正洪
  • 6篇张振昶
  • 5篇张廷华
  • 5篇武国德
  • 3篇曹骅
  • 3篇鄢琦
  • 3篇李鑫
  • 3篇李鸣明
  • 3篇胡建萍
  • 3篇金晶
  • 3篇葛朝明
  • 3篇刘倩
  • 2篇王欢
  • 2篇王满侠
  • 2篇魏海萍
  • 1篇崔高亮
  • 1篇李晓玲
  • 1篇袁薇
  • 1篇张建强

传媒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7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卒中数据库研发及应用
石正洪刘倩张振昶罗福明李鑫鄢琦曹骅郭佳孙静洁李晓玲邹华胡建萍
该项目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患者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出院时情况以及定期随访信息等进行连续的登记,认真分析,统一标准,设计字段,建立以患者编号(住院号+患者序号)为关键词的Access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脑卒中患...
关键词: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引起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报告和简要回顾被引量:1
2021年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1]是1976年由Masaya Segawa首次报道,又称Segawa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肌张力障碍、步态障碍、僵硬、轻度帕金森病、日间波动和对左旋多巴的剧烈反应等。患者通常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因此识别它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通过报道1例DRD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以提高临床对DRD诊断及预后的认识,以免误诊。
胡建萍张廷华郭佳
关键词: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基因突变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大鼠脑损伤及脑组织中p-CRE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 N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 C AO)/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MCAO/再灌注组(MCAO组,n=12)大鼠仅行MCAO/再灌注,MCAO/再灌注+VNS组(MCAO+VNS组,n=12)大鼠在接受MCAO/再灌注的同时行右侧颈部迷走神经电刺激。两组大鼠均在再灌注24h后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TTC实验检测脑梗死区体积,TUNEL法检测脑损伤区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损伤区组织中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损伤区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MCAO+VNS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善(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P<0.01),脑组织细胞凋亡减少(P<0.01);MCAO+VNS组大鼠脑梗死区组织中p-CREB蛋白表达(P<0.01)和Bcl-2的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1),Bax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但CREB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NS可显著改善MCAO/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降低脑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CREB蛋白表达有关。
郭佳关智媛孙守元金晶李鸣明卜玉洁张廷华
关键词:迷走神经电刺激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大脑中动脉阻断
抗神经束蛋白186抗体阳性周围神经病1例
2023年
目的:总结抗神经束蛋白186(NF186)抗体阳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例抗NF186抗体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呈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疼痛、共济失调、震颤等,合并脓疱型银屑病。肌电图检查示多发感觉、运动神经损害;脑脊液及血清抗NF186抗体IgG阳性。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抗NF186抗体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具有特异的临床表型,且常合并1种或以上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李文娟张廷华郭佳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银屑病
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延髓内侧梗死(M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其与MMI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1例M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结果(1)早期临床表现:21例患者中20例(95.2%)肢体活动受限,17例(81.0%)感觉异常,15例(71.4%)构音障碍,13例(61.9%)头晕,9例(42.9%)轻度共济失调,7例(33.3%)水平眼震,5例(23.8%)轻度面瘫,5例(23.8%)恶心、呕吐,4例(19.0%)吞咽障碍,3例(14.3%)头痛,2例(9.5%)复视。(2)MRI资料特点:MMI患者MRI显示梗死部位包括左侧病变12例(57.1%),右侧病变8例(38.1%),双侧病变1例(4.8%);MRI横断面显示病变多同时累及延髓内侧腹部、中位和背部,同时累及腹部和中部也较常见;MRI矢状面显示病变多累及延髓内侧头部,同时累及头部和中部也较常见,仅累及中部较少见;(3)MRI横断面显示21例患者病灶均累及延髓内侧腹部,20例出现运动障碍,发生率为95.2%;17例患者累及延髓内侧中部,均出现感觉障碍。(4)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16例患者存在椎动脉或椎动脉-基底动脉结合处病变,出现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或阻塞,其中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3例,闭塞1例。结论通过M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灶并明确病因。
李鑫郭佳武国德李生泮石正洪张振昶郑婷张静
关键词:延髓内侧梗死磁共振成像
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再发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预防脑卒中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SJD、CJFD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和其他检索,收集全世界关于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再发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08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 Handbook4.12的质量评价标准筛选试验、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用RevMan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675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卒中复发率[RR=0.94,95%CI(0.84,1.04),P=0.21]、致死性卒中发生率[RR=0.77,95%CI(0.48,1.25),P=0.3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RR=0.80,95%CI(0.69,0.92),P=0.00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再发及致死性卒中发生效果不佳,但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郭佳田金徽杨克虎任尧尧姜雷石正洪
关键词:卒中他汀类药物
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0例被引量:16
2013年
缺血性脑血管病起病急,伴有非常明显的症状,病情发作后可能会留下较为严重的后遗症,迄今缺乏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多采取丁苯酞胶囊进行治疗,该药为我国自行研制的新药,将左旋芹菜甲素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结构单一安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脑梗死后出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本文回顾分析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
张振昶武国德郭佳石正洪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缺血性脑血管病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丁苯酞、依达拉奉联合用药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9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丁苯酞和依达拉奉治疗)和试验组(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丁苯酞、依达拉奉进行联合治疗),每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8 d)血清中GABA、Gly、Hcy、NE、MPO、TNF-α的含量,2组NIHSS、Fugl-Meyer、Barthel评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比较,试验组[(7.96±4.52)分]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12.17±3.07)分],试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74.72±6.58)分]、Barthel评分[(90.18±2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1.08±5.43)分、(70.05±6.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GABA[(33.40±2.53)pg/ml]、Gly[(4.63±0.44)pg/ml]、Hcy[(175.17±15.43)pg/ml]含量高于对照组[(30.58±1.95)pg/ml、(3.89±0.38)pg/ml、(127.02±9.8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NE[(77.91±6.19)pg/ml]含量高于对照组[(64.17±5.54)pg/ml]、试验组患者MPO[(245.35±7.27)U/g]、TNF-α[(109.41±3.28)pg/mg]含量低于对照组[(384.05±8.84)U/g、(144.57±4.63)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效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95.66%、试验组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18例、试验组5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患者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丁苯酞、依达拉奉进行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胡建萍郭佳张廷华金晶陈志剑王俊成
关键词:丁苯酞痰瘀阻络型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分子分型和转化作用研究
张振昶陈丽霞郭佳鄢琦韩玮苏刚王满侠武国德袁薇李鸣明石正洪张廷华王雪萍刘骥飞
该项目属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通过对甘肃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NP位点单倍型的构建及其相关蛋白的功能验证,阐明了在该地区人群当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基因分布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建立相关分子病理分型指标,为脑卒中精准医...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
迷走神经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自噬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在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影区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56只分为正常组(n=14)、假手术组(n=14)、模型组(n=14)和VNS组(n=14)。模型组和VNS组线栓法建立缺血1 h再灌注模型,VNS组于缺血0.5 h时行左侧VNS。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Longa评分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水平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Ⅱ/Ⅰ比值,并检测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Sirt1)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影区Beclin-1、LC3-Ⅱ/Ⅰ、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 <0.001)。与模型组相比,VNS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 <0.001),Longa评分降低(P <0.05),缺血半影区Beclin-1水平和LC3-Ⅱ/Ⅰ比值显著上升(P <0.001),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 <0.001)。结论 VNS通过调节AMPK-Sirt1自噬通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损伤。
魏海萍郭佳王欢葛朝明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自噬信息通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