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钟婧

钟婧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种群
  • 2篇文昌鱼
  • 2篇基因
  • 1篇地理种群
  • 1篇实验室
  • 1篇陶瓷
  • 1篇种群分析
  • 1篇种群增长
  • 1篇重排
  • 1篇子二代
  • 1篇西岸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模式动物
  • 1篇纳米
  • 1篇纳米陶瓷
  • 1篇环境因子
  • 1篇基因重排
  • 1篇脊椎动物
  • 1篇饵料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钟婧
  • 4篇王义权
  • 2篇李光
  • 1篇刘忠权
  • 1篇李伟业
  • 1篇张秋金
  • 1篇李庆伟
  • 1篇孙毅

传媒

  • 2篇Zoolog...
  • 1篇Journa...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台湾海峡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几种环境因子对叉鞭金藻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海产动物重要饵料生物——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在室内大量培养的条件和方法。结果表明,营养盐浓度对叉鞭金藻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以1倍浓度的F/2培养基最佳;水温21~27℃的范围都适合艾鞭金藻的培养,27℃下的生长速度和种群最终密度都高于其他温度;在实际应用中,接种密度以10×10^4,30×10^4个mL为最佳;在收获方式上,一次性培养与半连续培养的最终收获量没有显著差别,但半连续培养较一次性培养更有利于操作和减轻工作量。
钟婧吕小梅李光方少华王义权
关键词:饵料生物
文昌鱼的实验室繁育及子二代获得被引量:11
2006年
文昌鱼特殊的进化地位、简单的器官系统和终生透明的躯体等特征,使其很有希望成为一个新型实验室模式动物。要实现文昌鱼的模式动物化,实验室内全人工条件下繁殖是关键的第一步。为此,我们于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采集产于厦门海域的2种文昌鱼,开展实验室内养殖研究。经过3年多的持续实验室养殖,继2005年夏季于实验室内繁殖出子一代文昌鱼后,又在2006年夏季成功获得了这两种文昌鱼的子二代,初步实现文昌鱼在实验室内的全人工养殖。对子代文昌鱼养殖的初步观察发现,不同水温对生长发育速度有一定影响,提示有可能通过水温控制实现文昌鱼一年多次产卵的目的。目前这两种文昌鱼子二代幼体已完成变态,进入亚成体生长发育阶段,其体长分别已达14.6mm(日本文昌鱼Branchiostomajaponicum)和6.5mm(白氏文昌鱼B.belcheri)。
王义权张秋金吕小梅钟婧孙毅
关键词:文昌鱼模式动物子二代
远红外纳米陶瓷对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
2008年
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贝类等苗种生产的重要基础性活饵料.探索单细胞藻的培育新技术对于解决饵料藻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远红外纳米陶瓷具有改变水分子团簇结构诱发生物效应的功能.本试验在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培养瓶中放入远红外纳米陶瓷材料一枚,其他培养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在培养结束时,置入纳米陶瓷的试验组的最高藻密度为345.3×10^4—397.8×10^4cells/cm^3,而所有对照组在平台期能达到的最高藻密度为293.8×10^4~323.0×10^4cells/cm^3,平均增长约20%,试验组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比对照组达到最高密度的时间提前了2-4d,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远红外纳米陶瓷可促进叉鞭金藻的生长,具有生产应用的前景.
方少华吕小梅钟婧
基于COX I基因的太平洋西岸文昌鱼地理种群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文昌鱼是进化发育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目前实验材料均采自野外。因此,对其进行正确的物种鉴定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十分必要。该研究扩增并测定了COXⅠ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数据库中的COXΙ序列信息,对太平洋西岸文昌鱼的种类和地理种群分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来文昌鱼(Branchiostoma malayanum)、白氏文昌鱼(B.belcheri)和日本文昌鱼(B.japonicum)这3个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很大,再次证实3个物种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应当审慎对待NCBI数据库中文昌鱼的种名标注;太平洋西岸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的3种文昌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间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反映了海洋动物的基因交流较容易,不同海域隔离较弱。
李伟业钟婧王义权
关键词:文昌鱼地理种群
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基因重排被引量:10
2005年
将GenBank上已公布的321种脊椎动物mtDNA全序列,按纲整理归类,绘制基因排布图并进行比对。 比对结果表明:81个物种的mtDNA中观察到基因重排现象,涉及脊椎动物各纲,其中9个物种同时存在基因顺序 变化和基因倒置现象,所有的基因重排都涉及tRNA的变化。脊椎动物mtDNA基因顺序变化可分为3类:1)邻接 的基因或片段的位置交换;2)接近于控制序列或轻链起始位点的基因或片段的位置变化,有时还伴随着控制序列 的倍增;3)I Q M区域的变化。所有鸟类、蛇类、鳄类和有袋类的mtDNA具有各自独特的基因排列顺序。基因倒 置现象常见于鱼类和哺乳类,且多表现为tRNA从轻链往重链上迁移。本文就这些基因重排现象、发生重排的机制 和mtDNA基因重排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钟婧李光刘忠权李庆伟王义权
关键词:线粒体DNA基因重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