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壮波 作品数:21 被引量:291 H指数:8 供职机构: 暨南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老年人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临床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与稳心颗粒联合治疗老年人关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黄小云 郭壮波 王红路关键词:美托洛尔 稳心颗粒 冠心病 心律失常 胺碘酮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入选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12 h内)患者16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FABP、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isoenzyme,CK-MB)浓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及范围进行定量评定。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FABP浓度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亚组之间H-FABP浓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血清cTnT浓度、血清CK-MB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FABP浓度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5±32.9)pg/mL vs.(14.3±5.4)pg/mL,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累及支数增加及Gensini积分增加,血清H-FABP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FABP浓度与cTnT(r=0.627,P<0.05)及CK-MB(r=0.530,P<0.05)具有相关性;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8,P<0.01),其相关系数高于cTn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0.385,P<0.05)。结论血清H-FABP浓度升高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浓度升高推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王亚蓉 郭壮波 黄丽萍 徐元杰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 褪黑素减轻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减轻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是否与激活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有关。方法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并分组,对照组用不含药物的DMEM处理,Hcy组用含有1 mmol/L Hcy的DMEM处理,MT组用含有1 mmol/L Hcy及500μmol/L MT的DMEM处理,MT+LY组用含有1 mmol/L Hcy、500μmol/L MT及10μmol/L LY294002(Akt抑制剂)的DMEM处理。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p-Akt、p-mTOR的含量。结果Hcy组的细胞活力、S期及G2/M期比例、细胞中Bcl-2、CyclinD1、p-Akt、p-mTOR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G0/G1期比例、细胞中Bax、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高于对照组;MT组的细胞活力、S期及G2/M期比例、细胞中Bcl-2、CyclinD1、p-Akt、p-mTOR的含量高于Hcy组,细胞凋亡率、G0/G1期比例、细胞中Bax、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低于Hcy组;MT+LY组的细胞活力、S期及G2/M期比例、细胞中Bcl-2、CyclinD1、p-Akt、p-mTOR的含量低于MT组,细胞凋亡率、G0/G1期比例、细胞中Bax、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高于MT组。结论MT能够减轻Hcy诱导的HCAEC损伤,调控Akt/mTOR通路是MT减轻HCAEC损伤的相关机制之一。 关信民 郭壮波 邓鹏程 汤穆浛 朱孟杰 赵强关键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6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B组为6.1 mmol/L≤FPG<7.0 mmol/L的冠心病患者,C组为FPG<6.1 mmol/L的单纯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各组的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冠脉造影检测各组病变血管的支数、支别及病变程度。结果 A组TG水平明显高于B、C两组(P<0.05),A、B两组HDL-C、Lp(a)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3组间TC和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3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5),单支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3组间双支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冠脉病变程度与Lp(a)水平呈正相关(均P=0.000),C组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Lp(a)的水平、累及冠脉的支数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Lp(a)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降低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Lp(a)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冠脉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李晶 郭壮波 韦广莹关键词:冠心病 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早期心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早期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AMI患者209例及对照组98例;入院后6h内测定血清H-FABP,按照心功能Killip(Ⅰ-Ⅳ)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E/A比值进行分组,对比各组间血清H-FABP的差异;分析血清H-FABP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血清H-FABP随心功能Killip分级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随LVEF水平降低,血清H-FABP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随着LVEDd的增加,血清H-FABP逐渐升高(P<0.05);E/A比值≤1组血清H-FABP水平高于E/A比值>1组(P<0.05);血清H-FABP水平与LVEF、E/A比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563,-0.497,P<0.05);与LVEDd呈正相关(r=0.519,P<0.05).结论:AMI患者血清H-FABP水平随Killip(Ⅰ-Ⅳ)分级增加逐渐升高;血清H-FABP与AMI早期LVEDd呈正相关,与LVEF、E/A比值呈负相关,血清H-FABP水平与AMI早期心功能参数具有相关性,对于AMI早期心功能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王亚蓉 李彪 郭壮波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功能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微颗粒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内皮微颗粒(endothial microparticles,EMP)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组(MI组)和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组(MI+AT组),每组8只。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2 h和24 h采外周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和EMP,其中循环EMP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通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造模后2 h,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较sham组大鼠显著升高(P<0.05);MI组及MI+AT组大鼠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上升,显著高于sham组(P<0.05)。造模后24 h,MI组大鼠EM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P<0.05);MI+AT组大鼠CK-MB、c Tn T、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MI组显著降低(P<0.05)。此外,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造模后2 h显著升高(P<0.05);MI+AT大鼠CK-MB、c Tn T和EMP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2 h显著下降(P<0.05)。结论:AT可降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时的EMP水平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提示AT对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李强 郭壮波 伍光颖 李超霞 钟志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阿托伐他汀 内皮微颗粒 心肌细胞凋亡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0 2014年 目的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T(cTnT)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胸痛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确诊为AMI组95例,非AMI组43例,检测两组患者发病〈3 h、3~6 h及6~12 h的血清CK-MB、c TNT和H-FABP水平,并比较2组CK-MB、c TNT和H-FABP不同时间血清水平;比较CK-MB、cTNT和H-FABP在AMI发病〈3 h、3~6 h及6~12 h诊断AM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AMI组血清HFABP在AMI后〈3 h即明显升高(P〈0.01),3~6 h及6~12 h进一步升高(P〈0.001);血清cTnT在发病3 h内无明显升高,3~6 h轻度升高(P〈0.05),6~12 h水平显著升高(P〈0.01);CK-MB在发病3 h内及3~6 h均无明显升高,发病6~12 h水平显著升高(P〈0.05)。AMI发病〈3 h、3~6 h血清H-FABP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CK-MB、c TNT(P〈0.05),发病6~12 h血清H-FABP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TnT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CK-MB(P〈0.05)。结论 AMI患者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对AMI早期〈3h及3~6h)诊断价值优于传统心肌标志物。 王亚蓉 郭壮波 黄丽萍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心肌钙蛋白T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56例;Ⅰ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Ⅱ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Ⅲ组患者为空白对照组,持续治疗并随诊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结果Ⅰ、Ⅱ组患者治疗后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同时Ⅰ、Ⅱ组患者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Ⅲ组患者(P均<0.05),且Ⅰ组患者LDL-C水平比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9个月后,Ⅰ组患者ABI及C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Ⅰ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Ⅱ、Ⅲ组(P均<0.05)。3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2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LDL-C水平,显著提高ABI水平及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还可显著降低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李晶 刘剑烽 韦广莹 郭壮波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卒中 脑缺血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52例因急性胸痛入院的患者经心电图及临床病史怀疑AMI,在胸痛症状出现后3 h、3~6 h和6~12 h抽血定量检测H-FABP并同时检测肌钙蛋白,绘制H-FABP和肌钙蛋白在不同时间段的ROC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自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FABP和肌钙蛋白在胸痛后3 h、3~6 h和6~12 h的敏感性分别为0.931 vs 0.533,0.946 vs 0.933和0.900vs 0.967;而特异性为0.867 vs 0.818、0.929 vs 0.918和0.846 vs 0.912。结论 H-FABP对6小时内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较cTnT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郭壮波 韦建瑞 李晶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 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韦建瑞 李彪 黎庆梅 郭壮波 吴沃栋关键词:西洛他唑 氯吡格雷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