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玲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常州市卫生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放疗
  • 3篇晚期
  • 2篇调强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适形
  • 2篇疗法
  • 2篇肠癌
  • 1篇调强放疗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治疗
  • 1篇调强适形
  • 1篇直肠癌患者
  • 1篇直肠癌术
  • 1篇直肠癌术后
  • 1篇乳房
  • 1篇乳房切除
  • 1篇乳房切除术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机构

  • 4篇常州市第四人...
  • 3篇苏州大学

作者

  • 6篇陈玲
  • 4篇汤华
  • 3篇方明明
  • 2篇罗居东
  • 2篇周希法
  • 2篇陆忠华
  • 2篇刘俊
  • 2篇丁玉琼
  • 1篇刘景杰
  • 1篇王海燕
  • 1篇徐珍
  • 1篇文玲
  • 1篇王峰
  • 1篇孟翠翠
  • 1篇徐恩赐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当代护士(下...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综合干预对肿瘤放疗患者失眠的效果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失眠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行放射治疗的食道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失眠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肿瘤放疗患者失眠的原因依次为负性情感因素(恐惧、焦虑、抑郁)、疼痛、放疗副作用、经济压力、医疗氛围、婚姻家庭关系等。干预组睡眠状况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肿瘤放疗患者的睡眠质量。
王海燕陆忠华罗居东汤华陈玲戴科军
关键词:肿瘤放疗失眠综合干预
姑息放疗联合榄香烯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姑息放疗联合榄香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Ⅳ期NSCLC病例,采用姑息放疗联合榄香烯治疗56例,姑息放疗联合姑息化疗35例,吉非替尼靶向治疗39例,单纯姑息放疗27例,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分析Ⅳ期NSCLC生存情况。结果姑息放疗联合榄香烯治疗组的患者生存期高于姑息放疗联合姑息化疗组、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组、单纯姑息放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6.4%、77.1%、74.4%、66.7%。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月、8月、8月、5月(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71.4%,44.0%,41.8%,21.6%(P=0.000),2年生存率分别为30.4%、2.0%、5.6%、0.0%(P=0.000)。结论姑息放疗联合榄香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陆忠华徐珍汤华刘景杰陈玲
关键词:倍半萜类姑息疗法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肝癌检测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测量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血清浓度,探讨其对肝癌(HCC)的检测敏感度。方法:共67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癌41例、肝转移癌15例、肝硬化11例;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TGF-β和EGFR浓度。结果:肝病患者的TGF-β和EGFR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癌患者的TGF-β和EGFR浓度明显高于肝转移癌和肝硬化患者。结论:TGF-β和EGFR检测HCC具有可信性。
陈玲罗居东汤华
关键词:肝癌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安罗替尼胶囊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观察安罗替尼胶囊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试验组44例.对照组给予1250 mg·m^(2)卡培他滨,早晚各口服1次,连续服药2周后停药1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罗替尼胶囊每次12 mg,qd,口服,连续服药2周后停药1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3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内脂素及磷脂酶Cε1(PLCE1)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过程中共脱落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8.14%(25例/43例)和35.71%(15例/42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05%(37例/43例)和66.67%(28例/4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内脂素分别为(32.87±8.43)和(37.42±10.32)ng·mL^(-1),PLCE1分别为(1.05±0.23)和(1.17±0.24)ng·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51.16%)、肝功能异常(18.60%)、口腔黏膜炎(13.95%)、血细胞减少(9.30%)和皮疹(6.98%);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45.24%)、肝功能异常(16.67%)、口腔黏膜炎(11.63%)、血细胞减少(4.76%)和皮疹(2.38%).2组患者的上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罗替尼胶囊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单用卡培他滨片好,前者能更显著地降低患者内脂素及PLCE1水平,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戴科军卢绪菁周希法方明明陈玲刘俊丁玉琼顾成
关键词:结直肠癌安全性评价
混合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混合调强放疗(Hy-IMRT)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江苏省常州市肿瘤医院的94例曾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且需要术后放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y-IMRT组(观察组)47例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对照组)4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自靶区的剂量及相关放射物理学参数、放疗期间及放疗后不良反应、放疗前后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3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95%的靶体积所得到的剂量(D 95%)[(4 945.6±36.1)Gy比(4 754.0±35.6)Gy]、靶区适形度(CI)(0.7±0.1比0.5±0.1)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大于110%处方剂量的靶体积(V 110%)[(1.6±0.5)cm 3比(8.4±1.2)cm 3]、大于105%处方剂量的靶体积(V 105%)[(19.3±3.5)cm 3比(26.6±5.6)cm 3]、不均匀性指数(HI)(1.1±0.1比1.3±0.1)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急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53.2%(25/47)比74.5%(35/47)]、骨髓抑制发生率[40.4%(19/47)比70.2%(33/47)]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放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 +、CD8 +、CD4 +/CD8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放疗结束时,两组IL-6、TNF-α、CD8 +水平均较放疗前增高(均 P<0.05),CD4 +、CD4 +/CD8 +水平均较放疗前降低(均 P<0.05);放疗结束时,观察组IL-6、TNF-α、CD8 +水平低于对照组,CD4 +、CD4 +/CD8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3年局部复发率[34.04%(16/47)比42.55%(20/47)]、远处转移率[25.53%(12/47)比38.30%(18/47)]及死亡率[14.89%(7/47)比19.15%(9/47)]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相比3DCRT,Hy-IMRT对改良根治术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急性皮肤不良反应
戴科军卢绪菁周希法方明明陈玲刘俊丁玉琼顾成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后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3D-CRT)、静态调强放疗(s-IMRT)、容积调强放疗(VMAT)三种放疗技术的靶体积、正常组织保护及跳数。方法:选择24例直肠癌术后患者,将其分为3D-CRT组、IMRT组、VMAT组,每组8例。靶区覆盖指标包括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包括膀胱、小肠、结肠、双侧股骨头。结果:IMRT组和VMAT组平均PTV剂量均高于3D-CRT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亦均优于3D-C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和VMAT组膀胱、小肠、结肠的Dmax、V40均明显低于3D-C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D-CRT组比较,IMRT组和VMAT组均能降低双侧股骨头的Dmax、V30、V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MRT组比较,VMAT组能进一步降低小肠的Dmax与双侧股骨头的Dmax、V30、V40(P<0.05)。VMAT组和IMRT组的机器跳数均高于3D-CRT组,且IMRT组高于VMA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AT能提高靶区的剂量覆盖、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在保护小肠和双侧股骨头方面,VMAT优于IMRT,而且VMAT需要的治疗时间更短,有利于精确放疗和保护直线加速器,今后VMAT将广泛应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后放疗。
陈玲汤华文玲方明明王峰戴科军徐恩赐孟翠翠
关键词:直肠癌适形放射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